當前位置:首頁 > 今日動態 > 神經科學
  • 綜述:發酵蔬菜作為精神益生菌來源的心理健康益處證據回顧

    發酵蔬菜:腸道與大腦的天然橋梁引言全球范圍內,焦慮和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傳統治療手段存在局限性。近年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通過腸道-腦軸這一雙向通訊網絡深刻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由此誕生了“精神益生菌”概念——指能夠改善心理健康的活性微生物或其代謝產物。發酵蔬菜作為傳統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富含多樣化的益生菌株(如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腸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和生物活性物質,成為精神益生菌研究的新焦點。發酵蔬菜與乳基益生菌的差異化優勢與傳統乳基益生菌(如酸奶)相比,發酵蔬菜具有獨特優勢:菌株多樣性:自然發酵過

    來源:Probiotics and Antimicrobial Proteins

    時間:2025-05-23

  • 閉環迷走神經刺激聯合康復訓練,脊髓損傷患者功能恢復有望!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嚴重的神經系統創傷,常導致患者運動、感覺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盡管數十年研究探索了多種治療手段,但慢性期 SCI 患者的功能恢復仍是臨床難題。傳統單一療法效果有限,而神經可塑性的激活需要多模式協同干預,如何通過精準調控神經環路促進受損網絡的功能重建成為關鍵挑戰。在此背景下,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展了閉環迷走神經刺激(closed-loop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CLV)聯合強化康復訓練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于《N

    來源:Nature

    時間:2025-05-22

  • CRISPR-TO 系統:精準操控活細胞 RNA 定位

    空間轉錄組的組織在多種細胞過程和疾病中具有關鍵作用。然而,由于在特定亞細胞區域擾動內源性 RNA 的技術有限,空間轉錄組的功能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尚未被探索。本文介紹了 CRISPR 介導的轉錄組組織(CRISPR-TO)系統,該系統利用 RNA 引導的核酸酶失活 dCas13,實現活細胞內源性 RNA 定位的可編程控制。CRISPR-TO 能夠將內源性 RNA 靶向定位到各種亞細胞區室,包括線粒體外膜、加工小體(P-bodies)、應激顆粒、端粒和核應激體,適用于多種細胞類型。它允許通過運動蛋白沿微管進行誘導型和可逆的雙向 RNA 運輸,便于實時操縱和監測活細胞中 RNA 定位的動態變化。在原代

    來源:Nature

    時間:2025-05-22

  • 皮層細胞類型特異性遺傳工具包:增強型AAV載體與轉基因小鼠系的開發與應用

    大腦作為最復雜的器官,其功能實現依賴于高度特異的細胞類型組成。然而長期以來,神經科學家們面臨著一個關鍵挑戰:如何精準靶向特定的皮層細胞類型進行研究。傳統方法依賴于非系統性的細胞類型定義和標記基因發現,導致工具的分辨率和特異性有限。隨著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發展,皮層細胞類型的分子特征已被詳細描繪,但相應的遺傳工具卻嚴重匱乏。為解決這一難題,Allen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系統性研究。他們整合單細胞轉錄組和表觀組數據,開發了一套全面的遺傳工具包,包含1000多種增強型腺相關病毒(AAV)載體和15種轉基因小鼠系。該研究發表在《Cell》雜志,為理解大腦功能機制提供了重要資源。研究采用了多項關

    來源:Cell

    時間:2025-05-22

  • 中國團隊Science子刊,引領仿生復眼視覺系統技術應用新紀元

    自然界中,昆蟲的復眼經過5億年進化形成了獨特的視覺系統,能夠同時實現廣角視野和深度感知。然而,傳統仿生復眼系統面臨兩大技術瓶頸:一是受限于微小感光單元(ommatidia)的物理尺寸,成像分辨率普遍低于40 μm;二是缺乏高效的信息處理機制,難以實現復雜場景下的多任務認知。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仿生視覺在工業檢測、醫療內窺鏡等領域的應用。針對這些挑戰,中國某研究機構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他們創新性地將微流控3D打印技術與人工智能相結合,開發出名為"仿生復眼視覺系統(Biomimetic Compound Eye, BCE)"的新型設備。

