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互補性皮質-紋狀體環路協同調控動作重復與轉換的神經機制及其在自閉癥模型中的異常
《SCIENCE ADVANCES》:Complementary corticostriatal circuits orchestrate action repetition and switching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4日 來源:SCIENCE ADVANCES 11.7
編輯推薦:
本研究通過訓練小鼠執行異質性動作序列任務,揭示了M1-DLS(初級運動皮層-背外側紋狀體)環路通過優先支配D1-SPNs(D1型棘狀投射神經元)調控動作重復,而PrL-DMS(前邊緣皮層-背內側紋狀體)通路通過偏向性支配D2-SPNs(D2型棘狀投射神經元)控制動作轉換的神經機制。在Shank3基因敲除(KO)自閉癥模型小鼠中,PrL-DMS通路的D1/D2支配比例發生逆轉,導致動作轉換障礙和重復行為。通過DMS區Shank3基因恢復可挽救生理和行為缺陷,為理解動作序列控制的神經基礎及疾病干預提供了新靶點。
論文解讀
研究背景與意義
動作序列的精確調控是動物生存和繁衍的核心能力,而決定重復當前動作或切換至新動作的神經機制長期未明。在自閉癥(ASD)、強迫癥(OCD)等神經精神疾病中,動作重復/轉換失衡導致的刻板行為是典型癥狀,但相關環路機制和治療靶點亟待闡明。以往研究提示基底神經節在動作選擇中起關鍵作用,但皮層如何通過特異性支配紋狀體不同神經元亞型(如D1-SPNs和D2-SPNs)調控動作序列仍缺乏直接證據。
研究方法與技術
研究人員通過訓練小鼠執行左-左-右-右(LLRR)動作序列任務,結合藥理學失活、光遺傳學操控、在體多通道記錄和腦片電生理技術,系統解析了M1-DLS和PrL-DMS通路的功能差異。在Shank3 KO小鼠中,利用病毒介導的基因恢復和跨突觸調控實驗,揭示了病理狀態下環路異常的分子基礎。
研究結果
1. M1和PrL參與學習性動作序列的執行
2. M1和PrL編碼序列層級結構
3. M1-DLS與PrL-DMS通路的功能分化
4. Shank3 KO小鼠的環路異常
5. DMS區Shank3基因恢復的治療潛力
結論與意義
本研究首次闡明互補性皮質-紋狀體環路通過D1/D2-SPNs的差異化支配協同調控動作重復與轉換的神經邏輯。在Shank3 KO模型中,PrL-DMS通路的“功能反轉”及其對M1調控的異常是重復行為的核心機制。這一發現不僅為理解健康大腦的動作序列控制提供了新框架,更為ASD等疾病的環路靶向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研究發表于《SCIENCE ADVANCES》,凸顯其在轉化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性。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