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今日動態 > 神經科學
  • 靶向BAG3介導的BACE1穩定化通路緩解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神經病理和記憶缺陷

    阿爾茨海默病(AD)作為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β-淀粉樣蛋白(Aβ)斑塊的沉積,始終是治療研究的重點靶標。β-位點淀粉樣前體蛋白裂解酶1(BACE1)作為Aβ生成的關鍵限速酶,理論上是最理想的藥物靶點。然而過去二十年間,幾乎所有BACE1小分子抑制劑均因療效不足或副作用在臨床試驗中折戟,這促使科學家們重新思考:是否存在更精準的調控方式?在這一背景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研究團隊將目光投向了分子伴侶BAG3。這個在AD患者腦內異常升高的蛋白質,已知能通過熱休克蛋白70(HSP70)調控蛋白質穩態。研究人員發現,BAG3竟與BACE1形成前所未有的"HSP70-BAG3-

    來源:SCIENCE ADVANCES

    時間:2025-05-24

  • 腹側海馬區Rap1小GTP酶活性增強驅動應激誘導的焦慮:機制與治療靶點

    焦慮障礙是全球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慢性應激是其發展的關鍵誘因。盡管已知海馬功能障礙與焦慮密切相關,但具體分子機制仍不清楚。特別是腹側海馬區(vHPC)作為情緒調控的關鍵腦區,其神經元如何在應激下發生功能改變尚待闡明。小GTP酶Rap1作為Ras超家族成員,在神經發育和突觸可塑性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其在應激誘導焦慮中的作用仍是未解之謎。南昌大學的研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的研究,通過慢性束縛應激(CRS)小鼠模型,結合多學科技術手段,系統揭示了vHPC中Rap1激活驅動焦慮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采用行為學測試(開放曠場實驗OFT和高架十字迷宮EPMT)、Western bl

    來源:SCIENCE ADVANCES

    時間:2025-05-24

  • 互補性皮質-紋狀體環路協同調控動作重復與轉換的神經機制及其在自閉癥模型中的異常

    論文解讀研究背景與意義動作序列的精確調控是動物生存和繁衍的核心能力,而決定重復當前動作或切換至新動作的神經機制長期未明。在自閉癥(ASD)、強迫癥(OCD)等神經精神疾病中,動作重復/轉換失衡導致的刻板行為是典型癥狀,但相關環路機制和治療靶點亟待闡明。以往研究提示基底神經節在動作選擇中起關鍵作用,但皮層如何通過特異性支配紋狀體不同神經元亞型(如D1-SPNs和D2-SPNs)調控動作序列仍缺乏直接證據。研究方法與技術研究人員通過訓練小鼠執行左-左-右-右(LLRR)動作序列任務,結合藥理學失活、光遺傳學操控、在體多通道記錄和腦片電生理技術,系統解析了M1-DLS和PrL-DMS通路的功能差異。

    來源:SCIENCE ADVANCES

    時間:2025-05-24

  • 腦周血管間隙可視化研究:鞘內造影劑給藥后的流體動力學意義及其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潛在應用

    針對Liu團隊提出的學術質疑,研究者就《PNAS》發表的"人類腦周血管間隙(perivascular spaces)作為腦脊液(CSF)流動通道"的驗證性研究作出專業回應。首先澄清關于腦膜瘤(meningiomas)患者特異性的疑問,承認當前鞘內釓(gadolinium)注射的侵入性導致樣本量受限,但強調該技術為概念驗證(proof-of-concept)研究。特別指出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腦周間隙功能研究的緊迫性,這與CSF-淋巴系統清除機制密切相關。關于腦膜淋巴管(meningeal lymphatics)與腦周間隙流動的協同作用,研究者認

    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時間:2025-05-24

  • 腦膠質淋巴系統(GS)可視化突破:釓增強MRI揭示腦膜瘤患者PVS-CSF循環機制及其在阿爾茨海默病治療中的潛在應用

    科學家們通過釓對比劑增強MRI技術取得重大發現——腦膜瘤患者體內,造影劑標記的腦脊液(CSF)通過MRI可見的血管周圍間隙(MV-PVS)滲入腦實質。這標志著自201年小鼠模型研究后,人類膠質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 GS)的首次直觀呈現。不過該研究仍存在關鍵懸疑:僅針對腦膜瘤患者的小樣本是否具有普適性?畢竟血管周圍間隙(PVS)和GS更常見于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特別值得注意的是,GS被認為能清除tau和β淀粉樣蛋白(Aβ),這對AD防治至關重要。更有趣的是,根據"腦清洗"理論,顱內膠質淋巴-淋巴循環最終會回歸腦膜淋巴管(mLvs)。能否用

