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2Y6R 與 CYSLTR2:動脈粥樣硬化中長鏈神經酰胺的 “內源性鑰匙”,開啟心血管疾病防治新大門
近期,一篇發表于《Nature》的文章指出,P2Y6受體(P2Y6R)和半胱氨酰白三烯受體 2(CYSLTR2),是介導神經酰胺引發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ˋSCVD)的關鍵受體。血漿中高水平的神經酰胺會與 P2Y6R 和 CYSLTR2 結合,激活 Gαq 信號通路,觸發 NLRP3 炎性小體激活,釋放促炎細胞因子 IL-1β,從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這些發現為長鏈神經酰胺作為 ASCVD 風險的臨床預測指標提供了可靠證據。針對神經酰胺 - CYSLTR2/P2Y6R 復合物結合位點設計小分子藥物和拮抗劑,有望成為傳統降脂療法之外的潛在臨床策略。
來源:Purinergic Signalling
時間:2025-05-06
-
基于質譜的細胞熱轉移分析技術揭示人參皂苷改善認知障礙的分子靶點PSD95/ANXA2/ATXN10
人參皂苷作為人參的核心活性成分,在改善神經退行性認知障礙方面展現出獨特潛力,但其大腦作用靶點始終成謎??蒲袌F隊巧妙運用基于質譜的細胞熱轉移分析(CETSA)聯用液相色譜(LC-MS),從疾病數據庫中篩選出三個關鍵靶蛋白。通過生物膜層干涉技術(BLI)和分子對接驗證,發現化合物K(CK)與Rh2能像"分子鑰匙"般精準結合突觸后密度蛋白95(PSD95),而原人參二醇(PPD)則與共濟失調蛋白10(ATXN10)產生顯著相互作用。更有趣的是,PPD和Rh2還能與膜聯蛋白A2(ANXA2)形成穩定復合物。生物信息學分析揭示這些靶標在AMPA型谷氨酸受體通路中高度富集,暗示其可能通過調控興奮性突觸傳遞
來源:Neurochemical Research
時間:2025-05-06
-
從阿替普酶到替奈普酶: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靜脈溶栓的變革之路
在全球范圍內,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是導致死亡和長期殘疾的重要原因。靜脈溶栓(IVT)和大血管閉塞(LVO)時的血管內取栓術(EVT)是改善符合條件患者預后的有效治療手段。多年來,阿替普酶(rt - PA)一直是 IVT 的全球標準溶栓藥物,但近年來,替奈普酶(TNK)作為一種替代溶栓劑逐漸受到關注。TNK 具有更長的半衰期、更高的纖維蛋白特異性和更強的抗纖溶酶原激活劑抑制劑 - 1 能力,能實現更優的血栓溶解,且其單劑量注射簡化了操作流程。然而,盡管 TNK 已獲得監管批準且有指南支持,但因其在超說明書使用場景(如超過 4.5 小時時間窗給藥或存在 “軟” 禁忌癥的情況)的擔憂,以及轉換
來源:Neurolog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時間:2025-05-06
-
HDAC1 調控 HSF2 蛋白穩定性:解鎖細胞應激與發育的關鍵密碼
在生命的微觀世界里,細胞時刻面臨著各種挑戰,就像一艘在波濤中航行的小船,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狀態來維持穩定。熱休克、氧化應激等情況都會影響細胞的正常功能,而熱休克轉錄因子 1 和 2(HSF1 和 HSF2)則是細胞應對這些應激的關鍵 “舵手”。HSF1 和 HSF2 不僅在細胞應激反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還與癌癥、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神經發育障礙等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密切相關。在正常生理條件下,HSF2 在人體成年健康組織中的分布十分 “挑剔”,僅在少數細胞類型的細胞核中能被檢測到。但在胚胎發育的某些階段,它卻異?;钴S,其蛋白質水平在不同細胞類型中差異很大,并且在細胞周期中也不斷波動。HSF2 是一
來源:Cell Stress and Chaperones
時間:2025-05-06
-
解開衰老謎題:大腦結構變化竟與前瞻性記憶(PM)年齡效應無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年輕人可能輕松記住實驗室設定的任務,但在復雜多變的生活場景中,老年人似乎在記憶某些事情上并不遜色,甚至表現更優。這背后涉及到的就是前瞻性記憶(Prospective Memory,PM)的問題。前瞻性記憶指的是對未來意圖的記憶,它對老年人的生活獨立性至關重要,比如記住按時服藥、關火等日常事務。然而,目前關于 PM 與衰老的關系存在諸多疑問。在實驗室環境下,PM 通常隨年齡增長而下降,但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的 PM 卻可能保持甚至增強,這一現象被稱為 “年齡 PM 悖論”。而且,之前的研究對于正常衰老過程中,大腦結構變化與 PM 功能之間的關系并不明確。多
來源:Brain and Cognition
時間:2025-05-06
-
