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今日動態 > 神經科學
  • 揭秘 CRTC1:癲癇治療新靶點的關鍵調控機制

    在神經科學領域,癲癇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難題。它就像大腦里的 “不定時炸彈”,全球約 7000 萬人深受其擾。癲癇患者會反復出現癲癇發作,不僅嚴重降低了生活質量,還讓家庭和社會承受著沉重的經濟與心理負擔。盡管醫學不斷進步,但由于癲癇發病機制復雜,涉及神經遞質失衡、離子通道功能障礙等多個方面,治療起來困難重重。目前,尋找治療癲癇的新分子靶點成為研究熱點。cAMP 調節轉錄共激活因子 1(CRTC1)作為神經元活動和突觸可塑性的關鍵調節因子,吸引了眾多科研人員的目光。此前研究發現,癲癇發作后 GluA2 表達會下調,然而 CRTC1 在癲癇自噬過程中對自噬相關基因和 GluA2 表達的調控機制尚不明

    來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時間:2025-05-11

  • 適度有氧運動免疫調節:對抗瘧疾神經認知后遺癥的新希望

    瘧疾(Malaria)能夠對神經認知和行為的完整性造成損害。免疫調節(Immunomodulation)被認為是運動有益于大腦功能的一種機制,這其中就包括預防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神經認知衰退。有觀點指出,通過適度強度的有氧(Aerobic)運動進行免疫調節,或許是減輕與瘧疾相關的神經認知和行為改變的一種潛在途徑。

    來源:TRENDS IN Parasitology

    時間:2025-05-11

  • 重大發現!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網絡在命名中的關鍵作用

    研究背景單詞檢索作為人類交流的基礎能力,在腦損傷和神經外科手術后常出現障礙。命名任務在臨床評估和基礎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相關神經動力學在日常聽覺話語場景下仍未被充分理解。過往研究雖對單詞檢索相關腦區有所探索,但受限于時間分辨率或任務設計,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旨在通過設計特定實驗,利用電皮質腦電圖(ECoG)技術,深入探究單詞檢索過程中的神經機制。實驗設計研究人員從 48 名接受神經外科評估的難治性癲癇患者獲取 ECoG 數據?;颊咝柰瓿伤捻椚蝿?,包括視覺命名(VN)、視覺單詞閱讀(VWR)、聽覺命名(AN)和聽覺單詞重復(AWR),這些任務旨在產生相同目標單詞,同時控制模態、語義和發音目

    來源:Cell Reports

    時間:2025-05-11

  • 行為狀態調控的聽覺皮層表層VIP/NDNF中間神經元感覺信息處理可靠性研究

    VIP和NDNF中間神經元對聲音刺激的響應特性研究采用雙光子鈣成像技術,在清醒小鼠聽覺皮層中對L1層的VIP和NDNF中間神經元以及L2/3層的錐體神經元(PYR)進行了系統比較。結果顯示,VIP和NDNF神經元能響應簡單和復雜聲音刺激,但表現出顯著高于PYR神經元的試次間變異性。通過計算皮爾遜相關系數(RSound)量化響應可靠性發現,僅50.2%的VIP和44.4%的NDNF神經元達到顯著響應標準,遠低于PYR神經元的73.0%。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整體響應變異性高,這些中間神經元對特定刺激表現出驚人的選擇性。當僅分析可靠響應時,VIP和NDNF神經元顯示出比PYR神經元更窄的調諧曲線。這種

    來源:Cell Reports

    時間:2025-05-11

  • 探秘基因組奧秘:G - 四鏈體誘導微核形成的機制及潛在治療意義

    研究背景鳥嘌呤四鏈體(G4s)是由鳥嘌呤堿基四重奏堆疊形成的核酸二級結構,在基因組功能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 。其穩定性可被特定 G4 結合劑增強,這在癌癥治療方面展現出潛力。然而,G4s 誘導微核(MNi)的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明晰。微核是由染色質片段被核膜包裹形成的額外核細胞器,它的出現與染色體不穩定相關,可導致染色體碎裂和免疫反應激活,影響癌癥發展和治療效果。研究結果G4 穩定可在細胞周期多個階段觸發染色體不穩定:研究人員用 10 μM 吡啶并嘧啶(PDS)處理 HeLa 細胞,發現無論是 S 期還是非 S 期,G4 穩定均會增加微核、后期橋和滯后染色體的水平,且非 S 期細胞的誘導程度略高于