    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時間:2025-05-24

  • 大腦皮層臨界冪律編碼:能量與信息最優平衡的神經計算機制

    統計估計與冪律群體編碼研究基于Stringer的開創性工作,構建了周期性角變量θ的編碼模型。神經元活動采用傅里葉基函數展開,其方差遵循n-α的冪律衰減。模型考慮了兩類噪聲源:輸入噪聲η(強度σ12)和神經元噪聲ξ(強度σ02)。通過高斯近似,推導出神經活動的概率密度函數,為后續Fisher信息分析奠定基礎。敏感性-方差關系與Fisher信息研究發現協方差矩陣Σ與輸入敏感性μ存在顯著關系:Σ=σ02I+σ12μμ?。這一微分相關性(differential correlation)表明μ是Σ的特征向量,其特征值λ=σ02+σ12HN(α-2),在神經元數量N→∞時收斂于黎曼ζ函數。由此導出的Fi

    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時間:2025-05-24

  • "星形膠質細胞-神經元聯合記憶網絡:突破傳統突觸存儲理論的高容量記憶新機制"

    1.1. 星形膠質細胞計算的生物學基礎星形膠質細胞作為最豐富的膠質細胞類型,通過包裹海馬區絕大多數突觸形成三聯突觸結構(tripartite synapse)。單個星形膠質細胞可形成超過106個三聯突觸,其分支狀過程通過細胞內鈣離子(Ca2+)波動檢測神經活動,進而釋放膠質遞質(gliotransmitters)反向調控突觸強度。實驗證據表明,星形膠質細胞參與記憶印跡(engram)形成,其Ca2+信號響應時間跨越毫秒至分鐘級,這種多時間尺度的動態特性成為記憶計算的關鍵生物物理基礎。2. 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動力學模型該模型包含三個核心方程:神經元動力學:膜電位xi遵循標準速率模型,τnx?i

    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時間:2025-05-24

  • 微生物與代謝特征揭示顯微鏡下結腸炎的發病機制及診療新靶點

    慢性腹瀉困擾著全球數百萬患者,其中顯微鏡下結腸炎(MC)作為炎癥性腸病(IBD)的特殊類型,好發于65歲以上女性群體。這種以水樣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至今仍面臨診斷困難、治療手段有限等臨床困境。更令人困擾的是,其發病機制長期籠罩在迷霧中——盡管有假說認為腸道菌群失調可能觸發異常免疫反應,但既往研究受限于樣本量小、技術分辨率低等問題,始終未能繪制出MC特異的微生物-代謝圖譜。為破解這一難題,哈佛醫學院聯合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開展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MC多組學研究。通過對683名參與者(包括131例活動期MC患者、159例慢性腹瀉對照和393例健康對照)的糞便樣本進行全基因組鳥槍法宏基因組測序(wh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時間:2025-05-24

  • 大規模并行報告基因檢測與小鼠轉基因實驗揭示神經元增強子活性的協同互補機制

    在精神疾病遺傳學研究領域,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已鑒定出數百個非編碼區風險變異,但這些變異如何影響基因調控仍如"黑箱"。傳統方法面臨兩大困境:高通量的體外實驗難以反映體內復雜調控環境,而能提供多組織表型的轉基因小鼠實驗又受限于通量。這種"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現狀,嚴重阻礙了精神疾病遺傳機制的解析。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聯合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突破性研究。通過巧妙設計"兩步驗證"策略,首次系統比較了兩種主流技術——大規模并行報告基因檢測(Massively Parallel Reporter Assays, MPRA)和轉基因小鼠模型在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時間:2025-05-24

  • 少突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通過FGF信號通路介導神經元鐵死亡在帕金森病中的關鍵作用

    帕金森病(PD)作為全球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是中腦黑質(SN)區域多巴胺能神經元(DA neuron)的進行性丟失和α-突觸核蛋白(α-Syn)異常聚集。盡管已知鐵死亡(ferroptosis)是神經元死亡的關鍵機制,但膠質細胞間的互作如何驅動這一過程仍不清楚。尤其近年來發現,少突膠質細胞(oligodendrocyte)功能障礙與PD早期病理相關,但其與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的"共謀"機制尚未闡明。山東體育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整合單核RNA測序(snRNA-seq)和空間轉錄組學技術,首次揭示了PD中少突膠質細胞通過FGF1/FGF9-FGFRs信號通路與星形