    來源:SCIENCE ADVANCES

    時間:2025-05-22

  • DNAJC5突變通過功能獲得性機制而非CSPα缺失引發神經元脂褐質沉積癥(Kufs病/CLN4)的機制研究

    神經元脂褐質沉積癥是一類毀滅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中成人發病的Kufs?。–LN4)由DNAJC5基因突變引發,臨床表現為癲癇、運動障礙和癡呆。盡管已知突變靶點為突觸小泡輔助伴侶蛋白CSPα/DNAJC5,但其致病機制長期存在爭議:究竟是突變體通過顯性負效應抑制正常蛋白功能,還是自身獲得異常毒性?這一問題的解答對開發精準療法至關重要。為破解這一謎題,研究團隊構建了三種Thy1啟動子驅動的轉基因小鼠模型,分別表達野生型、Leu115Arg和Leu116Δ突變型CSPα/DNAJC5。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定位轉基因插入位點,結合免疫印跡和免疫熒光驗證蛋白表達;采用共聚焦顯微鏡和透射電鏡觀察脂褐質沉積與

    來源:SCIENCE ADVANCES

    時間:2025-05-22

  • 巨噬細胞通過釋放神經氨酸酶與切割鈣網蛋白實現程序性細胞清除

    鈣網蛋白(Calreticulin, CALR)主要是一種內質網伴侶蛋白,也在促進程序性細胞清除(programmed cell removal, PrCR)中發揮關鍵作用,其作為巨噬細胞的 “吃我” 信號,指導巨噬細胞識別和吞噬死亡、患病或多余的細胞。近期研究表明,巨噬細胞可將自身的 CALR 轉移至靶細胞表面暴露的去唾液酸糖鏈上,為 PrCR 標記靶細胞。盡管 CALR 在這一過程中起關鍵作用,但其由巨噬細胞分泌的分子機制及在靶細胞上結合位點的形成仍不清楚。研究發現,CALR 在分泌時發生 C 端切割,產生一種截短形式,作為可在靶細胞上檢測到的活性 “吃我” 信號。研究人員確定組織蛋白酶(

    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時間:2025-05-22

  • 雄性小鼠攻擊神經元的興奮性起源于發育期的雌激素

    在雄性小鼠中,腹內側下丘腦(VMH)的雌激素信號傳導對于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發育是必需的。Zha 等人利用新開發的遺傳策略表明,通過雌激素受體 1(Esr1)的雌激素信號傳導,尤其是在發育期間,對于建立 VMH 腹外側部(VMHvl)中驅動雄性間攻擊行為的 Esr1+神經元的輸入連接性、內在興奮性和功能能力至關重要。新的 Esr1 等位基因能夠追蹤和操縱 Esr1 缺失的細胞。VMHvl 中 Esr1 的缺失會改變雄性小鼠中與攻擊行為相關的傳入連接性,還會降低雄性神經元的內在興奮性,并且會消除這些神經元在雄性小鼠中驅動攻擊行為的能力。雄性小鼠的攻擊行為依賴于發育時期的雌激素暴露,但這一現象背后的

    來源:Current Biology

    時間:2025-05-22

  • 運動皮層皮質丘腦神經元對運動執行的允許性作用(Corticothalamic Neurons in Motor Cortex Exhibit a Permissive Role in Motor Execution)

    論文解讀在自然界中,動物精準執行運動的能力對生存至關重要,而這一能力往往通過反復訓練得以優化。初級運動皮層(Primary Motor Cortex, M1)作為運動學習與執行的核心樞紐,其內部由多種神經元類型組成,但不同細胞在運動過程中的具體角色一直未被完全闡明。尤其是 M1 中神經元的異質性使得解析其功能網絡面臨挑戰 —— 哪些細胞類型在運動的不同階段起關鍵作用?它們如何通過活動模式的變化調控運動的精準性?這些問題成為理解運動皮層工作機制的瓶頸。為攻克上述難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開展了深入研究。他們以小鼠為模型,聚焦 M1 中的特定神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時間:2025-05-22

  • 化學 Checker 化合物庫中多樣生物活性數據的整合:構建動態生物活性特征與新型生物活性空間的計算協議

    化學特征將小分子的物理化學和結構性質編碼為數值描述符,構成化學比較和搜索算法的基礎。生物活性數據的日益豐富使化合物表征納入生物效應(如誘導的基因表達變化),但生物活性描述符常限于少數充分研究的分子。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團隊實現了一組深度神經網絡,能夠利用實驗確定的與小分子相關的生物活性數據,推斷任何感興趣化合物缺失的生物活性特征。不同于靜態化學描述符,這些生物活性特征隨新數據和處理策略動態演變。本文介紹一種計算協議,用于修改或生成新型生物活性空間和特征,描述利用 Chemical Checker(CC;https://chemicalchecker.org/)中編目的現有知識,通過預定義數據管

