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今日動態 > 神經科學
  • 綜述:Mirdametinib 獲批用于治療伴有無法手術切除的叢狀神經纖維瘤的 1 型神經纖維瘤?。篗EK 抑制劑的發展歷程

    1 型神經纖維瘤?。∟F-1)概述1 型神經纖維瘤?。∟F-1)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復雜疾病,由 NF1 基因突變引起。該基因位于染色體 17q11,常見的突變類型為移碼突變和錯義突變 。NF-1 的癥狀多樣,這取決于突變特征、發病年齡、性別以及是否存在合并癥等因素。其發病率約為每 2500 個新生兒中有 1 例,常累及肌肉骨骼系統、皮膚和神經系統,出現咖啡斑、Lisch 結節、皮膚神經纖維瘤、脊柱側凸和先天性肌肉骨骼異常等癥狀。叢狀神經纖維瘤是一種罕見的周圍神經鞘腫瘤,大約 5 - 15% 的 NF-1 患者會出現該腫瘤 。它可發生在身體的多個部位,涉及多個神經束,并且在懷孕或青春期等激

    來源:ESMO Rare Cancers

    時間:2025-05-09

  • 177Lu-DOTATATE 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 11 年回顧:毒性、生活質量與生存狀況的深度剖析

    在癌癥治療領域,精準有效的治療手段一直是醫學研究的重點。神經內分泌腫瘤(NENs/NETs)及其他生長抑素受體(SSTR)陽性腫瘤患者,長期面臨著治療效果不佳、生活質量受影響等難題。傳統治療方式在應對這些復雜腫瘤時,往往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PRRT)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其中 [177Lu]-DOTA - 奧曲肽(177Lu-DOTATATE)治療備受關注。然而,其在實際臨床應用中的長期效果、安全性以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等方面,仍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為了填補這些空白,來自澳大利亞女王伊麗莎白醫院(The 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來源:ESMO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時間:2025-05-09

  • 探究大腦奧秘:長時間輕撫帶來愉悅感的神經機制

    在生活中,很多能讓我們感覺良好的事物,其帶來的愉悅感往往轉瞬即逝。比如一頓美食,剛開始品嘗時覺得無比美味,但隨著胃逐漸被填滿,那種美味的感覺就會慢慢消失。然而,有一種愉悅感卻似乎很持久,那就是被溫柔觸摸或愛撫時的感受。這種人際間友好的觸摸,在孩子的成長、親密的同伴和家庭關系,甚至人與寵物的互動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通常發生在共同休息或睡眠的情境中,提供了長時間、不間斷的身體接觸機會。但令人疑惑的是,為什么我們對其他刺激容易產生情感習慣化,比如不再覺得吃飽后遞來的食物誘人,可對溫柔的觸摸卻能保持愉悅感呢?此前,雖然有研究關注到了觸摸帶來的愉悅感與一類特殊的體感神經元 ——C - 觸覺(CT)

    來源:Cortex

    時間:2025-05-09

  • 自然場景中基于圖像距離線索的神經時間進程:揭示大小恒常性的動態機制

    在視覺感知的奇妙世界中,大腦需要不斷解決一個根本矛盾:雖然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成像大小會隨距離變化,但我們卻能穩定感知其真實尺寸。這種被稱為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的能力,依賴于將視網膜大小(Retinal size)與距離信息整合的神經機制。盡管前人通過經典的Ponzo錯覺等現象證實了距離線索對大小感知的影響,但關鍵問題仍未解決:當物體和場景同時呈現時(如日常視覺體驗),大腦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從場景中提取距離線索并完成這種精妙的尺寸重標定?以往研究多采用預先呈現距離線索的設計,測得大小恒常性效應最早在50ms(猴V1)或150-250ms(人EEG)出現。但這些實驗范式與自然視覺

    來源:Cortex

    時間:2025-05-09

  • 雙調控仿生復合神經支架:開啟皮膚周圍神經損傷修復新征程

    在人體的奇妙構造中,皮膚如同精密的 “傳感器”,其豐富的外周神經網絡,讓我們能夠敏銳感知外界的冷暖、觸碰,還能協調肌肉完成各種日常動作??梢坏┢つw遭遇外界傷害,比如割傷、拉伸,外周神經很容易受傷。這不僅會引發神經功能障礙,導致運動和感覺失靈,還會像 “拖后腿” 一樣,阻礙傷口愈合。要是神經損傷長期得不到解決,慢性傷口就會找上門,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盡管外周神經細胞具備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但這個過程就像蝸牛爬行一樣緩慢。為了攻克這一難題,來自國內的研究人員挺身而出,開展了一項意義重大的研究。他們致力于研發一種新型的神經支架,希望能為皮膚周圍神經損傷的修復帶來轉機。經過不懈努力,研究人員成功設

