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褪黑素與曲馬多協同緩解急性熱痛:為疼痛管理開辟新路徑
在醫學領域,疼痛是患者就醫的常見原因,尤其是急性疼痛,它往往突然襲來,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急性疼痛通常由組織損傷、創傷或疾病引發,從生理角度看,它雖然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能警示機體避免進一步傷害,但嚴重的急性疼痛會顯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在急性疼痛的治療中,阿片類藥物單藥治療存在諸多局限,比如鎮痛效果不夠理想,還會引發如呼吸抑制、術后譫妄等嚴重的副作用。這使得尋找更安全有效的疼痛治療方案成為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在此背景下,來自 Ege 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意義重大的研究。他們聚焦于曲馬多(Tramadol)和褪黑素(Melatonin)聯合使用在急性熱痛方面的作用。曲馬多是一種廣泛
來源: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12
-
飲酒會加速腦癌發展?雄性小鼠或是 “重災區”
在醫學領域,腦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就像一顆 “定時炸彈”,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GBM 屬于 IV 級膠質瘤,在原發性成人腦腫瘤中占比高達 50% 。盡管科研人員在過去 50 多年里不懈探索,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仍未超過 18 個月。這是因為 GBM 具有極為棘手的特征,它的血管異常豐富,腫瘤細胞增殖速度極快且極具侵襲性,使得手術很難將腫瘤完全切除。更麻煩的是,這種腫瘤還具有高度的侵襲性和異質性,就像一群隱藏在暗處、不斷變換形態的 “敵人”,讓治療變得困難重重。此外,在腫瘤癥狀出現之前,有一個特殊的 “脆弱期”,此時環境因素可能會 “乘虛而入”,加劇膠質瘤的致癌性
-
探秘膳食類黃酮:解鎖健康與疾病治療的新鑰匙
在健康與疾病的研究領域,一直存在諸多謎題等待解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與日俱增,各類非傳染性疾病如癌癥、心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病等,以及傳染性疾病如由肺炎鏈球菌(S. pneumoniae)和新冠病毒(SARS-CoV-2)引發的病癥,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在尋找有效防治手段的征程中,類黃酮(flavonoids)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此前,雖然有一些關于類黃酮的研究,但對其在健康與疾病中確切作用機制、應用潛力等方面的認知還不夠深入。為了填補這些知識空白,進一步挖掘類黃酮的價值,多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攜手開展了相關研究,該研究成果發表于《Food Chemistry》。研究人員
來源:Food Chemistry
時間:2025-05-12
-
Engineering ARMMs:解鎖 CRISPR-Cas9 細胞內遞送的新鑰匙
在基因治療的前沿領域,CRISPR-Cas9 技術宛如一顆璀璨的新星,為攻克各種人類疑難病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它能夠像一把精準的 “基因剪刀”,對基因進行精確的修飾,無論是修正致病的基因突變,還是插入治療性基因,又或是刪除有害的基因序列,都不在話下。比如在治療鐮狀細胞貧血和 β- 地中海貧血時,CRISPR-Cas9 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 “基因修復師”,重新激活胎兒血紅蛋白的生成,彌補成人血紅蛋白的缺陷,為這些疾病的治愈開辟了新途徑;在癌癥治療的戰場上,經過 CRISPR 編輯的 T 細胞搖身一變成為了勇猛的 “抗癌戰士”,增強了識別和摧毀癌細胞的能力。然而,這把 “基因剪刀” 在實際應用
來源:Extracellular Vesicle
時間:2025-05-12
-
探秘神經嵴細胞:解鎖顱面結構發育密碼,打破外貌偏見枷鎖
在生活中,人們初次見面時,往往會根據對方的面部外觀迅速形成印象,而這種印象背后,常常隱藏著各種隱式偏見(implicit bias)。從對有疤痕、胎記的人產生負面看法,到因外貌差異而避免與他人互動,顱面特征引發的偏見無處不在。不僅如此,一些錯誤觀念還將人的認知能力與頭面部形狀聯系起來,甚至滋生出種族主義思想,嚴重影響社會公平與科學進步。因此,深入探究顱面差異的發育根源,對于打破這些偏見至關重要。為了解開這一謎團,研究人員開展了相關研究。雖然文中未明確提及研究機構,但他們圍繞神經嵴細胞(Neural crest cells)對顱面結構的貢獻展開深入探索。研究發現,神經嵴細胞作為一類獨特且多樣的細
來源:Developmental Biology
時間:2025-05-12
-