    來源:Nature Protocols

    時間:2025-05-22

  • 卒中后認知障礙中位置細胞功能重塑的神經機制

    最新研究發現,全腦范圍內發生的微卒中會顯著擾亂海馬區位置細胞(place cells)的功能特性——這些對空間導航至關重要的神經元,其放電穩定性和空間編碼能力在卒中后出現明顯異常。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神經功能障礙甚至出現在海馬局部未受直接損傷的情況下,暗示著海馬神經網絡對缺血損傷具有特殊敏感性。研究結果不僅揭示了卒中后認知障礙的新機制,更令人振奮的是,通過針對性干預恢復位置細胞功能,可能成為逆轉卒中相關記憶缺陷的有效策略。

    來源:TRENDS IN Neurosciences

    時間:2025-05-22

  • 海馬細胞外基質蛋白層粘連蛋白 β1(LAMB1)調控神經病理性疼痛及疼痛相關認知障礙的機制研究

    神經損傷患者常經歷加劇的疼痛反應并主訴記憶缺陷。背側海馬(dHPC)作為負責學習和記憶的明確腦區,在損傷后會表現出適應性不良的可塑性,這被認為是痛覺過敏和認知缺陷的基礎。然而,迄今為止,人們更多關注可塑性的細胞內機制,而非可能觸發和促進細胞內變化的細胞外改變。新興證據表明,神經損傷會改變背側海馬區細胞外基質(ECM)的微結構,并降低 ECM 的剛性。盡管如此,背側海馬區 ECM 的哪個成分受到影響,以及它如何導致神經病理性疼痛和共病認知缺陷,仍不清楚。層粘連蛋白作為 ECM 的關鍵成分,由 α、β 和 γ 鏈組成,已涉及多種病理生理過程。本研究顯示,外周神經損傷會下調背側海馬區的層粘連蛋白 β

    來源:Neuroscience Bulletin

    時間:2025-05-22

  • HbA1c與帕金森病的因果關聯及多組學整合分析:從單細胞轉錄組到孟德爾隨機化

    這項開創性研究揭示了糖化血紅蛋白(HbA1c)與帕金森病(PD)之間的因果鏈條。通過整合多維數據——包括來自IEU數據庫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數據、GSE20292的轉錄組數據和GSE157783的單細胞測序數據,研究團隊運用逆方差加權法(IVW)進行孟德爾隨機化(MR)分析,發現HbA1c水平每升高1個單位,PD風險顯著增加43.8%(OR=1.438, 95%CI=1.043–1.981)。在機制探索中,研究者通過機器學習從842個差異表達基因(DEGs)中篩選出5個關鍵生物標志物:脂肪酸合酶(FASN)、微管結合蛋白MICAL3、溶酶體質子泵TCIRG1、細胞周期蛋白CDK10和

    來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時間:2025-05-22

  • 乳酸通過促進中性粒細胞從顱骨骨髓向腦膜遷移加劇膿毒癥相關腦病的神經炎癥

    膿毒癥相關腦?。⊿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SAE)是膿毒癥患者中最常見的神經系統并發癥,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甚至長期癡呆,但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盡管既往研究提示乳酸代謝異常和中性粒細胞浸潤可能與SAE相關,但顱骨骨髓(skull bone marrow, SBM)這一特殊解剖結構如何參與其中仍是一個謎團。更關鍵的是,乳酸如何調控中性粒細胞從SBM向腦膜遷移的分子通路,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加劇神經炎癥,成為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為回答這些問題,國內研究人員通過腹腔注射脂多糖(LPS)構建SAE小鼠模型,并利用乳酸脫氫酶抑制劑FX-11抑制乳酸生成。研究采用免

    來源:Experimental Neurology

    時間:2025-05-22

  • 基于 fNIRS 與深度學習解析英語閱讀中數學干擾的神經動力學:AC-LSTM 模型的創新應用

    在語言學習的浩瀚領域中,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言,其學習效率與認知機制一直是研究的熱點。然而,盡管行為研究表明英語學習與數學認知存在關聯,但二者背后的神經機制卻如同隱藏在迷霧中的寶藏,遲遲未被深入挖掘。傳統研究多聚焦于行為層面的觀察與問卷調研,缺乏客觀的神經科學證據,難以揭示大腦在兩種認知過程中的動態交互。在此背景下,探索數學思維對英語學習的神經干擾效應,解析其背后的神經動力學機制,成為認知神經科學與教育領域亟待攻克的難題。為了揭開這一神秘面紗,四川師范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極具創新性的研究。他們以英語閱讀中的數學干擾為切入點,利用功能近紅外光譜技術(functional near-infrar