新型氨基甲酸酯類雜合衍生物: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雙重利器
在人口老齡化的浪潮中,阿爾茨海默?。ˋlzheimer's disease,AD)如同一頭難以馴服的 “猛獸”,逐漸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挑戰。這一復雜的多因素神經退行性疾病,不僅讓患者的認知和記憶能力像沙子般從指縫間流逝,還使得他們的大腦內部發生一系列可怕的病變。β- 淀粉樣蛋白(Aβ)在大腦中異常沉積,形成斑塊,如同大腦中的 “垃圾堆積場”,阻礙神經細胞之間的正常通訊;tau 蛋白過度磷酸化,破壞神經元的細胞骨架,使神經細胞失去正常形態和功能;膽堿能系統也受到嚴重影響,乙酰膽堿(ACh)這一對于認知功能至關重要的神經遞質水平顯著降低,進一步加劇了患者的記憶和認知障礙。更為棘手的是,慢性
來源:Bioorganic Chemistry
時間:2025-05-06
-
葡萄糖基化對膽固醇在雙層膜垂直運動的影響:探索膜脂奧秘,揭示疾病關聯新線索
在生命的微觀世界里,細胞膜如同一個神秘而又至關重要的 “小宇宙”,其中膽固醇(Cholesterol,Chol)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Chol 是哺乳動物質膜的重要脂質成分,約占總脂質的 20 - 25%。它就像細胞膜這個 “小宇宙” 中的 “秩序維護者”,通過與磷脂相互作用,調節雙層膜的流動性和厚度,還能促進脂質筏(lipid rafts)的形成,參與眾多關鍵的生物過程。不僅如此,Chol 還與膜蛋白相互作用,影響它們的功能和運輸。然而,Chol 在細胞內還有一個 “變身”—— 葡萄糖基化,形成膽固醇 β - D - 葡萄糖苷(cholesteryl - β - D - glucoside,
來源: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Biomembranes
時間:2025-05-06
-
綜述:神經元錨蛋白的翻譯后修飾對其定位與功能的調控
錨蛋白功能與神經元結構作為細胞內支架蛋白家族,錨蛋白(ankyrins)通過膜結合域中的24個錨蛋白重復序列與細胞黏附分子(CAMs)、離子通道(如NaV1.2)等結合,并借助Zu5域連接β-血影蛋白(β-spectrin)錨定至肌動蛋白骨架。其亞型ankyrin-R、-B、-G(分別由ANK1/2/3編碼)雖序列高度相似,但通過可變剪接產生不同分子量異構體(如480 kDa ankyrin-G),在神經元中呈現非重疊定位與功能。亞型特異性定位機制480 kDa ankyrin-G通過獨有的"巨外顯子"編碼的絲氨酸富集域和尾部域定位于軸突起始段(AIS),招募βIV-血影蛋白并聚集電壓門控鈉通
來源: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時間:2025-05-06
-
綜述:單分子技術研究分子伴侶Hsp70功能周期中的動態特性
引言70-kDa熱休克蛋白(Hsp70)是細胞蛋白質穩態網絡的核心樞紐,其高度保守的結構包含核苷酸結合域(NBD)和底物結合域(SBD)。ATP結合與水解通過變構通訊調控SBD對底物的親和力,而傳統群體檢測方法難以捕捉其瞬態構象。單分子技術的興起為解析Hsp70動態機制提供了全新工具,揭示其在蛋白質折疊、解聚及疾病治療中的關鍵作用。單分子熒光光譜解析Hsp70構象動態單分子熒光共振能量轉移(smFRET)通過標記NBD-SBDβ或SBDβ-SBDα特定位點,發現ATP結合的Hsp70呈現NBD-SBDβ緊密對接和SBDα開放的均一構象,而ADP狀態則存在構象異質性。例如,人類Hsp70A1在A
來源: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時間:2025-05-06
-
綜述:肝細胞脂滴中的神經酰胺穩態
引言肝細胞作為能量代謝的中樞,通過脂滴(LDs)存儲過量脂肪酸(FAs)形成三酰甘油(TAG)。傳統觀點認為LDs僅是惰性脂肪儲庫,但近年研究發現其通過隔離游離FA、膽固醇和神經酰胺等毒性脂質,成為調控代謝應激的關鍵角色。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作為代謝綜合征的典型表現,與LDs功能紊亂密切相關,而神經酰胺的異常積累更被證實與胰島素抵抗、線粒體損傷等病理過程直接關聯。鞘脂結構的獨特性決定其在LDs中的功能與甘油磷脂不同,鞘脂(如神經酰胺)的?;溚ㄟ^酰胺鍵與鞘氨醇堿基結合,僅能被神經酰胺酶(Ceramidase)水解,導致其無法快速供能。這種結構特性暗示LDs中的鞘脂可能主要發揮結構性或調
來源: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時間:2025-05-06
-
血漿 miR-4472:缺氧缺血性腦?。℉IE)潛在診斷新標靶與病理 “推手”
缺氧缺血性腦?。℉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這個 “隱藏” 在新生兒健康路上的 “大反派”,讓無數家庭憂心忡忡。它是圍產期腦損傷的主要 “元兇”,像一只無形的手,無情地奪走許多新生兒的生命,即便有幸存活,也可能帶來腦癱、癲癇、認知障礙和發育遲緩等一系列嚴重 “后遺癥” 。在發達國家,每 1000 個新生兒里,就有 1 - 8 個可能被它 “盯上”;而在發展中國家,這個數字更是攀升到約 26 個,簡直觸目驚心!目前,面對 HIE,醫學上的治療手段十分有限。常規療法、低溫療法、高壓氧療法和藥物療法,各有各的 “短板”。就拿低溫療法來說,雖然被認為是相對
