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文標題1990 - 2021 年酒精性胰腺炎的流行病學與人口學驅動因素:2021 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關鍵發現與啟示
5. 論文解讀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酒精無處不在,它既能在聚會時帶來歡樂,卻也隱藏著危害健康的風險。酒精對人體多個器官都不 “友好”,胰腺就是其中之一。胰腺炎,作為胰腺的炎癥性疾病,給全球帶來了高死亡率和沉重的醫療負擔,而酒精暴露是引發胰腺炎的重要原因,在眾多致病因素中,過量飲酒僅次于膽結石,是胰腺炎的第二大誘因,在不同地區,由酒精導致的胰腺炎病例占比在 50% - 80% 之間波動。而且,酒精性胰腺炎有著獨特的 “偏愛對象”。從年齡上看,45 歲以下首次發作酒精相關急性胰腺炎的人,更易復發;從性別來說,男性受影響更為突出。不過,胰腺炎相關死亡率的變化在全球并不統一,有的國家上升,有的國家卻下降
-
槲皮素聯合紅光刺激通過原子力顯微鏡解析帕金森病細胞力學特性的治療機制
帕金森?。≒arkinson's disease, PD)作為全球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正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而成為公共衛生挑戰。當前藥物治療僅能緩解癥狀,無法阻止多巴胺(DA)神經元進行性丟失,且長期用藥易產生毒副作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黃酮類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 Que)雖展現出抑制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聚集、抗氧化等潛能,但單獨使用療效有限。與此同時,波長630 nm的紅光(red-light, RL)因其穿透深度和抗炎特性被探索為物理輔助療法,但作用機制不清且成本高昂。更關鍵的是,傳統生物學指標難以捕捉治療過程中細胞物理特性的動態變化——而這正是原子力顯微鏡
來源: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時間:2025-05-06
-
膽固醇在膜組織和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功能中的作用:對衰老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影響
在微觀的細胞世界里,生物膜就像一座繁忙且神秘的 “城市”,它由各種分子構成,這些分子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有序地排列組合,維持著細胞的正常運轉。其中,膜蛋白和脂質是這座 “城市” 里的重要 “居民”,它們相互協作,參與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座 “城市” 開始出現一些問題,生物膜的平衡被打破,就如同城市的秩序陷入混亂。同時,在一些神經系統疾病中,這種混亂更為嚴重。阿爾茨海默?。ˋD)就是這樣一種令人頭疼的疾病,它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認知功能會逐漸衰退,大腦中會出現 β- 淀粉樣蛋白(Aβ)肽寡聚體和 tau 神經原纖維纏結等特征性變化。目前,關于 AD 的發
來源: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Lipids
時間:2025-05-06
-
胍腙和縮氨基脲衍生物作為阿爾茨海默病膽堿酯酶抑制劑設計原型的潛力:生物學評價與分子模擬研究
阿爾茨海默?。ˋD)作為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臨床使用的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AChEIs)如多奈哌齊、卡巴拉汀等,僅能暫時緩解癥狀,無法阻止神經元持續死亡。更嚴峻的是,隨著病程進展,患者腦內丁酰膽堿酯酶(BChE)活性逐漸取代乙酰膽堿酯酶(AChE)成為乙酰膽堿(ACh)水解的主要執行者,而現有藥物對BChE的抑制效果有限。同時,β-淀粉樣蛋白(Aβ)與膽堿酯酶形成的神經毒性復合物加速了疾病惡化,這雙重困境使得開發新型多功能抑制劑迫在眉睫。針對這一挑戰,來自巴西多個研究機構的研究團隊在《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發表研究,系統評估了胍腙和縮氨基脲兩類
來源: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
時間:2025-05-06
-
7β-(3 - 乙基 - 順式 - 巴豆酰氧基)-1α-(2 - 甲基丁酰氧基)-3,14 - 脫氫 - Z - 去氫木香內酯(ECN):創傷性腦損傷治療新希望
