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今日動態 > 神經科學
  • 探秘青少年精神病理學:童年不良經歷與大腦功能的關聯研究

    在青少年的成長歷程中,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凸顯,尤其是那些經歷過童年不良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的孩子,他們似乎在成長的道路上背負著更多的壓力。ACEs 涵蓋了從身體、性、情感虐待,家庭暴力,到機構撫養、經濟困境等一系列負面事件。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ACEs 與精神病理學在各個發育階段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會增加青少年患情緒障礙、焦慮癥、行為障礙、物質使用障礙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然而,ACEs 究竟是如何引發這些風險的,其中的機制卻如同迷霧一般,尚未完全明晰。許多研究表明,ACEs 可能通過影響大腦和行為的相關結果,進而增加患精神病理學

    來源:Discover Mental Health

    時間:2025-05-10

  • 患者來源的UBA5相關腦病模型揭示神經發育缺陷并探索潛在治療途徑

    這項突破性研究構建了首個人源化UBA5相關腦病模型。UBA5作為UFMylation級聯反應的關鍵E1酶,其功能缺失變異會導致內質網(ER)穩態紊亂,引發發育遲緩、癲癇等嚴重癥狀。研究團隊從兩名攜帶復合雜合變異的患者(共享p.A371T錯義變異和p.G267*/p.A123fs*4無義變異)中培育出皮質類器官。單細胞轉錄組分析顯示,100天培養的類器官中γ-氨基丁酸能(GABAergic)中間神經元發育存在顯著缺陷,同時伴隨類器官體積縮小和異常電活動。機制研究表明,UBA5變異會加劇未折疊蛋白反應(UPR)通路激活。為探索治療可能,研究者嘗試了兩種創新方法:1)利用能增強翻譯效率的長鏈非編碼R

    來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時間:2025-05-09

  • PET 成像追蹤腦內反義寡核苷酸分布:為神經疾病診療 “導航”

    確定藥物在大腦中的生物分布,對于治療像阿爾茨海默病這類神經系統疾病至關重要。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兩步 “預定位”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成像策略,利用點擊化學法追蹤大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大腦中反義寡核苷酸(ASO)的分布。他們研制出 PET 示蹤劑 [18F] BIO-687,在鞘內注射 ASO 后,該示蹤劑能成功檢測大腦中 ASO 的分布情況。PET 成像顯示,該示蹤劑具有良好的動力學特性,能特異性結合 ASO,且結合量與腦組織中 ASO 濃度相關。研究還在食蟹獼猴中評估了該方法,用 Malat1 測試 ASO 和治療性 ASO(BIIB080,靶向微管相關蛋白 tau(MAPT)基因)進

    來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時間:2025-05-09

  • 揭示 CLN1 疾病新機制:NPC1 蛋白錯向運輸與神經退行性變的關聯

    在生命的微觀世界里,溶酶體一直以來都被視作細胞內物質消化的 “終點站”。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溶酶體的功能遠不止于此,它還是細胞基礎代謝過程的重要調控者。一旦溶酶體出現功能障礙,就可能引發一系列被稱為溶酶體貯積癥(LSDs)的遺傳性代謝疾病。在眾多 LSDs 中,神經元蠟樣脂褐質沉積癥(NCLs,俗稱 Batten 病 )最為常見,其中 CLN1 疾?。ㄔ环Q為嬰兒型神經元蠟樣脂褐質沉積癥 )又是最具破壞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加?CLN1 疾病的兒童出生時看似正常,但在 6 到 18 個月大時,就會出現精神運動發育遲緩的癥狀;2 歲時,大腦磁共振成像顯示皮質嚴重萎縮,隨后還會出現

    來源:SCIENCE ADVANCES

    時間:2025-05-09

  • 單細胞轉錄組學解析渦蟲細胞類型的異速生長:開啟細胞尺度奧秘之門

    在生命科學的宏大版圖中,細胞作為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元,其奧秘始終吸引著科研人員不斷探索。一直以來,研究人員都知道生物體各部分與整體大小之間存在著某種緊密聯系,這便是異速生長(Allometry)的研究范疇。它對理解生態學、生理學、新陳代謝以及疾病等諸多方面意義重大。比如著名的克萊伯定律(Kleiber law),就揭示了新陳代謝與生物體大小之間的定量關系。然而,當深入到細胞層面,細胞類型的異速生長卻像是一片未被充分開墾的處女地。雖然細胞可以依據形態、功能或基因表達模式進行分類,但細胞類型的確切定義在科研界仍存在諸多爭議。而且,大多數細胞類型如何隨生物體大小變化,這一問題依舊迷霧重重。此前,雖有

