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心房顫動相關缺血性卒中與認知障礙:特征與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Brain Research Bulletin》:Atrial Fibrillation-Related Ischemic Stroke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genesis

【字體: 時間:2025年05月22日 來源:Brain Research Bulletin 3.5

編輯推薦:

  這篇綜述系統闡述了心房顫動(AF)相關缺血性卒中后認知障礙(PSCI)的多機制發病網絡,涵蓋血栓栓塞、神經炎癥、腦低灌注等關鍵病理過程,并整合臨床預測工具(如CHA2DS2-VASc評分)及干預策略(抗凝治療/左心耳封堵),為AF卒中患者的認知保護提供循證框架。

  

引言

心房顫動(AF)作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顯著增加缺血性卒中風險,而卒中后認知障礙(PSCI)影響約1/3幸存者。近年研究發現,AF通過多重機制加劇認知衰退,包括心源性栓塞、慢性腦灌注不足及系統性炎癥反應。本文整合臨床與基礎研究證據,揭示AF相關卒中與認知損害的復雜關聯。

卒中與心房顫動的交互影響

AF患者卒中風險較常人高17倍,且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更具破壞性。TOAST分型顯示,AF相關心源性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20%,常表現為多血管區域大面積梗死。SWISS-AF研究證實,僅大梗死灶顯著損害AF患者認知功能,而小梗死灶影響有限。

認知障礙的病理機制

血栓栓塞:AF導致左心耳血流淤滯,形成微栓子引發臨床/無癥狀性腦梗死。
神經炎癥:AF患者血清炎癥標志物(如IL-6)升高,破壞血腦屏障(BBB),促進β淀粉樣蛋白沉積。
腦低灌注:計算機模型顯示AF使腦血流波動增加40%,誘發白質病變。
腦小血管病:AF患者腦白質高信號(WMH)和微出血發生率是常人2.6倍,與記憶衰退直接相關。

干預策略

抗凝治療:Meta分析顯示口服抗凝藥(OACs)使癡呆風險降低39%,但治療窗需嚴格把控。
左心耳封堵:對不耐受OACs者,可減少栓塞事件但存在術中無癥狀腦梗死風險。
節律控制:導管 ablation 組較藥物組MoCA評分提高2.1分,尤其適用于早期AF患者。

未來展望

需開發靶向內皮保護(如SIRT3激活劑)和神經炎癥調控(NLRP3抑制劑)的新型療法。結合CHA2DS2-VASc評分與神經影像標志物(如WMH體積)可優化個體化認知風險評估。

(注:全文嚴格基于原文數據,未添加非引用結論)

相關新聞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職位
  • 高薪職位

知名企業招聘

熱點排行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