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科學家用神經干細胞修復猴子受損脊髓
新華網12月12日專電:日本科學家日前成功將人的神經干細胞加以培養、繁殖后移植到猴子的受損傷的脊髓上,使之恢復了部分功能。 進行這項研究的是慶應大學教授岡野榮之等人,他們所用神經干細胞是從死亡胎兒的脊髓中分離出來的??蒲腥藛T先在試管里培養和大量繁殖干細胞,然后將其移植到一種叫做“狨”的小型猴子的脊髓上去。這只猴子由于脊髓受到損傷,兩手的功能喪失了90%,幾乎無法活動。在作了移植第8周后,它的手功能恢復了大約一半。 神經干細胞是存在于人的腦和脊髓里的未分化細胞,可成長為神經細胞,是萬能細
-
大腦記憶機制新發現
一項出乎意料又有悖常理的新證據表明:成人神經形成的不足(deficit in adult neurogenesis)與記憶強化有正向的聯系,這一發現有充分的理由推翻“新神經元新記憶”的假說,哈佛大學神經學家Rudolph Tanzi說?!氨M管仍處于初期階段,這個研究結果將對干細胞療法和阿爾茨海默氏癥(Alzheimer’s disease ,AD)的藥物開發產生持久的影響?!?nbsp; 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成人齒狀回中的神經形成可以消除海馬區中的記憶痕跡,為新的記憶騰出地方。這項發現促使研究人員考慮一種
-
偷竊行為暗示鳥類大腦更復雜
最新研究表明,有著小偷小摸不光彩名聲的美洲灌叢鴉更關心自己是否成為犯罪的受害者,而對自己是否清白無辜卻不太在意。這說明灌叢鴉可以利用過去預知未來,并設身處地從它人角度考慮事情--這是迄今只在人類中發現的兩大智力特征。 “直到最近,我們還認為動物進化的進程已被時間阻斷了?!庇鴦虼髮W的心理學家 Nicola Clayton說道。 通過觀察囚養的灌叢鴉在同伴存在和不存在的情況下分別如何埋藏和找回食物,Clayton和她的行為科學家丈夫Nathan Emery發現灌叢鴉進行著“智力的時間旅行”:它們利用過去事件的教
-
人類胚胎干細胞可經人工誘導產生神經祖細胞和成熟的神經元細胞
BW HealthWire2001年11月29日美國加州孟洛帕克(MENLO PARK, Calif)消息,Geron公司從人類胚胎干細胞人工誘導產生了神經祖細胞和成熟的神經元細胞,包括多巴胺能神經元。這一進展為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巨大的希望。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2001年12月出版的Experimental Neurology雜志上。 該論文是由Geron公司的科學家與相關院校的同事合作完成的。他們在一種特殊的培養條件下,使人類胚胎干細胞在連續分離100代以上時,形成含量達70-90%的神經祖細胞。它們表達
-
感覺音樂--聾人用大腦“聆聽”振動
耳朵變聾之后,貝多芬鋸掉鋼琴腿,在地板上彈奏鋼琴--這樣他就可以感覺到鋼琴的振動。將近兩個世紀后,大腦成像研究顯示,就像其他人可以通過大腦的聽覺中樞聽到聲音一樣,聾人也可以用大腦"聆聽"振動。 華盛頓大學的Dean Shibata聲稱,當先天聾人手握一根振動的塑膠管時,他們的大腦聽覺中樞產生活動,而那些聽覺正常的人大腦卻無此現象。Shibata將研究結果在11月27日于芝加哥舉行的北美放射線學協會年會匯編上公布其研究結果的。 這項研究提示聾人的大腦在聽不到聲音的情況下可以“重新布線”加工處理所感覺到的
-
美科學家研究大腦自身修復機制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跟腦損傷修復有關的細胞機制,這將有助于治療麻痹及其他腦或脊髓損傷患者。 研究表明腦損傷后長期的恢復動力至少部分來自于成熟神經系統干細胞,這些干細胞進而發育成至關重要的替代性神經細胞和星型膠質細胞。作為神經系統基本結構單元的神經細胞及在神經細胞和血管之間發揮代謝功能作用的神經膠質細胞,對受損傷腦及脊髓組織的恢復或再生均很重要。 發表在《神經系統科學》雜志11月第1期的成年小鼠研究結果表明腦創傷性損傷后,受損傷部位,和所累
-
大腦杏仁核結構對面部表情適應的作用
研究人員試圖確定某一刺激物的情緒特征是否會影響到我們感知和處理它的方式的努力已有一段時間。我們究竟是先看到古怪的面目特征然后再認定其古怪,還是說這兩個過程是同時發生的?面部特征的古怪對我們如何感知面部特征的本來方式有影響嗎? 要闡明這個問題,就必需分析我們的大腦對完全相同的可視刺激物變化的情緒表征如不快和詭異等的反應。由于要在不更改刺激物面部表情的前提下改變其情緒并非易事,因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還是令人難以捉摸。 現在,以色列的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能夠克服這個問題的實驗方法。他們的發現發表在2001年11月20日的《神經元》