深度解析:軟接觸鏡對高度近視患者角膜神經介質及光學質量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近視問題愈發普遍,高度近視更是成為眾多人視力健康的 “大敵”。軟接觸鏡(SCLs)作為矯正近視的常用工具,深受高度近視患者的青睞。然而,長期佩戴 SCLs 真的安全嗎?此前研究表明,長期使用 SCLs 可能會導致角膜機械損傷、缺氧和炎癥等問題,進而引發眼表損害、淚膜不穩定、干眼癥以及角膜光學質量下降,比如角膜高階像差增加、密度測量值改變等。但其中的具體機制卻一直未能完全闡明,這就如同蒙在真相上的一層迷霧,亟待科研人員去揭開。為了深入探究這些問題,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關于 “軟接觸鏡對高度近視患者角膜神經介質及光學質量的影響” 的研究。該研究成果發表在《Contact Lens and
來源:Contact Lens and Anterior Eye
時間:2025-05-12
-
芯片實驗室技術揭示昆蟲病原線蟲宿主搜尋行為,為生物防治帶來新契機
在農業領域,害蟲的肆虐一直是困擾著農作物生長的大難題。傳統的化學防治手段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害蟲數量,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害蟲抗藥性增強等諸多問題。昆蟲病原線蟲(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EPN)作為一種生物防治劑(Biological control agent,BCA),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它具有環保、高效等優點,有望成為可持續害蟲管理的得力助手。然而,目前人們對 EPN 的生物學特性,尤其是其與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了解還十分有限。就拿 Steinernema carpocapsae 來說,它一直被認為是 “伏擊型” 線蟲,可一些研究卻發現它似乎能控制更廣泛的害
來源:Biosystems Engineering
時間:2025-05-12
-
基于模型自由與模型擬合方法的指黍秸稈熱解動力學與熱力學分析及ANN機器學習模型預測研究
隨著化石能源枯竭與氣候變化加劇,生物質能作為可再生碳源成為研究熱點。指黍(Eleusine coracana)秸稈(FMS)作為農業廢棄物,其熱解轉化潛力尚未充分挖掘?,F有研究多局限于單一動力學模型,且缺乏機器學習預測手段。印度作為全球第二大農業國,年產6.5億噸農業殘渣,FMS的殘留物與產物比(RPR)達1.3,但僅有兩篇文獻涉及FMS熱解,且未系統整合模型自由/擬合方法或機器學習應用。為此,印度研究人員通過多方法聯用與人工神經網絡(ANN)建模,填補了這一空白。研究采用熱重分析(TGA)在非等溫條件下解析FMS熱解行為,結合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Fly
來源:Bioresource Technology Reports
時間:2025-05-12
-
優化卷積神經網絡:實現番茄早疫病實時檢測與嚴重程度精準評估
在農業領域,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作為全球廣泛種植的高價值作物,為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番茄的生長之路卻充滿坎坷,各種病蟲害常常對其產量和品質發起 “攻擊”。其中,由鏈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發的早疫病堪稱番茄的 “頭號大敵”。這種病害來勢洶洶,在嚴重情況下,能讓番茄產量銳減 100%,給農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它在番茄的各個生長階段都可能 “趁虛而入”,尤其是在收獲期,更是會大肆破壞,在葉片上留下黑色或棕色的病變痕跡,嚴重時導致葉片脫落、果實受損。面對早疫病的威脅,傳統的診斷方法卻顯得力不從心。像人工肉眼檢查,
來源: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
時間:2025-05-12
-
實時血管內超聲評估及支架選擇用于特發性顱內高壓伴腦靜脈竇狹窄的研究意義重大
在醫學領域,特發性顱內高壓(IIH)是一種讓醫生和患者都頗為困擾的病癥。許多 IIH 患者都存在腦靜脈竇(CVS)狹窄的問題,目前,CVS 支架置入術逐漸成為治療此類疾病,尤其是難治性 IIH 的有效方法 。然而,CVS 的橫截面形狀近似三角形,這給病變評估和支架選擇帶來了很大挑戰。傳統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在評估 CVS 狹窄時存在一定局限性,難以準確判斷狹窄程度和選擇合適的支架。而血管內超聲(IVUS)雖能提供血管及附近結構的橫截面圖像,對優化支架植入有幫助,但它在靜脈系統診療中的價值一直未得到充分明確。為了攻克這些難題,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展開了深入研究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12
-
多組學解析癲癇患者腦組織奧秘:探尋 PCSK1、TPPP3與 DPYSL3的潛在價值
