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Reports》:Real time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evaluation and stent selection for cerebral venous sinus stenosis associated with 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編輯推薦:
在腦靜脈竇(CVS)狹窄伴特發性顱內高壓(IIH)的診療中,血管內超聲(IVUS)價值尚未明確。研究人員開展利用 IVUS 評估 CVS 狹窄及選擇支架的研究。結果顯示 IVUS 可輔助診療,該研究為相關疾病治療提供新方向。
在醫學領域,特發性顱內高壓(IIH)是一種讓醫生和患者都頗為困擾的病癥。許多 IIH 患者都存在腦靜脈竇(CVS)狹窄的問題,目前,CVS 支架置入術逐漸成為治療此類疾病,尤其是難治性 IIH 的有效方法 。然而,CVS 的橫截面形狀近似三角形,這給病變評估和支架選擇帶來了很大挑戰。傳統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在評估 CVS 狹窄時存在一定局限性,難以準確判斷狹窄程度和選擇合適的支架。而血管內超聲(IVUS)雖能提供血管及附近結構的橫截面圖像,對優化支架植入有幫助,但它在靜脈系統診療中的價值一直未得到充分明確。為了攻克這些難題,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展開了深入研究。
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關于利用 IVUS 評估 CVS 狹窄并輔助支架選擇的研究。他們前瞻性地納入了 2014 年 1 月至 2022 年 2 月期間,因 IIH 癥狀且接受 CVS 狹窄血管內治療(EVT)的患者。通過嚴格的篩選標準,最終 61 例患者納入數據分析。研究結果意義重大,IVUS 在評估狹窄程度方面表現出色,術前評估時,它顯示的狹窄程度低于 DSA 測量結果;術后,嚴重狹窄段的橫截面面積(CSA)顯著改善,支架完全擴張,跨狹窄段平均壓力梯度(MPGs)大幅下降 。在隨訪中,多數患者癥狀得到改善,支架通暢率較高。這表明 IVUS 在評估 CVS 狹窄、輔助支架選擇及優化支架位置方面潛力巨大,為 IIH 伴 CVS 狹窄的治療開辟了新路徑。
研究人員運用了多種關鍵技術方法。首先,通過 DSA 檢查確認診斷并評估 CVS 狹窄情況,在術前術后都進行該項檢查。其次,使用 3.5 F、20 MHz 的 Eagle Eye IVUS 探頭進行 IVUS 檢查,以獲取血管內部結構信息。同時,依據 IVUS 測量結果,采用特定公式計算并選擇合適的支架尺寸和長度。在手術過程中,借助多種導管和微導管進行操作,并利用壓力傳感器測量 MPGs ,以此來指導手術進程和評估手術效果。
下面來看具體的研究結果:
- 患者臨床特征:61 例患者中,女性占 85.2%,平均體重指數(BMI)為 27.8±4.4 kg/m2。視覺功能障礙最為常見,影響 50 例患者(82.0%)。所有患者腦脊液(CSF)開放壓力均升高,平均達 300.9+46.1 cmH2O 。主要病變部位多在橫竇(TS)與乙狀竇(SigS)交界處,共 45 例患者(73.8%),且右側狹窄更為常見,有 41 例患者(67.2%)。
- IVUS 與 DSA 評估 CVS 狹窄:術前,DSA 評估的最大狹窄程度比 IVUS 更嚴重(p=0.035);術后,DSA 評估結果則比 IVUS 顯示的更輕微(p<0.001 )。這說明 DSA 在測量狹窄程度時可能存在高估或低估的情況,相比之下,IVUS 的測量更為準確。
- IVUS 引導下的支架植入:61 例患者共使用 74 枚支架,多數患者(50 例)植入單枚支架,11 例因病變較長或呈串聯狀植入 2 枚支架。支架植入均獲成功,術后狹窄段直徑和 CSA 顯著改善,支架完全覆蓋狹窄段,參考段結構無明顯變化,MPGs 從術前的 16.27±8.71 mmHg 降至術后的 1.30±1.60 mmHg 。
- 隨訪結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臨床隨訪,47 例(77.0%)進行了影像學復查。頭痛患者中 91.7% 癥狀改善或消失;5 例視覺功能無明顯變化,2 例癥狀惡化,這 7 例患者術前多有較長癥狀史且存在嚴重視神經萎縮。47 例影像學隨訪患者中,2 例(4.3%)出現支架內再狹窄,1 例(2.1%)發生硬腦膜動靜脈瘺(DAVF)。
研究結論表明,IVUS 在評估 CVS 狹窄的嚴重程度和范圍、輔助支架選擇以及在介入手術中優化支架位置方面具有很大潛力,與 DSA 聯合使用可顯著提升診療效果。不過,該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樣本量較小且為單中心研究,手術中使用的支架并非專門針對 CVS 狹窄設計。未來需要大規模研究進一步驗證 IVUS 評估方法和支架選擇策略,期待專用器械的研發能突破現有局限。這項研究為臨床治療 IIH 伴 CVS 狹窄提供了重要參考,推動了該領域的醫學發展,讓患者有望獲得更精準、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