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海馬結構中早期阿爾茨海默病相關tau蛋白包涵體的序列與軌跡:無Aβ沉積病例研究
《Acta Neuropathologica》:Sequence and trajectory of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related tau inclusions in the hippocampal formation of cases without amyloid-β deposit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4日 來源:Acta Neuropathologica 9.3
編輯推薦:
本研究針對阿爾茨海默病(AD)早期tau病理學特征,通過AT8免疫組化技術系統分析了308例無Aβ沉積的尸檢腦組織樣本。研究人員揭示了tau蛋白包涵體在海馬結構中的逆向傳播模式,證實神經元丟失與APOE基因型的關聯性,挑戰了淀粉樣蛋白級聯假說和PART理論,為AD早期病理機制提供了新見解。該成果發表于《Acta Neuropathologica》,對理解tau蛋白獨立于Aβ的傳播機制具有重要價值。
在探索阿爾茨海默病(AD)的發病機制時,科學界長期存在一個關鍵爭議:tau蛋白病理變化是否必須依賴β淀粉樣蛋白(Aβ)沉積才能發生?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們對AD治療靶點的選擇。傳統"淀粉樣蛋白級聯假說"認為Aβ沉積是AD的始動因素,而近年來提出的"原發性年齡相關tau蛋白病"(PART)概念則將無Aβ沉積的tau病理視為獨立疾病。這兩種理論都無法完美解釋為何在AD早期階段,tau病理就能在海馬結構中呈現特定的時空傳播模式。
德國烏爾姆大學神經病學中心的Heiko Braak團隊在《Acta Neuropathologica》發表的重要研究,通過對308例無Aβ沉積的尸檢腦組織進行系統分析,揭示了早期AD相關tau病理的特征性傳播軌跡。這項研究不僅挑戰了現有理論框架,更為理解AD的起源提供了新視角。
研究人員采用AT8免疫組化技術分析100μm厚腦切片,結合免疫熒光(SYP+AT8, MAP2+AT8)和共聚焦成像,系統評估了tau病理的時空分布特征。樣本來自烏爾姆大學腦庫,嚴格排除了合并其他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病例。通過半定量分析8個解剖區域的tau病理程度,并結合APOE基因分型數據,建立了早期tau傳播的完整圖譜。
研究結果呈現出四個關鍵發現:
異常tau蛋白的逆向傳播軌跡
研究發現tau病理在海馬結構中遵循與已知單向連接相反的方向傳播:從內嗅皮層pre-α細胞→海馬前下托/CA1/CA2區→CA3/CA4苔蘚細胞→齒狀回顆粒細胞。這種傳播模式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意義(p<0.001),間接支持了tau蛋白通過跨神經元機制在海馬結構中順行傳播的假說。
獨特的細胞病理學特征
研究首次描述了"幽靈線程"(ghost threads)現象——即神經元死亡后殘留的MAP2免疫陰性tau陽性神經突。在CA2錐體細胞中發現了特征性的核周tau環,而CA3/CA4苔蘚細胞則表現出早期棘突受累的獨特模式。這些發現為區分海馬亞區病理提供了新的形態學標志。
tau相關的神經元丟失
通過細胞外脂褐素顆粒和色素性小膠質細胞標記,證實神經元丟失程度與tau病理分期顯著相關(p<0.001)。最早期的神經元丟失出現在外側橫嗅區,這種丟失模式與tau病理的傳播軌跡高度一致。
APOE基因型的影響
雖然APOE ε4等位基因頻率在隊列中偏高(23.1%),但研究發現各基因型攜帶者的平均年齡無顯著差異(p=0.810),提示ε4可能通過獨立于Aβ的機制影響tau病理發展。
這項研究的結論部分提出了三個顛覆性觀點:首先,早期AD相關tau包涵體和tau相關神經元丟失可以在完全缺乏Aβ沉積的情況下發生;其次,tau病理的傳播遵循特定的解剖學軌跡,這種傳播可能通過高度定向的跨突觸機制實現;最后,研究數據不支持將PART視為獨立于AD的疾病實體,因為tau病理的年齡分布呈現典型的高斯曲線而非隨年齡單調遞增。
討論部分著重強調了該研究的臨床意義:海馬結構中tau病理的特定傳播模式可能成為早期AD的診斷標志物,而獨立于Aβ的tau傳播機制則為靶向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員特別指出,理解tau病理的初始傳播路徑對開發阻斷疾病進展的干預策略至關重要。這項研究不僅重新定義了AD的病理發生框架,也為未來治療策略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