-
先天畸形研究新進展——Lpp1基因突變導致神經管缺陷
研究人員在了解一類破壞性極大的先天畸形的病因方面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這得感謝一篇發表于2001年11月20日的《人類分子遺傳學》(Human Molecular Genetics)雜志上的研究。 一組由英國皇家學院的 Philip Stanier 博士和倫敦大學兒童健康研究院的Andrew Copp共同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新基因,首次為一種嚴重的脊柱裂spina bifida——顱脊柱裂(craniorachischisis)的先天畸形的遺傳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
-
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神經系統損傷機制研究進展
系統性紅斑狼瘡(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慢性炎癥性自身免疫疾病,可伴有神經系統損傷。目前, SLE研究人員就部分SLE患者大腦功能障礙可能的分子機制作了闡述。該研究論文發表于2001年11月的Nature Medicine雜志。 該研究項目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進行,并由關節炎和結締組織國立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n
-
紅斑狼瘡對大腦損傷的最新研究進展
研究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的科學家們可能發現了該病病人大腦功能紊亂的分子機制。SLE是一種伴隨有炎癥發生的慢性自體免疫疾病,癥狀包括神經上的損害等。這項新研究發表在2001年11月的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在美國國家衛生院的關節炎、肌與骨胳和皮膚疾病國立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nd Skin Diseases ,NIAMS)的資助下
-
酒精對大腦作用的新證據
雖然科學家早就知道可卡因、大麻和海洛因與大腦中的某種蛋白相互作用,但他們普遍認為酒精并沒有這種突出的作用。 現在,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證明酒精抑制大腦特定區域一種叫做氮甲基-D-天冬氨酸(NMDA)的關鍵蛋白質的活性的證據。 有關研究結果發表于2001年11月15日的Alcoholism: Clinical & Experimental Research.上。 “大腦中的NMDA受體是神經遞質谷氨酸鹽作用 的關鍵位點,可以提高大腦神經元的活性?!蔽恼碌牡谝蛔髡?,北卡羅
-
研究表明女性催產素可以提高記憶能力
新華網11月20日電 日本岡山大學醫齒科綜合研究所發現,女性生產和授乳時分泌的激素——催產素有加強記憶能力的作用,據認為,它有助于治療癡呆癥。 據此間報紙報道,女性在生產時,腦下垂體會分泌一種催產素,能夠刺激乳腺分泌乳汁。與這種物質發生反應的蛋白質(受體)就存在于腦內海馬狀突起處。上述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針對這一現象,用電刺激能分泌乳汁的老鼠和沒有妊娠經驗的老鼠的海馬神經細胞,然 后比較二者,結果發現,前者的神經反應(記憶的基礎過程)狀態要比后者活躍,而且時間長3倍以上。他們還發現,給腦內注
-
中國科學家認為果蠅抉擇行為類似高等動物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郭愛克和唐世明最新研究發現,果蠅在面臨矛盾的視覺線索時有類似高等動物的簡單抉擇行為。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的電子郵件采訪中,郭愛克介紹說:在面臨兩難局面時,人或高等動物擁有權衡利弊做出最有利選擇的能力,但目前人們對這種較為高級的認知行為的神經機制還知之甚少。已有的研究表明果蠅和蜜蜂等昆蟲能夠通過學習和記憶獲取知識。為進一步研究果蠅利用知識應付環境變化的能力,中國科學院的上述研究人員用果蠅飛行模擬器設計了新的實驗。 在實驗中,果蠅看到的
-
識別帕金森氏癥有關基因