來源: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時間:2025-05-06
-
探秘伏隔核:阿片與 D2 樣多巴胺受體交互調控急性疼痛行為的新發現
在人體的奇妙 “小宇宙” 里,疼痛是一個神秘又關鍵的存在。急性疼痛就像身體的 “警報器”,一旦響起,意味著可能有危險正在威脅身體,催促著我們趕緊做出反應,避免受到更嚴重的傷害。它的背后,是一套復雜的神經生物學機制在默默運作,就像精密的儀器一樣,控制著我們對疼痛的感知。然而,關于大腦究竟是如何調控疼痛感知的,還有許多謎題等待解開。阿片受體在疼痛調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能與體內外的阿片類物質相互作用,進而改變我們對疼痛的感受。其中,嗎啡作為一種關鍵的阿片類物質,既可以減輕疼痛,還能帶來愉悅感,但它也伴隨著成癮的風險。與此同時,多巴胺作為另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在慢性疼痛研究中已經受到了廣泛關注,不過
來源: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6
-
不同前扣帶皮層亞區對大鼠急性瘙癢搔抓行為的差異調控:解開瘙癢中樞調節機制的新鑰匙
在生活中,瘙癢是一種讓人十分困擾的感覺,它就像皮膚上的小惡魔,不停地發出信號,催促人們去搔抓。瘙癢是許多皮膚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根據引發因素,可分為組胺能(histaminergic)和非組胺能(nonhistaminergic)兩種類型。像 Compound 48/80 這種組胺能致癢原,會通過促使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進而激活感覺神經元上的外周神經組胺受體,引發瘙癢;而 5 - 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作為典型的非組胺能致癢原,則主要激活 5-HT 受體來誘發瘙癢感。隨著對瘙癢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大腦中的一些區域參與了瘙癢的中樞調節,其中前扣帶皮層(an
來源: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6
-
早期帕金森病抑郁患者的皮質厚度模式:一種潛在的神經影像學早期識別標志物
帕金森病(PD)作為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其非運動癥狀抑郁(dPD)的發生率高達35%,卻常因運動癥狀突出而被忽視。更棘手的是,抑郁可能早于典型運動癥狀出現,且與癡呆等晚期并發癥風險增加相關。目前臨床診斷主要依賴主觀量表,缺乏客觀生物學標志物。雖然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發現前額葉-邊緣系統異常,但結構研究結果矛盾重重:有的報告眶額葉皮層增厚,有的發現前扣帶回變薄,樣本量小、分期混雜等問題使得結論難以統一。這就像試圖用模糊的望遠鏡觀測星空——我們急需更精準的"鏡頭"來捕捉PD抑郁的神經結構特征。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研究團隊在《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發表的研究,
來源: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6
-
綜述:習慣與應激易感性或復原力對抑郁癥的影響
引言抑郁癥(MDD)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疾病,在全球范圍內影響著眾多個人和社會,是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超 3 億人受其困擾,還加重了其他疾病負擔。其癥狀多樣,從輕度到重度不等,會對精神和身體狀態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抑郁癥的發病機制復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涉及社會、心理和生物學等多個方面。生活中的應激事件,如親人離世、創傷經歷等,會增加患病風險,這也凸顯了深入了解其病因和治療方法的重要性。近年來研究發現,生活習慣在影響人們對應激的易感性和復原力方面起著關鍵作用,而這兩者又與抑郁癥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其中,睡眠質量、飲食習慣和體育活動是影響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這些習慣不僅會影響生
來源: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6
-
小鼠自發行為組織性的縱向評估:開放場與拉繩任務中年齡相關變化的神經行為學研究