在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領域,癲癇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 “頑固分子”。全球約有 7000 萬人深受其擾,大腦神經元的異常放電,如同一場場突如其來的 “電風暴”,導致患者反復癲癇發作。當前,癲癇的治療主要依賴抗癲癇藥物(ASMs),可長期服用不僅會帶來認知障礙、情緒波動等副作用,還可能使部分患者產生耐藥性,讓治療陷入困境。因此,尋找新的治療靶點和生物標志物迫在眉睫,就像在黑暗中尋找那一絲能指引方向的曙光。為了解開癲癇的神秘面紗,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研究人員勇敢地踏上了探索之路。他們開展了一項極具意義的研究,對癲癇患者和非癲癇患者的腦組織進行轉錄組和蛋白質組分析,試圖從分子層面挖掘癲癇的發病機制,找到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12
-
早期創傷信息處理異常與 PTSD 記憶損傷的關聯:解鎖關鍵機制與治療新方向
在生活中,有些人經歷創傷事件后,會陷入一種特殊的心理困境,這就是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PTSD 患者會對創傷相關的線索產生過度反應,比如聽到類似創傷場景中的聲音,就會驚恐萬分;同時,他們在處理與創傷相關的情境信息時也存在困難,難以將創傷事件發生的背景、環境等信息準確地整合和記憶。目前,關于 PTSD 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存在諸多疑問。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PTSD 患者出現的這些功能障礙,僅僅是因為記憶過程出了問題,還是在早期的感知和注意力處理階段就已經出現了異常呢?這個問題對于深入理解 PTSD 的發病機制至關重要,如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12
-
發現 SLK 基因突變與神經發育障礙的關聯:開啟神經疾病研究新征程
在神秘的大腦發育世界里,神經元就像一個個精密的 “小工匠”,構建著復雜的神經網絡。正常的大腦功能依賴于神經元的正確發育,尤其是樹突的正常生長和分化。樹突的發育分為起始、生長引導和分支(樹突化)三個階段,而這一過程離不開細胞骨架的動態重組和周轉。比如,微管及其相關的運動蛋白負責在發育中的樹突和細胞體之間運輸重要的 “貨物”,包括神經遞質、受體和信號分子;肌動蛋白則在樹突棘的發育以及賦予成熟突觸結構可塑性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在眾多影響細胞骨架重塑的因素中,磷酸化扮演著重要角色。Ste20 樣激酶(SLK)作為 GCK - V 亞組 Ste20 激酶家族的成員,已被證明在細胞骨架調節中具有多種作用,
來源:eBioMedicine
時間:2025-05-12
-
綜述:弱電魚行為多樣化背后神經機制的演變
引言在神經科學和進化生物學領域,解析動物行為多樣性背后的神經機制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基礎任務。過往多數相關研究局限于少數物種,且許多針對非傳統模式生物的研究缺乏比較視角,限制了人們對行為進化機制的理解。弱電魚成為研究這一問題的理想對象,它們多次獨立進化出獨特的感覺運動系統,類群內行為差異顯著。電感受是脊椎動物的一種古老特征,在眾多現存物種中都有保留。不過,新鰭魚類、無尾兩棲類和羊膜動物的祖先失去了這一能力,之后在硬骨魚類和部分哺乳動物中又多次獨立進化出來。能夠主動產生電場的電器官,在生物進化歷程中至少獨立出現了六次。弱電魚利用電場進行交流和定位物體,它們的球狀電感受器也多次獨立進化,專門用于檢測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時間:2025-05-12
-
綜述:用于化學戰劑檢測的固態熒光薄膜:機制、薄膜工程與機器學習集成
引言化學戰劑(CWAs)作為高毒性化學物質,通過吸入或皮膚接觸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嚴重損傷。傳統溶液型熒光探針存在存儲困難和環境負擔等問題,而固態熒光薄膜憑借可集成化、非污染性等優勢成為研究熱點。近年來,該領域與機器學習(ML)的融合為CWAs檢測帶來突破性進展。分類與毒性CWAs按毒理作用分為六類:窒息性毒劑(如氯氣)、糜爛性毒劑(如芥子氣)、神經毒劑(如沙林)、全身中毒劑(如氫氰酸)、失能劑(如BZ)和刺激劑。其中神經毒劑通過抑制乙酰膽堿酯酶(AChE)引發神經系統癱瘓,致死劑量低至毫克級。熒光檢測機制薄膜探針通過光物理過程變化實現檢測,主要包括:光誘導電子轉移(PET):分析物與探針間電子
來源: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時間:2025-05-12
-
基于DNA k-mer嵌入和深度學習的CRISPR/Cas9脫靶活性精準預測模型CRISPR-Embedding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譽為"基因剪刀",但其脫靶效應如同手術中的"誤傷",可能引發細胞功能紊亂甚至致癌風險。盡管科學家已開發多種檢測技術,傳統方法面臨數據失衡(陽性樣本僅占0.1%)、特征工程復雜等挑戰?,F有預測模型如Elevation、CRISTA等雖取得進展,但存在過度依賴人工特征或模型臃腫等問題,亟需更精準高效的解決方案。為解決這些難題,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在《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Reports》發表創新成果。研究采用多源數據集整合策略,收集來自GUIDE-seq、Digenome-seq等12種實驗技術的28
