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ical Psychology》:Neuroticism and Ethical Risk Perception among Employees: Neurostructural Correlates in the Left Precuneus
編輯推薦:
為探究神經癥與倫理風險感知關系及潛在機制,研究人員對 214 名員工進行研究。通過結構 MRI 數據的體素形態 ometry 分析,發現左楔前葉灰質體積(GMV)在二者間起中介作用。該研究為理解倫理決策神經機制提供依據。
在如今復雜多變的職場環境中,倫理問題如影隨形。像曾經的安然、泰科和雷曼兄弟等公司的丑聞,都警示著我們員工倫理決策的重要性。員工的倫理風險感知,也就是他們識別和評估行為或決策倫理影響的能力,對企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那些倫理風險感知高的員工,在面對倫理困境時往往更加謹慎,能有效避免不道德行為,維護企業的良好形象。
然而,在影響員工倫理風險感知的眾多因素中,人格特質的作用一直備受關注。尤其是神經癥(Neuroticism)這一特質,它與情緒反應和道德敏感性緊密相關?梢酝P于神經癥和倫理風險行為關系的研究,結果卻參差不齊。有的研究發現神經癥與倫理風險行為呈負相關,意味著高神經癥的人更謹慎;但也有研究表明二者呈正相關。這種矛盾的結果讓人困惑,也促使科學家們深入探索,神經癥到底是如何影響倫理風險感知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神經機制。
為了解開這些謎團,四川大學的研究人員展開了一項別出心裁的研究。他們招募了 240 名來自不同組織的健康全職員工,最終獲得了 236 份有效的 MRI 數據集。研究人員運用結構 MRI 技術,通過體素形態 ometry 分析(VBM)來估算大腦灰質體積(GMV),同時使用經過驗證的量表測量員工的神經癥水平和倫理風險感知程度。
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系列關鍵技術方法。首先是結構 MRI 掃描,利用西門子 TRIO 3.0T 掃描儀獲取高分辨率 T1 加權圖像。接著,運用統計參數映射軟件(SPM12)在 MATLAB 環境中對圖像進行預處理和去噪。之后,進行全腦回歸分析,找出與倫理風險感知相關的腦區;還開展了中介分析,探究神經癥、GMV 和倫理風險感知之間的關系。
在研究結果方面:
- 倫理風險感知的神經結構基礎:全腦回歸分析顯示,倫理風險感知與左楔前葉的 GMV 呈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說,左楔前葉的 GMV 越大,員工的倫理風險感知可能越低。
- 相關性和中介分析結果:相關性分析發現,神經癥與倫理風險感知呈負相關(r = -0.182,p < 0.01),這表明神經癥水平較高的個體,對倫理風險的敏感性可能更低。進一步的中介分析表明,左楔前葉的 GMV 在神經癥和倫理風險感知的關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綜合研究結論和討論部分,該研究意義重大。它首次深入探究了倫理風險感知的神經關聯,以及神經癥、大腦 GMV 和倫理風險感知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確了左楔前葉 GMV 在其中的關鍵中介作用,為理解倫理決策的神經機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這不僅有助于豐富神經科學和組織行為學的理論知識,還可能為企業制定更有效的倫理培訓計劃、營造良好的倫理文化氛圍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減少職場中的倫理失范行為。該研究成果發表在《Biological Psychology》上,為相關領域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道路,讓我們對職場倫理決策背后的神經奧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