    來源:npj Parkinson's Disease

    時間:2025-05-24

  • 光神經科學技術與觸屏行為系統的整合應用研究

    揭開復雜行為背后的神經調控機制是腦科學的核心目標。傳統觸屏行為評估多依賴藥理學手段,而正在革新簡單行為研究的光學技術(如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操控、光纖光度術(fiber photometry)和顯微內窺鏡成像(microendoscopic imaging))在復雜認知功能研究中尚未普及。這份方案詳細指導如何將三種光學技術無縫整合到觸屏操作系統,涵蓋手術時機選擇、行為環境改造、光刺激與任務同步等關鍵環節。從實驗設計到數據分析,整套流程最短僅需數日,亦可拓展為長期研究。特別強調了手術方案優化、行為箱改裝和光學-行為同步技術等創新點,為探索決策、學習等高級認知的神經環路提供了標準化

    來源:Nature Protocols

    時間:2025-05-24

  • 三角波tACS通過增強編碼早期階段腦活動提升工作記憶性能

    工作記憶作為包含編碼、維持和提取的執行性記憶過程,其功能可被正弦波經顱交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調控。但電流變化速率的影響機制尚不明確。這項研究創新性地對比了三角波與正弦波tACS的差異效應。采用隨機單盲設計,81名青年受試者被分為三角波tACS組、正弦波tACS組和假刺激組。通過n-back任務結合多時段腦電(EEG)記錄,發現所有刺激條件均能提升任務準確率和反應速度。漂移擴散模型分析揭示,三角波tACS特異性提高了非目標信息的處理效率(表現為漂移率v和決策起始點z參數優化)。神經振蕩分析顯示,相較于假刺

    來源:Neuroscience Bulletin

    時間:2025-05-24

  • 綜述:間充質干細胞來源的細胞外囊泡治療缺血性卒中動物和細胞模型中微膠質細胞反應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

    微膠質細胞極化調控:MSC-EVs的卒中治療新視角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經炎癥反應中,微膠質細胞作為中樞神經系統主要免疫效應器,其極化狀態直接決定組織損傷與修復進程。近年研究發現,間充質干細胞來源的細胞外囊泡(MSC-EVs)通過攜帶生物活性物質,可精準調控微膠質細胞從促炎M1型向抗炎M2型轉化。動物模型中的表型轉換證據Meta分析整合27項研究顯示,MSC-EVs處理顯著降低缺血腦區內Iba1+微膠質細胞的三個關鍵參數:細胞數量(標準化均數差SMD=-1.24)、表面積(SMD=-0.87)及熒光強度(SMD=-1.05)。更值得注意的是,促炎標記物共表達分析揭示CD16+/CD32+/CD85+

    來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時間:2025-05-24

  • GPX4抑制通過NLRP3介導的細胞焦亡加劇氯胺酮暴露新生大鼠海馬損傷及認知障礙

    最新研究揭示了氯胺酮(ketamine)對發育期大腦的神經毒性機制。通過抑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4(GPX4)可顯著增強脂質過氧化反應,誘發線粒體功能障礙,進而激活NOD樣受體蛋白3(NLRP3)/caspase-1信號軸依賴的細胞焦亡(pyroptosis)通路。實驗采用藥理學干預手段:GPX4抑制劑RSL3會加重氯胺酮暴露后的海馬組織病理損傷和空間記憶障礙(Morris水迷宮驗證),而抗氧化劑N-乙酰半胱氨酸(NAC)則表現出顯著保護作用。該發現不僅闡明了GPX4作為細胞焦亡負向調控分子的新角色,更為臨床防治麻醉藥物相關神經認知損害提供了潛在治療靶點。

    來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時間:2025-05-24

  • 精神分裂癥急性期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TH2LCRR和GATA3的異常表達:整合生物信息學分析與實驗研究

    現有證據表明,Th1和Th2細胞應答失衡參與精神分裂癥(SCZ)發病,但表觀遺傳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結合生物信息學與實驗手段,篩選出Th1通路基因(IFNG-AS1、TBX21、IFNG)和Th2相關基因(TH2LCRR、GATA3、IL-4)。通過qPCR檢測急性期SCZ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s),發現GATA3和TH2LCRR表達顯著上調,且對女性患者診斷效能更優。有趣的是,IFNG-AS1與TH2LCRR表達與細胞因子水平呈正相關,而Th1基因未見顯著差異。研究揭示了234個轉錄因子(TFs)、76個mRNAs及非編碼RNA參與Th1/Th2調控網絡,為開發SCZ免疫診斷標志物和

    來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時間:2025-05-24

  • 綜述: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作為創傷性腦損傷治療靶點的作用研究:系統綜述與薈萃分析