    來源:SCIENCE ADVANCES

    時間:2025-05-09

  • 壓電納米纖維智能聽覺系統:開啟人工聽覺新時代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聲音無處不在,它是我們與外界溝通、感知環境的重要媒介。然而,對于那些遭受聽力損失的人來說,聆聽這個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卻成了一種奢望。聽力損失影響著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不僅阻礙了他們的學習、社交,還嚴重降低了生活質量。當前,常見的聽力治療手段,像助聽器和植入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聽力問題帶來的困擾,但在關鍵的聲源精準定位方面卻差強人意。比如,佩戴者常常難以判斷聲音究竟來自哪個方向,這在復雜環境中會帶來諸多不便。為了攻克這一難題,提升人工聽覺技術,研究人員展開了深入探索。雖然文中未提及具體研究機構,但他們的研究成果卻發表在了《SCIENCE ADVANCES》上,為該領域帶來

    來源:SCIENCE ADVANCES

    時間:2025-05-09

  • 3D 重構人類卡內基 9 期胚胎:解鎖早期身體藍圖構建的奧秘

    卡內基 9 期(CS9)胚胎處于原腸胚形成結束、早期器官發生開始的關鍵階段,對主要器官系統發育的啟動至關重要。借助空間轉錄組學技術,研究人員對完整的 CS9 人類胚胎展開了細致入微的空間分析。通過觀察 75 個橫向冷凍切片,他們數字化重構出 3D 模型,成功識別出多種細胞類型,涵蓋腦和脊柱區域、原始腸管、不同體節形成階段、體壁中胚層、臟壁中胚層等。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后腦發育存在兩條截然不同的軌跡,還精準定位了中腦 - 后腦邊界的峽部組織者,描繪出神經中胚層祖細胞(NMP)的雙層結構,闡述了早期主動脈的形成過程,以及在主動脈 - 性腺 - 中腎(AGM)區域發現了原始生殖細胞(PGCs)的蹤

    來源:Cell Stem Cell

    時間:2025-05-09

  • 傷寒毒素破壞血腦屏障引發神經病理機制新解:為傷寒熱神經并發癥治療指明方向

    傷寒熱主要由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它可能導致如腦病這樣嚴重且危及生命的并發癥。在此,研究人員闡明了傷寒毒素(S. Typhi 特有的毒力因子)介導傷寒熱相關神經病理的機制。研究人員利用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特定組織可免受毒素作用的小鼠,以及血腦屏障(BBB)的體外模型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傷寒毒素并非直接作用于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而是通過破壞血腦屏障引發神經病理變化。靜脈注射示蹤劑研究證實,接觸毒素后血腦屏障的通透性發生了顯著改變,且這種效應是由傷寒毒素的 CdtB 催化亞基介導的。研究還表明,皮質類固醇在體內能有效減輕血腦屏障的破壞,這為其用于治療傷寒熱的神經系統

    來源:Nature Microbiology

    時間:2025-05-09

  • 綜述:神經退行性疾病中 TDP-43 磷酸化的分子機制及后果

    TDP-43 概述TDP-43 是由人類 TARDBP 基因編碼的一種至關重要的 RNA 和 DNA 結合蛋白,在基因表達和 RNA 代謝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比如參與轉錄、翻譯、RNA 剪接以及維持 mRNA 穩定性等。它能與超過 4000 種 mRNA 轉錄本相互作用,并且通過負反饋回路來調節自身的表達水平。從結構上看,TDP-43 由 414 個氨基酸組成,包含一個核定位信號(NLS)、兩個 RNA 識別基序(RRM1、RRM2)以及一個內在無序的 C 末端結構域(CTD) 。其中,C 末端結構域由于其結構的靈活性,具有較高的聚集傾向,并且是許多散發性和家族性肌萎縮側索硬化(ALS)/

    來源: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時間:2025-05-09

  • 綜述:外周神經系統持續性疼痛狀態下免疫細胞性別差異的最新研究

    慢性疼痛與免疫系統的交織關系疼痛作為炎癥的典型特征,與免疫系統存在復雜互動。近年研究發現,女性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疼痛具有更高易感性,但相關機制長期被忽視。直到2010年代,Sorge團隊在嚙齒類動物中發現疼痛存在性別二態性機制:雄性疼痛由小膠質細胞(microglia)驅動,而雌性疼痛則依賴T細胞(Sorge et al., 2015)。這一突破性發現開啟了疼痛研究的性別差異化探索。外周神經系統的免疫細胞圖譜在神經損傷或炎癥狀態下,外周神經系統中的免疫細胞呈現動態變化:巨噬細胞的時空特異性作用巨噬細胞來源于單核細胞(monocyte-derived)和組織駐留(tissue-residen