    來源:Cell Reports

    時間:2025-05-11

  • NANS通過調控鐵穩態抑制NF-κB信號通路促進結直腸癌鐵死亡及其磷酸化修飾的轉移調控機制

    研究背景結直腸癌(CRC)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轉移性CRC的治療尤為棘手。鐵死亡(ferroptosis)作為一種鐵依賴的調節性細胞死亡形式,在腫瘤抑制中起關鍵作用,但其在CRC轉移中的調控機制尚不明確。N-乙酰神經氨酸合成酶(NANS)傳統認知中參與唾液酸合成,但其在腫瘤中的非經典功能未被探索。NANS作為鐵死亡促進因子的鑒定通過CRISPR-Cas9代謝酶文庫篩選,研究團隊在DLD1細胞中發現NANS是鐵死亡的正調控因子。敲除NANS顯著降低RSL3誘導的脂質過氧化和細胞死亡,而回補野生型或酶活缺失突變體(ED)均能恢復鐵死亡敏感性。值得注意的是,NANS的促鐵死亡功能獨

    來源:Cell Reports

    時間:2025-05-11

  • 時間差異的染色質可及性與 DNA 去甲基化:揭秘細胞命運決定中增強子的調控奧秘

    研究背景正常細胞分化依賴于譜系特異性基因增強子的協調調控,染色質和 DNA 的修飾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傳統觀點認為,染色質重塑和 DNA 去甲基化是基因轉錄的必要條件,但近年來的研究對此提出了挑戰。已有研究發現,DNAme 和染色質動力學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而且在一些細胞中,轉錄活性的變化可以先于或不依賴于增強子的 DNA 去甲基化。此外,DNAme 動態變化可能取決于細胞類型、去甲基化機制和時間特性。然而,目前對于 DNAme 與 ChrAcc、轉錄之間的關系仍存在矛盾的理解,且缺乏對混合或 “不一致” 表觀遺傳狀態的時間分辨率研究,尤其是在命運決定增強子經歷表觀遺傳轉變時。因此,明

    來源:Cell Reports

    時間:2025-05-11

  • 綜述:胚胎腦脊液的組成及神經遺傳效應:一項系統綜述

    引言國際組織推動神經組織蛋白質組研究,人類腦脊液(CSF)蛋白質組已初步定性,但胎兒和胚胎 CSF 蛋白質組因組織獲取受限尚未明確。CSF 除營養和保護作用外,還調節干細胞動態及組織增殖分化。胚胎和胎兒 CSF 成分特殊,可能具有獨特作用,且胚胎 CSF(E-CSF)有望模擬胎兒微環境促進成人大腦神經再生,對開發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策略意義重大。此前雖有相關文獻綜述,但缺乏系統檢索,故有必要系統回顧 E-CSF 研究,明確其研究局限與未來方向。材料和方法按照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的首選報告項目(PRISMA)指南,對 E-CSF 的組成和作用相關文獻進行系統回顧,檢索 2000 年 1 月 1 日至

    來源:NeuroMolecular Medicine

    時間:2025-05-11

  • 聚焦 tDCS:改善老年人命名能力的新探索與挑戰

    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老年人的認知健康愈發受到關注。其中,單詞檢索困難是老年人常見的問題,它不僅影響日常交流,還與多種神經病理狀況相關。想象一下,老年人在聊天時,突然想不起某個常用物品的名字,這種經歷既讓他們感到困擾,也可能降低他們的生活質量。目前,針對老年人認知衰退的干預手段備受期待。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具有便攜、經濟且易用的特點,被視為認知增強和康復的潛在工具 。然而,它在提升老年人單詞檢索能力方面的效果卻參差不齊。不同研究結果差異大,有的顯示刺激特定腦區能改善單詞檢索,有的則無明顯效果。這背后的原因復雜,涉及任務選擇、刺激參數設置,還有樣本量小且多變等問題。更關

    來源:GeroScience

    時間:2025-05-11

  • CT 掃描時自發性腦出血:超急性期血腫增長評估揭示關鍵機制與治療要點

    在醫學領域,自發性腦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難題。盡管現代醫學不斷進步,但 ICH 依舊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手段有限,主要目標就是防止發病初期幾小時內血腫進一步擴大。然而,目前人們對血腫擴大背后的病理生理機制卻知之甚少。大多數相關數據要么來自尸檢研究,要么是發病數小時甚至數天后的系列神經影像學研究結果,對于發病初期幾分鐘內血腫的變化情況,幾乎沒有什么可靠的研究。這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醫生們面對 ICH 患者時,缺乏關鍵的 “導航圖”,難以精準制定治療方案。在這樣的背景下,匈牙利塞梅維什大學(Sem