在神經醫學領域,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就像一顆 “不定時炸彈”,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全球每年約有 5500 萬至 6500 萬例 TBI 病例,其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如炎癥級聯反應激活、神經遞質水平改變、細胞凋亡、脫髓鞘、腦出血以及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破壞等,不僅會引發慢性疼痛、頭痛等短期癥狀,還可能導致癲癇、阿爾茨海默?。ˋ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arkinson's Disease,PD)等長期嚴重后果。然而,盡管科研人員對 TBI 進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仍未找到一種
來源: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
時間:2025-05-06
-
孕前補充葉黃素載體納米顆粒:預防果蠅神經發育障礙子代行為及生化異常的新策略
在生命的奇妙旅程中,孕期就像一座關鍵的橋梁,連接著母親和孩子的健康未來。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孕期前的營養健康對母嬰以及孩子日后的成長發育有著深遠影響。在眾多影響因素里,抗氧化化合物的補充成為了科學界關注的焦點。研究發現,它們或許能成為預防未來疾病的 “秘密武器”。在各類抗氧化化合物中,葉黃素脫穎而出。它廣泛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的食物中,比如絢麗的萬壽菊花、營養豐富的蛋黃,還有郁郁蔥蔥的深綠色葉菜。以往的研究已經證實,葉黃素在多種疾病的實驗模型中都展現出了強大的神經保護能力,它就像一個 “健康衛士”,守護著神經系統的正常運轉。然而,盡管我們知道它很 “厲害”,但在實際應用中,仍有許多謎團等待
來源: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
時間:2025-05-06
-
帕金森病進展性認知障礙患者的半球間同步性受損:基于VMHC的神經機制探索
認知功能衰退作為帕金森病(PD)常見的非運動癥狀,其神經機制始終蒙著神秘面紗。有趣的是,大腦半球不對稱現象與認知障礙的關聯性已初現端倪。這項研究另辟蹊徑,通過評估功能半球間協調性,揭開了PD不同認知進展亞組的神秘面紗。研究團隊招募了54名PD患者(29名認知穩定組sPD,25名進展性認知障礙組pPD)和18名健康對照(HC)。借助T1加權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神經心理學評估,研究人員運用體素鏡像同倫連接(VMHC)和基于體素的形態學分析(VBM)展開探索。令人振奮的是,經過Fisher z轉換的VMHC(z-VMHC)值在pPD組的中顳回(MTG)、中枕回(MOG)和上顳回(STG
來源: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時間:2025-05-06
-
綜述:大腦背景下不同衰老理論分析:DNA 損傷、炎癥、氧化還原失衡與神經發育相互交織
大腦衰老過程中的獨特現象與相關理論神經元組織在免疫系統調節、對 DNA 損傷的反應、抵御活性氧和氮物種以及控制炎癥途徑方面具有獨特性。本文圍繞大腦衰老過程,結合自由基衰老理論、DNA 損傷積累、炎癥衰老(inflammaging)以及衰老作為程序化發育過程的結果等理論進行探討。神經元對氧化應激的抗性神經元組織對氧化應激具有一定的彈性(resilience)。盡管神經元不斷暴露于各種潛在的氧化損傷源中,但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氧化應激帶來的損害,維持自身的正常功能,這體現了神經元在應對氧化壓力方面的獨特能力。神經元修復學習誘導 DNA 損傷的效率神經元在修復學習誘導的 DNA 損傷方面表現出較高
來源:Biogerontology
時間:2025-05-06
-
腦電揭示語音預測在幻聽(False Hearing)中的核心作用:開啟聽覺感知研究新視角
在日常的語言交流場景中,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奇妙經歷:明明對方說的是一個詞,可你卻 “聽” 成了另一個,而且還對此深信不疑?這種現象并非個例,它在學術領域被稱為 “幻聽(False Hearing)”。一直以來,語音識別都是科學家們重點關注的研究方向。通常情況下,當語音信號受到背景噪聲等因素干擾時,我們識別單詞的能力會大打折扣;但如果這些單詞處于具有預測性的語境中,識別效果又會有所提升。這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有了線索就能更快找到方向。然而,過度依賴語境預測有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 幻聽。想象一下,在一場嘈雜的聚會上,朋友對你說 “我今天買了個包(bag)”,但由于周圍環境太吵,加上你之前正
來源:Brain and Language
時間:2025-05-06
-
語境調控對科學隱喻加工的神經機制:基于ERP的證據