    來源:Brain Research Bulletin

    時間:2025-05-22

  • 口腔吞咽任務中大腦皮層交互變化的神經機制研究:基于咀嚼與舌后縮運動的fMRI動態因果模型分析

    吞咽是人類最復雜的軀體運動之一,涉及30多塊肌肉的精確協調。當這塊"精密的瑞士鐘表"出現故障時——比如腦卒中后約50%患者會出現口腔期吞咽障礙,食物可能誤入氣管引發肺炎,甚至危及生命。盡管已知大腦皮層在吞咽調控中起關鍵作用,但不同口腔階段(如咀嚼食物和推送食團)的神經環路如何動態重組,始終是神經科學領域的未解之謎。福建中醫藥大學的研究團隊在《Brain Research Bulletin》發表的研究,就像給大腦吞咽控制網絡裝上了"高清攝像頭",首次捕捉到M1-S1-SMA神經網絡在咀嚼與舌運動中的實時對話場景。研究采用3.0T fMRI采集25名健康成人執行空咀嚼和舌后縮任務時的腦活動數據,通

    來源:Brain Research Bulletin

    時間:2025-05-22

  • 綜述:心房顫動相關缺血性卒中與認知障礙:特征與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引言心房顫動(AF)作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顯著增加缺血性卒中風險,而卒中后認知障礙(PSCI)影響約1/3幸存者。近年研究發現,AF通過多重機制加劇認知衰退,包括心源性栓塞、慢性腦灌注不足及系統性炎癥反應。本文整合臨床與基礎研究證據,揭示AF相關卒中與認知損害的復雜關聯。卒中與心房顫動的交互影響AF患者卒中風險較常人高17倍,且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更具破壞性。TOAST分型顯示,AF相關心源性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20%,常表現為多血管區域大面積梗死。SWISS-AF研究證實,僅大梗死灶顯著損害AF患者認知功能,而小梗死灶影響有限。認知障礙的病理機制血栓栓塞:AF導致左心耳血流淤滯,形成微栓子引發臨床

    來源:Brain Research Bulletin

    時間:2025-05-22

  • 內側島葉到基底外側杏仁核谷氨酸能神經投射對小鼠甲基苯丙胺誘導位置偏愛行為的調控機制

    成癮是一種復雜的腦部疾病,背后涉及眾多神經環路的失調。甲基苯丙胺(METH)作為一種強興奮性精神活性物質,具有高度成癮性,但其成癮的神經機制卻一直未被完全闡明。目前,學界對于藥物相關記憶的形成、成癮行為的神經調控網絡等方面仍存在諸多疑問,尤其是不同腦區之間的神經投射在成癮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尚不明確。在此背景下,探究 METH 成癮相關的神經通路,尋找潛在的治療靶點,成為成癮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課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的研究人員開展了關于 METH 成癮神經機制的研究。研究發現,前島葉皮層(IC)至基底外側杏仁核(BLA)的谷氨酸能神經投射在 METH 誘導的條件性位置偏愛(CPP,

    來源:Brain Research Bulletin

    時間:2025-05-22

  • 經顱磁刺激脈沖波形與電流方向對測試-重測可靠性及測量結果變異性的系統性影響

    研究背景與意義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作為一種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其脈沖參數(如波形和電流方向)對神經調控效果具有決定性影響。然而,這些參數如何影響單脈沖TMS(spTMS)協議的測試-重測可靠性及測量變異性,長期以來缺乏系統性研究。隨著TMS在抑郁癥、帕金森病等神經精神疾病治療中的廣泛應用,明確脈沖參數的優化組合對提升臨床療效至關重要。研究方法與技術德國聯邦國防大學的研究團隊采用機器人輔助神經元導航系統(TMS-Cobot),對19名健康受試者進行三種重復會話(間隔30分鐘和7小時)的四種TMS波形條件測試:雙相后前向(Bi-

    來源: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22

  • 綜述:I 型干擾素介導的神經炎癥對帕金森病進展的作用

    帕金森病中神經炎癥與 I 型干擾素的作用機制一、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征與神經炎癥概述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大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多巴胺能神經元選擇性死亡、路易小體(含 α- 突觸核蛋白,α-syn)沉積及中樞神經系統(CNS)廣泛神經炎癥為特征。神經炎癥初始為防御機制,由小膠質細胞釋放白細胞介素 - 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等促炎介質,招募星形膠質細胞等修復組織,但慢性持續的炎癥會通過正反饋循環加劇神經毒性。二、神經炎癥的核心細胞參與者小膠質細胞作為 CNS 主要免疫細胞,靜息態呈分枝狀,激活后變為阿米巴樣,增殖并釋放 TNF-α、IL-1β 等細胞因子,通過結合多巴胺能神

    來源:Brain, Behavior, & Immunity - Health

    時間:2025-05-22


頁次:9/590  共11793篇文章  
分頁:[1][2][3][4][5][6][7][8][9][10][>>][尾頁]

高級人才招聘專區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業招聘:

    • 國外動態
    • 國內進展
    • 醫藥/產業
    • 生態環保
    • 科普/健康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