    來源:GeroScience

    時間:2025-05-11

  • 動力學 MUNANA 檢測揭示甲型流感病毒神經氨酸酶上的功能性相關抗體表位:流感疫苗研究的新突破

    在流感病毒的世界里,甲型流感病毒(IAV)一直是人類健康的大敵。它就像一個狡猾的 “變色龍”,不斷進行抗原漂移,每年都變換著新的 “面孔” 出現,給人們帶來一波又一波的流感疫情。目前,大規模接種疫苗是減輕流感爆發危害的主要手段,但現有的疫苗大多以病毒表面的主要糖蛋白血凝素(HA)為靶點,其效果卻參差不齊。這就好比用一把不太精準的 “鑰匙” 去開流感病毒這把不斷變化的 “鎖”,有時候能打開,有時候卻不行。而神經氨酸酶(NA)作為 IAV 的第二大表面糖蛋白,逐漸進入了科研人員的視野。一些低分子量的 NA 抑制藥物,在控制病毒感染和緩解癥狀方面表現出色,這讓人們看到了以 NA 為靶點開發疫苗的希望

    來源:npj Viruses

    時間:2025-05-11

  • COBRA 算法:突破原子力顯微鏡(AFM)數據分析困境,開啟細胞組織生物力學特性高通量精準研究新時代

    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壓痕技術能夠對細胞和組織的生物力學特性進行高分辨率的空間表征。然而,由于存在一些技術限制,比如過多的噪聲以及接觸點確定時的不確定性,對 AFM 力曲線進行快速、可重復且定量的分析一直頗具挑戰。在此,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算法,即由卷積雙向長短期記憶神經網絡構成的 COBRA(Convolutional Bidirectional Recurrent Architecture)算法。該算法無需預先了解基礎材料的屬性,就能可靠地處理 AFM 彈性成像的原始數據,對低質量的曲線進

    來源:Biophysical Journal

    時間:2025-05-11

  • 利用突觸修剪細胞模型識別可穿透血腦屏障的人類小膠質細胞小分子調節劑:開啟神經疾病治療新征程

    在神秘的大腦世界里,小膠質細胞如同勤勞的 “園丁”,默默守護著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健康。它們在胚胎發育早期就進駐大腦,承擔著免疫監視、調節神經元祖細胞數量、促進神經發生以及通過選擇性修剪塑造突觸網絡等重要職責。然而,當這些 “園丁” 出現異常時,麻煩就接踵而至。大量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介導的突觸修剪失調與多種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緊密相連。比如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大腦中,死后研究發現其皮質樹突棘密度降低,臨床結構神經影像學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這背后很可能是小膠質細胞介導的修剪功能出現了故障。在阿爾茨海默?。ˋD)中,小膠質細胞在 β - 淀粉樣蛋白(Aβ)斑塊積累時被激活,釋

    來源: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時間:2025-05-11

  • 代謝通路修飾變體與 Leber 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HON)外顯率增加相關:揭示疾病新機制與潛在治療靶點

    在神秘的人體微觀世界里,有一種疾病悄然威脅著人們的視力,它就是 Leber 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HON)。這是一種常見的線粒體疾病,每 27000 - 31000 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患病?;颊邥霈F急性或亞急性雙側無痛性視力喪失,常常在二三十歲時發病,還伴有色覺異常和中心或中心盲點等癥狀。盡管 LHON 備受關注,但它的發病機制卻如同迷霧一般難以捉摸。大多數 LHON 病例與線粒體 DNA(mtDNA)的變異有關,其中約 90 - 95% 的患者攜帶三種主要的線粒體變體,即 m.11778G>A(p.Arg340His)、m.14484T>C(p.Met64Val)和 m.3460G

    來源: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時間:2025-05-11

  • 印度首例德桑托 - 希納維綜合征:發現 WAC 基因新變異助力精準診療

    在醫學研究的奇妙世界里,有一種神秘的病癥一直困擾著醫生和科研人員,它就是德桑托 - 希納維綜合征(DeSanto-Shinawi Syndrome,DESSH)。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神經發育障礙疾病,患者往往伴隨著智力殘疾、行為異常,還有獨特的面部畸形特征。由于其癥狀和其他一些神經發育疾病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黏多糖貯積癥、科芬 - 西里斯綜合征、普拉德 - 威利綜合征等,這就如同給診斷過程蒙上了一層迷霧,導致很多患者無法得到及時且準確的診斷。在這樣的困境下,深入了解 DESSH 的發病機制、找到更精準的診斷方法,就成了醫學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來自陸軍醫院研究與轉診中心兒科醫學高級中心臨床遺傳