科學隱喻作為科學傳播的重要工具,其理解過程涉及復雜的跨域映射。盡管前人研究揭示了常規隱喻的認知機制,但科學隱喻因其專業性和抽象性,其加工過程可能具有獨特神經基礎。更關鍵的是,語境在科學隱喻理解中的作用尚不明確——現有研究對科學隱喻缺乏系統分類,且未闡明不同語境(相關/無關)如何影響兩類科學隱喻(基于形狀相似性的SMS和基于功能相似性的SMF)的加工時序和難度。為解決這些問題,安徽大學的研究團隊在《Brain and Language》發表研究,采用句尾詞范式結合事件相關電位(ERP)技術,通過兩個實驗系統考察:無語境條件下兩類科學隱喻的加工差異(實驗1);語境化條件下相關/無關語境對兩類隱喻的
來源:Brain and Language
時間:2025-05-06
-
神經質人格對免疫健康的影響及其與免疫相關癥狀易感性的關聯研究
論文解讀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心理特質與身體健康的關系日益受到關注。神經質(Neuroticism)作為核心人格維度,常伴隨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但鮮為人知的是,它可能正在悄悄削弱我們的免疫防線。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研究團隊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Integrative》發表的研究,首次大規模揭示了神經質人格與免疫系統功能之間的微妙聯系。研究團隊招募了1790名18-30歲的荷蘭大學生,采用Eysenck人格問卷(EPQ)評估神經質水平,并通過11點自評量表測量免疫健康(Immune fitness)。結果顯示,神經質評分每升高1分,免疫健康評分就下降0.227
來源: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Integrative
時間:2025-05-06
-
基于統計算法和神經網絡的遺傳突變有害性分析模型構建與應用
在遺傳疾病研究領域,識別致病突變并評估其風險一直是重大挑戰。盡管BRCA1/2等基因突變與乳腺癌的關聯已被確認,但臨床上面臨三大難題:缺乏基因型數據時如何通過表型推斷遺傳模式?如何區分單突變與多基因協同效應?傳統統計方法難以處理復雜家系結構。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遺傳咨詢和早期干預的準確性。讓·佩蘭癌癥中心的研究團隊在《BioSystems》發表的研究中,創新性地構建了三類遺傳模型:無遺傳影響的Model 0、單基因高外顯率突變的Model 1,以及雙基因弱突變協同效應的Model 2。研究通過距離最小化算法和神經網絡兩種方法,僅利用家系表型數據(出生年份、發病年齡)就實現了模型判別和參數估計,突
來源:BioSystems
時間:2025-05-06
-
樹突突觸整合模式在類體內狀態下的動態調控機制及其神經編碼意義
神經科學領域長期面臨的核心挑戰是破解神經編碼(neural code)的奧秘。盡管已知樹突通過突觸輸入的時間總和(temporal summation)產生快速去極化,但在接近閾值的類體內(in vivo-like)狀態下,電壓依賴性離子電流如何調控這一過程仍屬未知。這種調控直接關系到神經元選擇整合模式(緩慢累積輸入)還是重合檢測模式(精確響應同步輸入),進而影響神經網絡的信息處理能力。為解答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通過生物物理建模技術構建了單樹突分支的計算機模型,重點考察三種失活電流:A型鉀電流(IA,延遲整流)、T型鈣電流(IT,低閾值激活)和瞬態鈉電流(INa,快速激活)。研究發現這些電流通過
來源:Biophysical Journal
時間:2025-05-06
-
綜述:生物系統中超氧陰離子的電化學檢測:最新趨勢與臨床意義
1. 引言超氧陰離子(O2?ˉ)作為一種活性氧物種,在生物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由分子氧的單電子還原產生,在吞噬細胞防御機制和細胞呼吸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適量的 O2?ˉ參與細胞信號傳導,但當其積累時,會引發氧化應激,導致蛋白質、細胞和組織受損,與多種疾病相關,如神經退行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等。傳統檢測 O2?ˉ的方法存在諸多局限性,如電子順磁共振光譜(EPR)需使用自旋捕獲劑,且在生理條件下靈敏度受限;熒光探針檢測存在信號重疊問題;高效液相色譜(HPLC)雖能降低檢測限,但成本高、操作復雜,難以用于活細胞或組織的動態監測。相比之下,電化學技術具有成本低、操作簡便等優勢,能夠實現對
來源:Bioelectrochemistry
時間:2025-05-06
-
基于圖強化學習的無線移動邊緣計算網絡在線任務卸載與延遲最小化框架
在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爆發的時代,移動邊緣計算(MEC)作為延伸云計算能力到網絡邊緣的關鍵技術,正面臨嚴峻挑戰。當前智能攝像頭、工業機器人等無線設備(WD)產生的計算密集型任務呈指數增長,而傳統云計算因通信延遲難以滿足實時性需求。盡管MEC通過將計算能力下沉到網絡邊緣基站(MBS/SBS)緩解了這一問題,但動態環境中多設備競爭資源、時變無線信道等復雜因素,使得實時任務卸載決策成為典型的NP難組合優化問題?,F有啟發式算法存在迭代效率低、無法適應拓撲變化等缺陷,而傳統深度強化學習(DRL)方法又難以有效捕捉設備間(D2D)的拓撲關聯性。針對這一技術瓶頸,國內研究人員在《Cognitive Syst