在神經科學研究領域,小鼠自發行為模式猶如一面鏡子,能折射出神經系統功能的微妙變化。當我們在實驗室觀察小鼠探索新環境時,它們會建立"大本營"(home base)——這種在ambulatory scale(移動尺度)展現的空間導航能力,與人類尋路策略驚人相似。而在manipulatory scale(操作尺度),小鼠拉繩時展現的雙肢協調(bimanual coordination)動作,又與老年人扣紐扣、系安全帶等精細動作存在進化保守性。這些自發行為背后,涉及海馬體(hippocampus)、前庭系統(vestibular system)和運動皮層(motor cortex)等關鍵腦區的精密協作
來源: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6
-
GPR171 在雄性生理與情緒行為中的關鍵作用及性別差異探秘
在生命科學領域,G 蛋白偶聯受體(GPCRs)就像一把把神奇的 “鑰匙”,能開啟細胞內各種生理功能的 “大門”。目前,約三分之一的 FDA 批準藥物通過作用于 GPCRs 發揮功效,這凸顯了它們在醫藥研發中的重要地位。然而,GPR171 這把 “鑰匙”,雖然被歸類于 GPCRs,卻一直籠罩在神秘的面紗之下。此前研究發現,GPR171 與進食行為、情緒調節、疼痛緩解存在關聯。它在大腦多個區域廣泛分布,包括下丘腦、基底外側杏仁核等,這暗示它可能在生理功能調控中扮演著更為復雜且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比如藥物干預受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因素影響,病毒敲低無法完全敲除受體等,人們對 GPR171
來源: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6
-
探秘界面之美:腦電圖振蕩揭示視覺審美判斷的神經關聯
在如今這個數字化時代,各種電子設備的界面設計層出不窮,無論是手機應用、電腦軟件,還是智能家電的交互界面,都力求吸引用戶的目光。對于制造商而言,精準把握消費者對界面的審美偏好,就如同掌握了打開市場大門的鑰匙。然而,當研究人員試圖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去探尋審美判斷的奧秘時,卻遭遇了重重困境。此前為數不多的關于神經振蕩與審美判斷關系的研究,得出的結果相互矛盾,猶如一團迷霧,讓這一領域的探索陷入僵局。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項新的研究應運而生,它就像一束光,試圖穿透這團迷霧,為我們揭示其中的真相。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肩負起了這一重任,他們開展了一項關于腦電圖振蕩(EEG)與視覺審美判斷關聯的研究。研究
來源: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6
-
秋水仙堿通過抑制TAK1/MAPK/NF-κB通路調控小膠質細胞炎癥改善缺血性白質病變及認知功能障礙
血管性認知障礙(VCI)作為僅次于阿爾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癡呆類型,其核心病理特征——慢性腦低灌注(CCH)導致的白質病變(WMLs)至今缺乏特異性治療手段。更棘手的是,小膠質細胞過度活化引發的神經炎癥如同"火上澆油",加速髓鞘損傷和認知功能衰退。盡管傳統抗炎藥秋水仙堿在心血管領域展現驚人潛力,但其能否穿越血腦屏障調控中樞神經系統炎癥仍是未解之謎。哈爾濱醫科大學團隊在《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發表的這項突破性研究,首次將BCAS小鼠模型與網絡藥理學、多模態影像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相結合。研究人員通過激光散斑成像(LSI)動態監測腦血流,采用透射電鏡和LFB染色評估髓鞘完
來源: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6
-
愛成癮與認知困擾:抑郁、焦慮的中介作用及社交媒體的影響探秘
在愛情的世界里,大多數人都渴望擁有甜蜜美滿的感情。然而,有一種特殊的 “愛情狀態”—— 愛成癮(Love Addiction,LA),卻給人們帶來諸多困擾。愛成癮并非正常的戀愛狀態,它表現為對伴侶過度的情感依賴,類似一種 “癡迷的愛”。陷入愛成癮的人,常常會像吸毒成癮者追求毒品一樣,不顧一切地追求心儀對象,即便這段感情帶來了諸多負面后果,如情緒波動、失去自我控制等,他們也難以自拔。目前,愛成癮的相關研究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愛成癮癥狀與人們感知到的認知功能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關系,尚不明確。例如,愛成癮是否會直接導致認知能力下降,還是通過其他因素間接產生影響,這些都有待探索。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在
來源: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