    來源: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時間:2025-05-09

  • 長期混合嗜酸性和嗜中性粒細胞性慢性鼻竇炎(CRS)小鼠模型:探究神經炎癥、嗅覺障礙與焦慮樣行為關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曾被鼻竇炎困擾,那種鼻塞、流涕、頭痛的感覺著實難受。而慢性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更是一種讓人頭疼不已的疾病,它就像一個頑固的 “小怪獸”,在全球范圍內影響著 5% - 16% 的人口,在中國也有 8% 的人深受其害。CRS 可不是一個簡單的炎癥,它具有高度的異質性,就像一個復雜的拼圖,由免疫失調、各種細胞浸潤和不同的分子特征等眾多因素共同拼湊而成。目前,根據潛在的炎癥反應,CRS 被分為 1 型、2 型和 3 型這三種主要的內型。從細胞層面看,CRS 的特點是鼻息肉或黏膜中出現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細胞或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在西方國家,大

    來源: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時間:2025-05-09

  • 腦缺血模型中,擴散去極化(SD)如何耗盡神經元 ATP:潛在治療新靶點揭秘

    擴散去極化(Spreading depolarizations,SD)在許多腦部疾病中都會發生,有研究認為它會通過能量供需失衡導致腦損傷。然而,此前尚未有研究直接測量出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生成和消耗之間的不平衡,尤其是在單個神經元層面。在本研究中發現,即使存在葡萄糖和氧氣,SD 仍會導致神經元細胞內 ATP 短暫下降。當氧氣和葡萄糖供應中斷時,ATP 會逐漸下降,直至 SD 導致神經元 ATP 耗盡。若不重新供應氧氣和葡萄糖,這一過程將是不可逆的。所以,針對 SD 的治療方法或許能在腦部疾病中維持神經元 ATP 水平,或延緩其流失。擴散去極化(SD

    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時間:2025-05-09

  • 綜述:昆蟲化學感受分子遺傳學的新維度

    昆蟲化學感受分子遺傳學的新維度化學感受(Chemoreception)是嗅覺和味覺的基礎,對于昆蟲而言,這一能力至關重要。它們借此來探測傳播疾病的人類宿主,以及侵害農作物。近年來,昆蟲化學感受的分子遺傳學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帶來不少令人驚喜的新發現。在昆蟲嗅覺系統中,嗅覺受體神經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ORN)如何選擇單一的氣味受體(Odorant receptor)基因進行表達,是一個關鍵問題。研究揭示,這一過程通過多種機制實現。不同的調控方式使得 ORN 能夠精準選擇合適的受體基因,從而識別特定的氣味分子,確保昆蟲對周圍環境中復雜氣味的有效感知。遺傳和表觀遺傳

    來源:TRENDS IN Genetics

    時間:2025-05-09

  • 揭秘潮間帶甲殼動物生物鐘:大腦中的日潮節律基因密碼

    研究背景生物體通過內部生物鐘驅動的代謝、生理和行為節律來適應周期性環境。陸地環境周期以日為主,生物進化出約 24 小時周期的生物鐘(circadian clock);沿海環境更復雜,海洋生物還進化出潮汐(約 12.4 小時)、半月(約 14.8 天)和月運(約 29.5 天)等計時機制。然而,潮汐生物鐘的機制尚不清楚,目前有三種主要假說:一是潮汐和晝夜節律由單一可塑性振蕩系統驅動;二是由成對的內在周期約 24.8 小時的生物鐘反相運行產生潮汐節律;三是存在獨立的 12.4 小時和 24 小時振蕩器分別驅動潮汐和晝夜表型。動物的晝夜生物鐘圍繞轉錄 / 翻譯反饋環(TTFL)運行,正調控因子 CL

    來源:Current Biology

    時間:2025-05-09

  • 突破認知!阿爾茨海默病模型中大腦皮層 5/6 層 PV 中間神經元的早期異常及潛在治療靶點

    研究背景阿爾茨海默?。ˋD)以大腦新皮層中 β- 淀粉樣蛋白(Aβ)積累為特征,在神經元丟失和認知能力下降之前,Aβ 就已開始積累多年至數十年。雖然 Aβ 斑塊和神經元丟失發生在所有新皮層層,但在 AD 初始階段,特定層和神經元細胞類型是否存在選擇性易損性尚不明確。新皮層由六層組成,各層具有獨特的形態細胞類型、連接模式、發育起源和基因表達譜。此前研究表明,淺層皮層在 AD 早期可能較為脆弱,但對于 Aβ 對深層皮層的功能影響卻知之甚少。由于從更深的腦區獲取細胞水平的神經生理信號存在技術挑戰,且各皮層層功能和連接不同,不能簡單將淺層的研究結果推廣到深層。深層皮層具有較高的自發 firing 率和