    背景創傷性腦損傷(TBI)是全球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其繼發性損傷涉及神經炎癥、血腦屏障(BBB)破壞等復雜機制。中性粒細胞浸潤是TBI后早期特征,而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NETs)——由DNA骨架和組蛋白(如Cit-H3)、髓過氧化物酶(MPO)等組成的網狀結構——近年被發現在非感染性損傷中激活炎癥級聯反應。NETs通過釋放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Ps)如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加劇神經元凋亡和腦水腫,但靶向清除NETs可能保留中性粒細胞的抗菌功能,實現精準免疫調節。主要文本方法研究遵循PRISMA指南,檢索7大數據庫至2024年7月,納入13項臨床前研究(含5項人類數據)。采用SY

    來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時間:2025-05-24

  • 綜述:Trk受體在腦部疾病與障礙中的復雜關系

    Abstract(Trk)受體家族(包括TrkA、TrkB和TrkC)是一類與神經元生長密切相關的酪氨酸激酶受體,其配體神經營養因子(neurotrophins)如(NGF)、(BDNF)、(NT-3)和(NT-4/5)通過激活下游信號網絡(如PLCγ、PI3K/Akt和Ras/MAPK)調控神經元的存活與分化。近年研究發現,(Trk)表達異?;蛐盘柾肺蓙y與多種腦部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Trk受體與配體的分子機制(Trk)受體的激活觸發多級聯信號:PLCγ通路調節鈣離子動態,PI3K/Akt1促進細胞抗凋亡,而Ras/MAPK2通路主導神經元突觸可塑性。例如,(BDNF)通過TrkB增強海馬區

    來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時間:2025-05-24

  • 海馬結構中早期阿爾茨海默病相關tau蛋白包涵體的序列與軌跡:無Aβ沉積病例研究

    在探索阿爾茨海默病(AD)的發病機制時,科學界長期存在一個關鍵爭議:tau蛋白病理變化是否必須依賴β淀粉樣蛋白(Aβ)沉積才能發生?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們對AD治療靶點的選擇。傳統"淀粉樣蛋白級聯假說"認為Aβ沉積是AD的始動因素,而近年來提出的"原發性年齡相關tau蛋白病"(PART)概念則將無Aβ沉積的tau病理視為獨立疾病。這兩種理論都無法完美解釋為何在AD早期階段,tau病理就能在海馬結構中呈現特定的時空傳播模式。德國烏爾姆大學神經病學中心的Heiko Braak團隊在《Acta Neuropathologica》發表的重要研究,通過對308例無Aβ沉積的尸檢腦組織進行系統分析,揭示了

    來源:Acta Neuropathologica

    時間:2025-05-24

  • 綜述:窺探主觀性:意識隱蔽測量方法綜述

    意識測量的困境與突破意識(consciousness)的本質隱私性使其研究長期依賴外顯行為報告(overt report),如語言表述或肢體反應。然而,睡眠、癱瘓或故意欺騙等場景下,傳統方法面臨局限性。最新研究轉向通過生理信號解碼意識狀態,形成"隱蔽測量"(covert measures)新范式。隱蔽測量的生理信號圖譜眼動追蹤:微眼跳(microsaccades)頻率與視覺意識水平顯著相關,在無報告范式(no-report paradigms)中可替代主觀反饋。皮膚電活動(EDA):情緒性刺激引發的皮膚導電性變化,能反映無意識加工(unconscious processing)與意識感知的邊界

    來源: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時間:2025-05-24

  • 綜述:揭示神經多樣性:動態三維基因組結構如何調控大腦功能與疾病

    引言哺乳動物大腦通過數百萬至數十億細胞的協同作用實現復雜功能,其核心在于數千種轉錄異質性細胞類型的精確調控。盡管共享相同基因組,神經元通過獨特的表觀遺傳機制(如非CpG甲基化mCH)和染色質三維重構實現功能分化。單細胞多組學技術揭示,神經元基因的調控元件(CREs)數量是非神經細胞的2-3倍,且分布范圍更廣,這為神經發育障礙(如ASD)中表觀遺傳相關基因突變的高頻出現提供了線索。4D核組計劃(4DN)通過開發時空基因組分析工具,為解析神經系統的動態基因組架構奠定了基礎?;蚪M結構與組織原則線性基因組特征神經元DNA甲基化呈現獨特模式:胞嘧啶5'甲基化(5mC)主要發生在CpG位點(mCG),而

    來源:Molecular Psychiatry

    時間:2025-05-24


頁次:1/591  共11804篇文章  
分頁:[1][2][3][4][5][6][7][8][9][10][>>][尾頁]

高級人才招聘專區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業招聘:

    • 國外動態
    • 國內進展
    • 醫藥/產業
    • 生態環保
    • 科普/健康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