    來源: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時間:2025-05-09

  • 視覺工作記憶中字母識別與空間定位的神經操作序列特異性研究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WM)如同大腦的"臨時白板",負責短暫存儲和操縱信息以指導行為。傳統理論認為WM由中央執行系統和分離的存儲子系統組成,但不同信息模態(如文字與空間)的處理時序與神經機制差異仍不明確。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研究者發現WM負荷增加會削弱事件相關電位(ERP)的P3成分振幅,而刺激類型可能進一步調節這種效應。然而,視覺呈現的字母與空間位置信息在 demanding(高要求)的3-back任務中如何引發差異化的神經活動序列?這一問題對理解WM的多流處理模型至關重要。為解決上述問題,由McKenzie Haller、Hope Nyarady和Thomas J.

    來源:Brain and Cognition

    時間:2025-05-09

  • 綜述:重新連接硫化氫(H2S)與藥物化學的根源:已取得的經驗和目前面臨的挑戰

    1. 引言硫化氫(H2S)曾因有害而為人所知,如今被視為重要的氣態信使。1777 年被發現,20 世紀 80 年代確定其在體內的存在,隨后被歸為氣體遞質,參與多種生理過程。H2S 由胱硫醚 β- 合酶(CBS)、胱硫醚 γ- 裂解酶(CSE)和 3 - 巰基丙酮酸硫轉移酶(3-MST)等酶催化合成 ,在體內發揮多種生理和病理作用,濃度不同效果各異,其相關研究對疾病治療和診斷具有重要意義。2. 硫化氫在體內的生物合成硫化氫在地球上存在已久,細菌等可產生 H2S。在哺乳動物體內,H2S 主要由 CBS、CSE 和 3-MST 催化合成,這些酶在不同器官表達,以 L - 蛋氨酸和 L - 半胱氨酸為

    來源:Bioorganic Chemistry

    時間:2025-05-09

  • 揭開神經癥與員工倫理風險感知的神經奧秘:左楔前葉的關鍵紐帶作用

    在如今復雜多變的職場環境中,倫理問題如影隨形。像曾經的安然、泰科和雷曼兄弟等公司的丑聞,都警示著我們員工倫理決策的重要性。員工的倫理風險感知,也就是他們識別和評估行為或決策倫理影響的能力,對企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那些倫理風險感知高的員工,在面對倫理困境時往往更加謹慎,能有效避免不道德行為,維護企業的良好形象。然而,在影響員工倫理風險感知的眾多因素中,人格特質的作用一直備受關注。尤其是神經癥(Neuroticism)這一特質,它與情緒反應和道德敏感性緊密相關??梢酝P于神經癥和倫理風險行為關系的研究,結果卻參差不齊。有的研究發現神經癥與倫理風險行為呈負相關,意味著高神經癥的人更謹慎;但也有研究

    來源:Biological Psychology

    時間:2025-05-09

  • S - 氯胺酮:改善小鼠腦卒中后抑郁的新希望

    在健康領域,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困擾眾多患者的難題。PSD 是腦卒中常見且使人衰弱的并發癥,極大地影響患者恢復和生活質量。其發病機制復雜,涉及生物、心理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腦卒中會引發神經炎癥反應,像膠質細胞活化,釋放白細胞介素 - 1β(IL-1β)、白細胞介素 - 6(IL-6)、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等促炎細胞因子,損害神經元健康,催生抑郁癥狀。同時,對神經元存活和突觸可塑性至關重要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下降,也與腦卒中、抑郁相關,阻礙患者恢復,加

    來源: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時間:2025-05-09

  • 1,8-桉葉素(CIN)通過調控鉀通道(Kv)抑制小鼠背根神經節神經元興奮性的電生理與分子對接研究

    在傳統醫學中廣泛應用的1,8-桉葉素(CIN)因其顯著的神經抑制作用備受關注,但其具體作用靶點尚未完全闡明。雖然前期研究證實其對電壓門控鈉(Na+)和鈣(Ca2+)通道的調控作用,但作為神經元興奮性關鍵調控元件的鉀通道(Kv)是否參與其中仍存疑問。這一科學問題的解答,對于揭示天然產物神經調節作用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價值。為系統探究CIN的神經藥理學機制,巴西塞阿拉州立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采用電生理與計算生物學相結合的策略,以小鼠背根神經節(DRG)神經元為模型,通過全細胞膜片鉗技術記錄鉀電流(IK+),同時運用AutoDock Vina、LigPlot+等軟件進行分子對接模擬。研究特