    來源:Neuron

    時間:2025-05-09

  • 丘腦室旁核雙通路介導內臟痛與焦慮行為的機制探秘

    研究背景慢性內臟痛(CVP)在腸易激綜合征(IBS)患者中較為常見,全球患病率較高,且常與焦慮共病,二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然而,由于缺乏合適的動物模型,對其潛在的分子和神經回路機制研究進展緩慢。早期生活應激是導致內臟超敏和情緒障礙的關鍵因素,其中產前母體應激(PMS)會增加后代患焦慮癥的風險,但相關基礎研究較少。丘腦室旁核(PVT)在疼痛和情緒調節中起重要作用,它可與杏仁核、前額葉皮層(PFC)等疼痛相關網絡直接相連,參與疼痛信息的傳遞和處理。同時,PVT 也參與應激、焦慮和情緒反應等信息的處理,并與其他神經回路相互作用。但傳統觀點忽視了 PVT 的解剖、功能和神經化學異質性,實際上,PV

    來源:Neuron

    時間:2025-05-09

  • 多靶點工程化雜交外泌體:阿爾茨海默病多通路干預的新希望

    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當下,阿爾茨海默?。ˋlzheimer's disease,AD)的陰影愈發沉重。它就像一位隱匿在大腦中的 “破壞者”,悄無聲息地蠶食著患者的記憶、認知和生活能力,給無數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目前,AD 的發病機制被證實極為復雜,β- 淀粉樣蛋白(β-amyloid,Aβ)的過度沉積、微膠質細胞功能障礙以及神經炎癥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傳統的單通路治療方法,猶如在錯綜復雜的迷宮中只找到了一條狹窄的通道,無法全面改善 AD 的多種病理變化。而且,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這道人體自身的 “防御關卡”,對大多數潛在的 AD 治療藥

    來源:Biomaterials

    時間:2025-05-09

  • 跨診斷與疾病層面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提升非洲和歐洲血統人群物質使用及精神疾病遺傳風險預測精度

    在生活中,物質使用障礙(SUDs)如酒精、煙草濫用,和各類精神疾病,像抑郁、焦慮、精神分裂癥等常常相伴出現。這不僅讓患者的病情更加復雜,治療難度增大,還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醫療負擔。以往的研究雖然發現這些疾病在基因層面存在聯系,但仍有許多謎團尚未解開。比如,到底哪些基因影響是共有的,哪些是各自獨立的,而且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歐洲血統人群,對于其他血統人群,特別是非洲血統人群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深入探索這些疾病的遺傳奧秘,找到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迫在眉睫。為了解開這些謎題,來自多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重要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雜志上。研究人

    來源:Biological Psychiatry

    時間:2025-05-09

  • 探究品行障礙青少年面部處理時的大腦反應:性別與冷酷無情特質的影響及意義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領域,品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CD)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CD 是一種常見于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的精神障礙,其特征為反復且持續的攻擊和反社會行為。據估計,CD 的患病率約為 3%,但它卻是美國和英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機構接收轉診的常見原因,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更重要的是,CD 是成年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前兆,還會增加個體日后出現其他身心疾病的風險。目前,關于 CD 的研究存在諸多問題。雖然已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結構性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來源:Biological Psychiatry

    時間:2025-05-09

  • 丘腦-皮層結構共變網絡與精神分裂癥家族風險相關:基于ENIGMA聯盟的丘腦核團體積研究

    研究背景精神分裂癥(SCZ)是一種復雜的神經發育障礙,其病理機制與丘腦-皮層環路異常密切相關。過去研究多將丘腦視為單一結構,忽視了其核團的功能異質性。此外,關于SCZ家族高風險個體(FHR)的丘腦改變結論不一,部分研究報道體積減小,另一些則未發現差異。這種矛盾可能源于樣本量小、分析方法局限或未控制腦室擴大等混雜因素。更關鍵的是,丘腦核團與皮層的結構共變(反映發育或退行性協同變化)是否與遺傳風險相關尚不明確。為解答這些問題,ENIGMA-SCZ工作組聯合全球32個研究中心,對5,197名參與者(包括1,531例SCZ、257例FHR和3,409例NC)的腦結構數據展開分析。研究聚焦三個核心問題:

    來源:Biological Psychiatry

    時間:2025-05-09


頁次:59/593  共11847篇文章  
分頁:[<<][51][52][53][54][55][56][57][58][59][60][>>][首頁][尾頁]

高級人才招聘專區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業招聘:

    • 國外動態
    • 國內進展
    • 醫藥/產業
    • 生態環保
    • 科普/健康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