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診斷性內鏡切除術對1級或2級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行性的單中心回顧性分析
《Scientific Reports》:A single 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feasibility of diagnostic 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grade 1 or 2 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11日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編輯推薦:
本研究針對胃神經內分泌腫瘤(G-NETs)的治療標準爭議,探討了內鏡切除術對≤16 mm的1級或2級G-NETs的可行性。通過回顧性分析31例患者數據,發現即使R1切除(19.4%)也未出現轉移或復發,且改良EMR和ESD技術實現100%完全切除率。結果表明,內鏡切除可作為≤16 mm低中危G-NETs的診斷兼治療手段,避免了過度手術風險,為臨床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胃神經內分泌腫瘤(G-NETs)是一類起源于胃黏膜腸嗜鉻樣細胞的罕見腫瘤,近年來隨著內鏡篩查的普及,其檢出率顯著上升。這類腫瘤雖生長緩慢,但具有惡性潛能,臨床管理面臨巨大挑戰:當前指南推薦對<10 mm的腫瘤行內鏡切除,但對10-20 mm的病灶是否適用內鏡治療仍存爭議。此外,傳統影像學如超聲內鏡(EUS)和CT難以精準預測淋巴結轉移風險,導致部分患者可能接受過度手術治療,而另一些則可能治療不足。
為解決這一臨床困境,來自釜山國立大學梁山醫院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單中心回顧性研究,分析了2009至2023年間31例1級或2級G-NETs患者的診療數據。研究發現,即使腫瘤最大徑達16 mm(超出傳統推薦范圍),通過診斷性內鏡切除評估病理風險后,患者均未出現淋巴結轉移或局部復發。該成果發表于《Scientific Reports》,為拓展內鏡治療的適應癥提供了關鍵證據。
研究采用三項核心技術方法:1)多模態內鏡切除(包括常規EMR、改良EMR和ESD),2)病理分級系統(基于WHO 2019標準的G1/G2/G3分級),3)長期隨訪監測(平均38.9個月)。所有患者均接受腹部CT排除轉移,部分病例輔以EUS評估腫瘤浸潤深度。
腫瘤特征分析顯示,87.1%的G-NETs為G1級,平均直徑4.9±3.4 mm,最大16 mm。值得注意的是,20%的3型G-NETs直徑≥10 mm,但無一例出現肌層浸潤。治療結果顯示,90.3%病例首選內鏡切除,其中改良EMR和ESD的R0切除率達100%,而常規EMR的切緣陽性率較高(36.4%側緣、45.5%垂直緣)。隨訪數據證實,即使R1切除患者(19.4%)也未發生轉移,僅3例1型G-NETs出現多發/復發(27.2%)。
討論部分指出,這項研究顛覆了傳統以10 mm為界的治療范式,提出≤16 mm的G1/G2級G-NETs可通過診斷性內鏡切除實現"評估-治療"一體化。尤其對于高齡或合并癥患者,該策略能平衡腫瘤風險與手術并發癥。但作者也承認研究存在局限性,如樣本量較。╪=31)、隨訪時間差異等。未來需通過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驗證結論,并探索16-20 mm腫瘤的精準管理策略。
這項研究的意義在于:首次系統評估了擴大內鏡切除適應癥的可行性,為臨床實踐提供了循證依據;提出的"診斷性切除"概念革新了治療理念,強調病理風險評估優先;多種改良EMR技術的應用經驗(如水下EMR、套扎輔助EMR)為手術方案選擇提供了參考。這些發現將直接影響國際指南的更新,推動G-NETs診療向微創化、個體化方向發展。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