    來源: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時間:2025-05-09

  • 腸道微生物群與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的 “神秘關聯”:解鎖潛在治療新靶點

    隨著全球糖尿病患者數量逐年攀升,2 型糖尿?。═2DM)已然成為 21 世紀最為嚴峻的全球流行病之一。據統計,全球 T2DM 的患病率呈爆發式增長,如今受其影響的人口已超 4 億。在這些患者中,近半數會遭受因周圍或自主神經系統受損引發的神經病理性疼痛,而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PDN)最為常見,約占所有神經病變的 75% 。PDN 患者常出現對稱性灼痛、電擊樣疼痛以及雙手和(或)下肢刺痛等癥狀,還可能伴有麻木感。這些癥狀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可能引發焦慮、抑郁和睡眠障礙,嚴重時會導致殘疾。目前,PDN 的治療效果往往差強人意。常見的藥物治療手段,如抗抑郁藥、抗驚厥藥和鎮痛藥,不僅療效有限,

    來源:BMC Microbiology

    時間:2025-05-09

  • 左顳葉灰質體積變化:終末期腎病伴輕度認知障礙的關鍵診斷與干預靶點

    在慢性腎臟病的終末期,也就是終末期腎?。‥SKD)階段,患者往往需要依靠透析或腎移植等腎臟替代療法維持生命。而在這個群體中,認知障礙問題日益凸顯,其中輕度認知障礙(MCI)作為正常認知老化與臨床癡呆之間的過渡階段,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患病率高達 26% - 60%。然而,目前對于 ESKD 患者出現 MCI 的機制尚不明確,且早期識別和干預手段有限。若能在 MCI 階段及時發現并進行干預,就能有效延緩其向不可逆的癡呆階段發展,這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意義重大。在此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極具價值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Brain Imaging and

    來源: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時間:2025-05-09

  • TRMT10C 基因多態性與神經母細胞瘤風險的關聯:中國兒童研究的新突破

    在兒童腫瘤的世界里,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較為棘手的存在。它是起源于交感神經系統的實體腫瘤,在兒童中并不罕見,是兒科患者中第二常見的顱外實體腫瘤,在中國,每百萬兒童中就有 7.7 - 8.8 例發病,在歐美發達地區,發病率差異更大 。而且,它的兇險程度不容小覷,約占腫瘤相關死亡率的 15%。低風險和中風險的神經母細胞瘤患者預后相對較好,5 年生存率能超 90%,但高風險患者即便接受了手術、化療、放療和免疫治療等多種強化治療,預后依舊很差。更讓人頭疼的是,神經母細胞瘤具有高度異質性,臨床和分子特征多種多樣。像 MYCN 基因擴增在約 20 - 25% 的病例中出現,與患者預后不良相關;染色體 1p

    來源:Human Genomics

    時間:2025-05-09

  • 核桃源六肽(EPEVLR)與 DHA 乳液增效協同改善小鼠認知衰退的研究

    如今,全球人口壽命不斷延長,神經退行性疾病卻成了困擾人們健康的一大難題。這類以認知功能障礙為特征的疾病,每年新增病例數持續攀升。目前,全球已有超 5500 萬人深受其害,預計到 2050 年,這個數字將飆升至 13100 萬。認知功能一旦受損,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F有研究發現,核桃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質,對神經系統有益;DHA 作為一種在大腦健康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其缺乏與認知功能障礙密切相關。然而,關于核桃肽和 DHA 聯合使用對認知障礙影響的研究卻少之又少。在這樣的背景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挺身而出,開展了一項意義重大的研究,相關成

    來源:Food Hydrocolloids for Health

    時間:2025-05-09

  • 韓國市售海產品中軟骨藻酸及其類似物的污染特征與健康風險評估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有害藻華事件頻發,其中產毒硅藻偽菱形藻屬(Pseudo-nitzschia)產生的軟骨藻酸(Domoic acid, DA)及其類似物引發的致遺忘性貝類中毒(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已成為國際食品安全焦點。這類神經毒素通過污染貝類、甲殼類和魚類進入食物鏈,可導致人類短期記憶喪失甚至昏迷。盡管韓國已對DA設定20 mg/kg的限量標準,但對其類似物epi-DA和iso-DA系列缺乏系統監測,且本土ASP污染特征與健康風險數據嚴重不足。針對這一現狀,韓國食品藥品安全部資助的研究團隊在《Food Control》發表最新成果。研究團隊建

