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自然場景中基于圖像距離線索的神經時間進程:揭示大小恒常性的動態機制
《Cortex》:The neural time course of size constancy in natural scene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09日 來源:Cortex 3.3
編輯推薦:
本研究通過時間分辨EEG和多變量模式分析(MVPA),首次揭示了自然場景中基于圖像距離線索(Pictorial distance cues)的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神經時間進程。實驗發現視網膜大小信息在80ms即可解碼,而距離信息對其調制延遲120ms以上(中心注視200ms/外周280ms),為理解視覺系統如何整合場景-物體信息提供了動態神經證據。
在視覺感知的奇妙世界中,大腦需要不斷解決一個根本矛盾:雖然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成像大小會隨距離變化,但我們卻能穩定感知其真實尺寸。這種被稱為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的能力,依賴于將視網膜大小(Retinal size)與距離信息整合的神經機制。盡管前人通過經典的Ponzo錯覺等現象證實了距離線索對大小感知的影響,但關鍵問題仍未解決:當物體和場景同時呈現時(如日常視覺體驗),大腦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從場景中提取距離線索并完成這種精妙的尺寸重標定?
以往研究多采用預先呈現距離線索的設計,測得大小恒常性效應最早在50ms(猴V1)或150-250ms(人EEG)出現。但這些實驗范式與自然視覺存在本質差異——現實中我們常通過眼跳突然注視新場景,必須同步處理物體及其環境。荷蘭奈梅亨大學的研究團隊在《Cortex》發表的研究,首次采用時間分辨EEG結合多變量模式分析(MVPA),精確追蹤了自然場景中大小恒常性的動態神經過程。
研究采用兩項創新實驗:實驗1將場景居中呈現使物體位置可變,模擬眼跳后非中心注視情景;實驗2固定物體于注視點,模擬直接注視物體的情景。通過設計"大-近/小-遠"(感知尺寸相似)和"大-遠/小-近"(感知尺寸差異)的巧妙對比,結合交叉解碼技術隔離純尺寸表征,揭示了從視網膜尺寸編碼到真實尺寸感知的完整轉化鏈條。
關鍵技術包括:1)64通道EEG記錄時間分辨率達500Hz;2)多變量模式分析解碼后部電極群活動;3)交叉解碼策略(隔離物體-場景訓練/測試數據);4)基于VGG16的圖像相似性分析控制低水平混淆因素;5)集群置換檢驗校正多重比較。
實驗1:場景固定條件下的結果
當物體出現在外周時,視網膜大小解碼始于90ms,但距離信息的調制延遲至280ms才顯現。交叉解碼顯示,早期(110ms)孤立物體尺寸表征在240ms后更易遷移到感知差異條件,表明場景整合需要約280ms,與場景-物體語義交互的經典時間窗一致。
實驗2:物體固定條件下的結果
物體居中呈現時,尺寸解碼提前至80ms,距離調制分兩階段:早期(80-120ms)差異被證實與局部背景特征相關;經圖像分析控制后,穩定的晚期調制仍存在于200-340ms窗。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排除可能混淆視覺特征的4類物體后,早期效應消失而晚期效應保持穩健,證實真實的大小恒常性始于200ms。
討論與意義
該研究首次繪制了自然場景中大小恒常性的完整神經時間軸:1)早期(80-90ms)的視網膜尺寸編碼可能源于V1的初始響應;2)約200ms后(注視物體)或280ms后(外周物體),距離信息通過場景選擇區域(如PPA/OPA)的反饋調節尺寸表征。這種延遲反映了提取圖像距離線索(如線性透視、相對大。┧璧臅r間成本,與場景預覽研究中的快速效應(50ms)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了自然視覺的獨特挑戰。
從應用角度看,這些發現為計算機視覺系統提供了重要啟示:要實現人類水平的物體尺寸理解,算法需分階段整合局部特征與全局場景幾何。臨床方面,結果為視覺失認癥患者的尺寸感知障礙提供了潛在時間標記,未來或可通過200-300ms時間窗的EEG異常進行早期篩查。研究還開創性地證明,MVPA與深度學習圖像分析的結合能有效區分神經層面的真實認知效應與低水平視覺混淆,為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設立了方法學新標準。
這項由Lu-Chun Yeh、Surya Gayet等學者完成的工作,不僅解決了視覺神經科學領域長期存在的時程爭議,更建立了研究自然場景認知的范式模板。正如作者指出,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眼動條件下大小恒常性的動態變化,或結合TMS技術驗證場景選擇區域在反饋調節中的因果作用,這將為構建完整的視覺大小感知理論奠定基礎。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