來源: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時間:2025-05-06
-
工作記憶突觸可塑性驅動的主動探索行為在好奇心學習中對目標導向行為的塑造機制研究
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讓機器像人類嬰兒一樣通過自主探索來學習和掌握技能,一直是研究者們追求的目標。傳統方法往往需要大量預設目標和監督信號,這與人類自然學習過程相去甚遠。近年來,受發育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啟發的"好奇心驅動學習"成為突破這一瓶頸的新思路,但其中關鍵問題仍未解決:大腦如何通過突觸可塑性調節探索策略?注意力機制如何引導目標學習?針對這些問題,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創新性研究。他們構建了一個融合多認知模塊的生物啟發架構,核心突破在于將變分自編碼器(VAE)的潛在空間通過線性縮放投影到動態神經場(DNF)中,這種獨特的映射方式首次實現了對工作記憶突觸可塑性的量化調控。研究采用
來源: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時間:2025-05-06
-
隱喻的刻意選擇:棒球"擊球練習"在迷幻輔助認知行為治療(CBT)中的創新應用
論文解讀在迷幻藥物重返臨床研究的浪潮中,迷幻輔助治療(Psychedelic-Assisted Therapy, PAT)面臨一個有趣的悖論:雖然"旅程""大腦重塑"等傳統隱喻能幫助描述難以言表的迷幻體驗,但這些被動性比喻可能削弱認知行為治療(CBT)強調的主動學習過程。更棘手的是,現有文獻鮮少探討如何為不同治療框架"量身定制"隱喻語言,這種缺失可能導致治療預期偏差甚至影響療效持久性。針對這一空白,美國奧爾巴尼大學Mitch Earleywine團隊在《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提出"棒球擊球練習"這一創新隱喻。研究者通過理論分析和臨床場景推演,系統論
來源: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時間:2025-05-06
-
基于規則與相似性的類別學習:探索共同與獨特的神經基礎,解開認知奧秘
在人類認知的奇妙世界里,分類是一項極為基礎卻又至關重要的能力。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鑰匙,幫助我們將周圍紛繁復雜的事物進行歸納整理,讓我們能夠舉一反三,快速做出決策。想象一下,醫生在診斷疾病時,既可以依據特定的診斷規則,將患者歸入已知的疾病類別;也能憑借對患者癥狀與以往病例的相似性判斷,給出診斷結果。這背后涉及到基于規則和基于相似性的兩種分類策略。然而,科學界對于這兩種策略背后的神經機制一直爭論不休。有的研究認為存在多個學習系統分別支持這兩種策略,而有的研究則主張它們依賴單一系統。以往的研究中,使用的刺激集各不相同,實驗結果也莫衷一是,使得這一爭議始終懸而未決。為了揭開這個謎團,來自澳門大學的研究人
來源:Cognition
時間:2025-05-06
-
序列統計學習的特異性:統計學習從非結構化輸入中積累預測信息但與詞匯(陳述性)記憶可分離
語言習得過程中,嬰兒如何從連續的語音流中識別詞匯邊界一直是認知科學的核心問題。傳統理論認為統計學習(SL)通過計算音節間過渡概率(TP)自動切分詞匯并形成記憶,但這一假設缺乏直接證據。隨著研究發現SL可能僅支持預測加工而非記憶編碼,以及實際語言輸入中存在韻律分組的離散性特征,SL在詞匯習得中的真實作用亟待厘清。為解答這一爭議,國外研究團隊在《Cognition》發表研究,通過計算建模結合行為實驗系統評估SL的功能邊界。研究首先構建Hebb神經網絡模型,模擬單元與子單元的識別偏好;隨后開展兩項實驗:實驗1采用Saffran經典詞匯切分范式,要求受試者回憶連續/預分割語音序列中的詞匯;實驗2操縱T
來源:Cognition
時間:2025-05-06
-
髖置換術后康復新突破:髂腰肌平面阻滯(IPB)優于股神經阻滯(FNB)
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髖部疾病的發生率不斷攀升,髖置換術成為了越來越常見的治療手段。然而,術后的疼痛問題卻讓患者們苦不堪言。這種疼痛不僅會延遲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還可能增加血栓栓塞等并發癥的風險,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康復進程和生活質量。為了尋找更有效的術后鎮痛和康復方案,來自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展開了一項重要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旨在對比髂腰肌平面阻滯(IPB)和股神經阻滯(FNB)對髖置換術后患者康復質量的影響。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若能明確 IPB 在髖置換術后康復中的優勢,將為臨床提供更優的鎮痛選擇,改善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