    來源:Molecular and Cellular Pediatrics

    時間:2025-05-11

  • 綜述:產前和產后接觸草甘膦類除草劑與潛在神經發育結局:動物和流行病學研究的系統綜述

    草甘膦暴露與神經發育關系研究綜述近年來,有證據顯示產前和產后接觸草甘膦(GLY)可能對嬰兒神經發育產生不良影響。本系統綜述旨在梳理科學文獻,探究產前 / 產后草甘膦暴露與人類及非人類神經發育異常之間的聯系。研究人員回顧了 25 篇原始文章,重點圍繞草甘膦類除草劑、產前和產后暴露、神經發育結局這些描述詞展開。同時,對研究的質量進行了偏倚風險評估。在實驗研究中,常用曠場實驗、新物體識別實驗等方法;流行病學研究則依靠醫療記錄來診斷抑郁、自閉癥樣行為等情況。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僅有一項實驗研究直接測量了草甘膦水平,在流行病學研究中也僅有一項納入了生物標志物測量。在對嚙齒動物的研究中發現,草甘膦暴露與認

    來源:Toxicological Research

    時間:2025-05-11

  • HIV 感染者自主神經病變與 1 型細胞因子增加的關聯:探尋免疫與神經交互新機制

    臨床前研究已表明自主神經系統(ANS)對免疫系統有直接影響。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臨床前研究中所描述的 ANS 與免疫系統的聯系,是否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患者自主神經調節異常與慢性炎癥性疾病之間關系的基礎。本研究目的如下:(1)探究 HIV 感染者中白細胞介素 - 6(IL-6)與壓力反射敏感性的副交感神經 / 迷走神經成分之間的關系;(2)確定 HIV 自主神經病變(AN)的亞型和嚴重程度是否能預測不同的免疫類型;(3)比較不同免疫類型之間非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相關共病的負擔。研究共納入 79 名 HIV 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的成年人,對他們進行了一系列標準的自主神經功能測試

    來源:Clinical Autonomic Research

    時間:2025-05-11

  •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聯合治療性低溫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與安全性評估:一項隨機對照試驗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nHIE)是圍產期窒息導致的中樞神經系統災難性疾病,即使采用當前金標準的治療性低溫,仍有近半數患兒死亡或遺留嚴重后遺癥。這種因缺氧缺血引發的級聯反應不僅直接導致神經元壞死,還會激活小膠質細胞釋放炎性因子,造成二次腦損傷。雖然低溫療法通過降低代謝速率減輕損傷,但其療效已觸及天花板,臨床亟需能突破現有治療瓶頸的新策略。日本大阪婦女兒童醫院Kazuko Wada團隊聯合9家醫療中心,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了一項開創性研究。受骨髓間充質干細胞(MSCs)在動物模型中展現的神經修復潛能啟發,研究人員首次將已獲批用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人骨髓MSCs產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11

  • 診斷性內鏡切除術對1級或2級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行性的單中心回顧性分析

    胃神經內分泌腫瘤(G-NETs)是一類起源于胃黏膜腸嗜鉻樣細胞的罕見腫瘤,近年來隨著內鏡篩查的普及,其檢出率顯著上升。這類腫瘤雖生長緩慢,但具有惡性潛能,臨床管理面臨巨大挑戰:當前指南推薦對<10 mm的腫瘤行內鏡切除,但對10-20 mm的病灶是否適用內鏡治療仍存爭議。此外,傳統影像學如超聲內鏡(EUS)和CT難以精準預測淋巴結轉移風險,導致部分患者可能接受過度手術治療,而另一些則可能治療不足。為解決這一臨床困境,來自釜山國立大學梁山醫院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單中心回顧性研究,分析了2009至2023年間31例1級或2級G-NETs患者的診療數據。研究發現,即使腫瘤最大徑達16 mm(超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11

  • 自然圖像視覺刺激對抑郁焦慮患者心率變異性的生理調節效應:交感神經活動與情緒改善的關聯研究

    論文解讀現代社會中,抑郁和焦慮障礙已成為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為心率變異性(HRV)異?!@是反映交感神經(SNS)與副交感神經(PNS)平衡的重要指標。盡管大量研究表明自然接觸(如森林浴、植物觀賞)能改善情緒,但其對HRV的影響卻存在矛盾:健康人群研究中,有的報告高頻率(HF,副交感指標)上升和低頻率/高頻率比值(LF/HF,交感指標)下降,有的卻顯示無變化甚至LF/HF升高。這種不一致性促使研究者思考:是否存在個體差異的生理調節機制?日本山口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系神經精神病學研究室的Tomohiro Mizumoto和千葉大學環境健康田野科學中心的Harumi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11


頁次:55/593  共11847篇文章  
分頁:[<<][51][52][53][54][55][56][57][58][59][60][>>][首頁][尾頁]

高級人才招聘專區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業招聘:

    • 國外動態
    • 國內進展
    • 醫藥/產業
    • 生態環保
    • 科普/健康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