來源: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Reports
時間:2025-05-12
-
新型 CS-GA-β-CD/ZnO 復合材料:高效吸附剛果紅陰離子染料的綠色之選
在當今五彩斑斕的世界里,染料在紡織、造紙等眾多行業廣泛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豐富色彩。然而,這背后卻隱藏著嚴重的環境危機。偶氮染料作為使用最廣泛的一類合成染料,大量被排放到環境中。其中,剛果紅(CR)這種陰離子偶氮染料,就像潛伏在環境中的 “殺手”,對水生和陸地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它不僅會影響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正常生長,還可能引發人類的嘔吐、過敏反應,甚至導致遺傳缺陷。傳統的污水處理方法,如吸附、光催化降解等,要么能耗高,要么會產生二次污染,難以滿足環保需求。因此,尋找一種高效、環保的方法來去除水中的剛果紅,成為了科研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關于使用新型復合
來源:Carbohydrate Polymer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時間:2025-05-12
-
TriGNet:基于單通道心電圖信號自動檢測睡眠呼吸事件的卷積神經網絡,開啟精準睡眠監測新篇
睡眠,本應是人體放松修復的美好時光,但對于患有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SAHS)的人來說,卻可能充滿危機。SAHS 是一種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全球約有 9.36 億 30 - 69 歲的人受其困擾。它不僅會導致內分泌紊亂,還與白天嗜睡、認知障礙、高血壓、腦血管意外等健康問題密切相關。目前,多導睡眠監測(PSG)雖為評估睡眠相關呼吸障礙的 “金標準”,能提供腦電圖(EEG)、心電圖(ECG)等全面數據,通過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HI)量化病情,但它成本高、耗時長,患者需佩戴多種電極和傳感器,十分不便,并不適合 SAHS 的早期診斷。而獲取 ECG 信號相對簡便,且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
來源: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
時間:2025-05-12
-
創新深度學習模型:精準檢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的新突破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醫療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其中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尤為突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作為糖尿病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正悄然威脅著全球大量糖尿病患者的視力健康。據統計,全球 80% 的糖尿病患者受 DR 影響,它已然成為導致失明的第二大 “元兇”。早期發現并干預 DR,對阻止病情惡化、避免患者失明意義重大。然而,傳統的 DR 檢測方式依賴專業醫生對眼底圖像進行人工判讀,不僅耗時費力,還可能因醫生經驗差異導致診斷結果不一致,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檢測需求。為攻克這一難題,來自未知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投身于 DR 檢測的創新研究中。他們致力于開
來源: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
時間:2025-05-12
-
利用肌間相干性提升肌電驅動神經肌肉骨骼模型中肌肉力矩估計:開拓精準運動力學評估新視野
在運動科學和康復醫學領域,準確估計肌肉力量對理解人體運動機制、指導康復治療以及優化機器人控制策略至關重要。然而,現有的肌肉骨骼模型卻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模型常過度簡化肌肉激活背后的神經策略,導致肌肉力量估計不理想。比如在處理肌肉冗余問題時,某些肌肉尤其是拮抗肌的貢獻容易被忽視或錯誤估計。另一方面,這些模型對輸入參數極為敏感,參數的微小變化就可能使估計結果產生較大偏差,嚴重限制了模型在實際中的應用。為了攻克這些難題,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展開了一項極具創新性的研究。他們致力于探索將肌間相干性(Intermuscular Coherence,IMC)融入神經肌肉骨骼模型,以此提升肌肉力矩估計的準確性
來源: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
時間: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