    來源:Food Control

    時間:2025-05-09

  • 基于HS-GC-IMS-VGGNet架構的黑木耳中椰毒假單胞菌及其毒素米酵菌酸的智能檢測新方法

    論文解讀在“大食物觀”背景下,食用菌作為營養寶庫對貧困地區民生至關重要。然而,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AA)因椰毒假單胞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 BGC)污染產生的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BKA)具有致命毒性,其半數致死量(LD50)僅3.16 mg/kg,但現有檢測技術如液相色譜-質譜法前處理復雜,PCR需24小時富集步驟,難以滿足快速篩查需求。為解決這一難題,來自陜西的科研團隊在《Food Chemistry》發表研究,首次將頂空氣相色譜-離子遷移譜(Headspace-Gas Chr

    來源:Food Chemistry

    時間:2025-05-09

  • 巧用神經遞質預測丙烯腈致毒氧化應激產物水平:蝦青素的神奇保護力

    在生活中,我們的身體時刻面臨著各種挑戰,其中氧化應激就是一個 “隱藏的殺手”。氧化應激會影響生物大分子,導致蛋白質氧化、脂質過氧化和 DNA 損傷,進而引發各種疾病。丙烯腈(ACN)作為一種廣泛應用于工業的化合物,可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體,造成神經毒性、器官損傷等危害,它能干擾細胞內的氧化還原平衡,抑制抗氧化酶的活性,使活性氧(ROS)積累,加劇氧化應激。盡管已有研究探索了 ACN 的毒性,但如何精準評估其引發的氧化應激水平,以及尋找有效的防護手段,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攻克這些難題,來自埃及 Zagazig 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意義重大的研究。他們以 ACN 誘導大鼠氧化應激為模型,旨在

    來源: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時間:2025-05-09

  • 意大利市場薯片中丙烯酰胺水平測定及膳食暴露風險評估

    薯片金黃酥脆的背后,隱藏著一個化學幽靈——丙烯酰胺(acrylamide)。這種在120°C以上高溫烹飪中通過馬氏反應(Maillard reaction)產生的物質,已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為2A類致癌物。當土豆中的天冬酰胺(asparagine)與還原糖相遇于滾燙的油鍋,不僅誕生了誘人的焦香,也催生了這個潛在的健康威脅。歐盟雖對薯片設定750 μg/kg的限值,但消費者每日攝入的丙烯酰胺究竟帶來多大風險?意大利市場上的薯片是否安全?這項發表在《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的研究給出了答案。研究團隊采集了意大利市場5個品牌薯片的50個樣本(每個品牌2個

    來源: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時間:2025-05-09

  • 超高效液相色譜技術檢測蘇鐵種子及藍藻共生體中β-N-甲胺基-L-丙氨酸及其異構體的神經毒性風險評估

    在太平洋關島地區,一種名為肌萎縮側索硬化-帕金森癡呆綜合征(ALS/PDC)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長期困擾當地居民。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這種疾病與當地居民食用蘇鐵種子制成的面粉密切相關??茖W家們逐漸將目光聚焦于一種由藍藻合成的非蛋白質氨基酸——β-N-甲胺基-L-丙氨酸(BMAA),這種物質被認為可能通過食物鏈在人體內蓄積,最終導致神經損傷。然而,BMAA的檢測面臨巨大挑戰:它不僅缺乏發色團或熒光基團,還容易與結構相似的異構體如2,4-二氨基丁酸(2,4-DAB)和N-(2-氨基乙基)甘氨酸(AEG)混淆,傳統分析方法難以實現精準定量。針對這一難題,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團隊在《Food a

    來源: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時間:2025-05-09

  • 甘草水提物通過修復腸屏障和調控腸道菌群改善便秘:一種潛在替代治療策略

    論文解讀便秘是一種困擾全球10%-15%人口的腸道功能障礙,不僅導致生活質量下降,還與結腸穿孔、結直腸癌等嚴重疾病風險相關?,F有治療手段如瀉藥、促動力藥等常引發腹脹、腹痛甚至腎損傷等副作用,而部分膳食纖維可能加重癥狀。傳統中藥大黃雖有效,但長期使用會導致腸黑變病和耐藥性。面對這一困境,源自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天然提取物因其"藥食同源"特性和古籍記載的通便功效,成為極具潛力的替代治療候選。為系統評估甘草水提取物(LWE)的療效與機制,研究人員通過建立地芬諾酯(DIP)誘導的小鼠便秘模型,結合ELIS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RT-qPCR(實時定量PCR

    來源:Food Bioscience

    時間:2025-05-09


頁次:63/593  共11849篇文章  
分頁:[<<][61][62][63][64][65][66][67][68][69][70][>>][首頁][尾頁]

高級人才招聘專區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業招聘:

    • 國外動態
    • 國內進展
    • 醫藥/產業
    • 生態環保
    • 科普/健康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