WebMD醫學新聞:雖然尚無法證實遺傳素質對于年輕人患Parkinson氏癥究竟具有多大的作用,但Duke大學醫學中心的專家們在近期完成的一項研究卻首次發現了與老年人患這種神經退變性疾病密切相關的tau基因突變型,他們因此而認為,這顯然表明Parkinson氏癥具有很強的遺傳成分,并非僅僅由于某些環境因素如殺蟲劑所致。 中心人類遺傳學項目組的William K. Scot博士等在其日前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的報告中指出,除了有幾個與患該病有關的基因(包括一種已知與Alzheimer氏癥有關的基因)已經得到識別之外,可能
-
單個基因指導螞蟻社會行為
基因對行為的調控很難查明,即使是基本的行為也被認為受到多個基因以某種神秘方式相互作用的影響。但是喬治亞大學的火蟻研究人員聲稱他們識別了一個可能單獨工作確定某一復雜社會行為的基因:即決定一個蟻群是有一個還是多個蟻后的行為。研究的這個基因的作用方式似乎通過控制螞蟻如何感知信息素以確定誰是蟻后而誰不是。 火蟻有兩個基本的社會組織形式。所謂monogyne的蟻后在結束其受精飛行后,靠自身存儲的脂肪獨立孵卵而無需工蟻的幫助,直到這些卵孵出成為工蟻并形成自己的群體。而Polygyne的蟻后則正相反,她們沒有強壯肥胖的身體,也沒有monogyne的“女皇”的威嚴,要借助
-
AxCell與Mount Sinai 合作研究神經退行性紊亂的蛋白質通路
AxCell Biosciences于上周四宣布了一項與紐約Mount Sinai醫學院的合作研究計劃以研究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肌肉萎縮癥和阿爾茨海黙氏癥等有關的蛋白質。 合作將特別研究WW蛋白結構域家族的配體結合,以加強對這種結合機制的了解,并尋找有潛力的新藥開發目標。 根據協議條款,這項合作將由Mount Sinai的WW蛋白結構域專家Marius Sudol領導,AxCell將提供其數據庫的使用權,公司宣稱該數
-
日本科學家發現記憶有“形”
新華網東京11月15日電(記者張可喜)日本科學家最近使用新的方法進行測定后發現,記憶是以可見的形態被刻在大腦神經細胞表面樹狀突起的微小的刺上。 日本國立岡崎共同研究機構的科學家河西春郎和松崎政紀在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志11月號上發表論文說,神經細胞酷似一棵大樹,長著許多枝杈——樹狀突起,突起上還有無數個微小的刺,形狀和大小各不相同,其作用和機制是百年來科學家們極感興趣和努力研究的目標。 據日本新聞媒體報道,這種刺的密度與形狀是隨著學習的程度而發生變化,男女之間也有差別,年紀越大,數量就越少,而癲癇和癡呆癥患者的刺則呈異常狀態;在結構上,這些刺與
-
可卡因引起帕金森氏癥狀
曾被當作老年病的帕金森氏癥,近年也出現在年輕人中。一些研究人員懷疑可能是長期吸毒在這些病人體內激起了類似帕金森氏癥的癥狀?,F在,一個研究小組在于圣地亞哥召開的神經科學會議上報道,一些長期吸食可卡因的年輕人大腦中出現異常高水平的帕金森氏癥相關蛋白質。 可卡因會引起信號分子多巴胺(dopamine)在大腦中的積聚,這導致接受多巴胺信號的神經元持續受到刺激。過量的多巴胺會破壞應答多巴胺分子的神經元細胞——與帕金森氏癥病人中萎縮的細胞一樣。實際上,可卡因吸食者戒毒時經歷的癥狀與帕金森氏癥類似,如戰栗等。 為檢查長期吸食可卡因對大
-
帕金森氏癥的藥物治療和藥物損害
BMN News加利福尼亞圣地亞哥11月13日消息,左旋多巴(L-dopa)作為特效藥用來治療帕金森氏癥(PD)已有30多年的歷史了,帕金森氏癥病人的認知缺陷可能也與該藥物有關,3個獨立的科研小組今天在這里舉行的神經科學年會上宣告了這一發現。帕金森氏癥病人的“習慣”性學習也受到損害,這一功能依賴于基底核,作為大腦的一部分該類病人基底核受到了損害。 除了嚴重的運動障礙外,科學家們已證實帕金森氏癥病人同時還伴有情感表達和認知方面的缺陷,最終可以導致一種癡呆,然而這種認知方面的缺陷又與Alzheimer(AD)病人存在著很大的
-
多巴胺加劇帕金森氏癥
伴隨帕金森氏癥病人的戰栗、僵硬和語言含糊不清等癥狀,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可以大量制造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元的死亡, 多巴胺是一種控制肌肉運動的化學物質。但究竟是什么殺死這些大腦細胞?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F在,一項有爭議的研究暗示一個令人驚異的兇手——另外一種形式的多巴胺,可能有助于加劇這種疾病特有的神經退行性病變。 帕金森氏癥泱及的大腦部分神經元會出現特征性的稱為Lewy body的混亂纏結沉積物。這些沉積物由一種折疊或纖維狀的稱為a-synuclein的蛋白質組成。起初,神經學家以為這種與健康大腦中未折疊的正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