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今日動態 > 神經科學
  • 大腦可能只讓人看到部分事物

        美國科學家進行的一項實驗表明,進入人類視野的東西并不一定全都會被看到,大腦對于人看到的事物應該是什么樣子,可能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成見”,即它只讓我們看到部分事物。     科學家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對一些志愿者進行實驗,讓他們觀看計算機屏幕上的一幅圖。這一圖背景為黑色,上面有許多位置不斷變動的藍色小點,靠近中央部分則有三個靜止不動的、尺寸稍大的黃色斑點。     參與實驗者被要求注視著運動的藍點,一

    來源:

    時間:2001-06-20

  • 我國成功開展世界首例成人神經干細胞自體移植手術

    新華網上海6月17日電(記者 仇逸)記者今天從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獲悉,世界上第一例成人神經干細胞自體移植手術最近在這家醫院完成。這標志著在國際生物高科技革命的競爭中,我國的神經干細胞基礎研究和應用已經跨入了腦修復再生醫學的新門檻。 一位40歲的女性患者被銳器刺入腦內深達10公分,造成了嚴重的顱內傷,病人不久出現了腦部雙側壓抑受損的精神癥狀,出現了定向障礙,認知能力受到明顯影響。研究人員抽取出病人腦內的異物后,沖洗異物上附帶的碎片腦組織,進行克隆、分離,在病人體外培養出病人的腦神經干細胞。為了檢測神經干細胞的特征,研究人員將克隆的神經干細胞在體外進行增殖和分化實驗,移植到

    來源:

    時間:2001-06-19

  • 研究發現酗酒者后代的大腦會變異

      新華社消息:今日上午專電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酗酒的人會影響到后代的大腦,使他們在沒有接觸酒精之前就有嗜酒的傾向。    最新一期《生物精神病學》上發表的研究報告說,這個小組對34名有酗酒家史背景的少年進行了大腦磁共振成像檢查,發現他們大腦內的扁桃核體積比無酗酒家族史者要小,右腦扁桃核小得更加明顯。    扁桃核是大腦控制情緒的中心。研究報告說,扁桃核是大腦內獎賞系統(產生欣快感)的組成部分,其構造的變化可以強化嗜毒、賭博、酗酒等行為。有酗酒家族史背景的少年的扁桃核變異顯然是基因所致

    來源:

    時間:2001-06-17

  • 神經細胞成熟過程中的變化

    生物通編譯:兒童成熟的速度各不相同,大腦細胞也一樣。但是指導細胞保持不成熟狀態或進行特定任務的蛋白質和信號目前還不清楚?,F在,科學家們報道說一對幫助將信號從細胞外傳遞到細胞核的蛋白質可能也在細胞的成熟過程中發揮作用。神經元(紅色)成熟的過程中,從制造一種名為ShcA的蛋白質轉為制造一種相關的蛋白質ShcC干細胞和它們用于新的治療中的可能性引起的所有興奮和激動的背后,一個冷靜的事實是,研究者們還不知道是什么分子信號控制著細胞的使命,即他們如果想讓細胞取代帕金森氏病患者的神經元的話,他們需要的信息。意大利米蘭大學的Elena Cattaneo和她的同事們決定集中研究一對名為ShcA和ShcC的蛋白

    來源:

    時間:2001-06-13

  • 昆泰和Innapharma簽署中樞神經系統紊亂研究協議

    新華社信息北京6月8日電 亞洲網北卡羅萊納州研究三角公園和新澤西州帕克里奇消息,昆泰跨國公司(納斯達克市場代碼:QTRN)和Innapharma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兩公司已經建立戰略關系,以支持Innapharma公司開發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紊亂的藥物。這份協議的重點是Innapharma公司開發的領先產品--一種治療臨床壓抑的神奇藥物。 此外,在對Innapharma公司的技術進行大量的考察之后,昆泰公司-通過其下屬的企業風險投資集團生物制藥開發公司將對Innapharma公司進行證券投資。 按照這份非獨家優先供應商協議的規定,昆泰公司將和Innapharma公司在這種藥物的臨床項

    來源:

    時間:2001-06-12

  • 帕金森氏癥患者有望擺脫痛苦

      央視國際消息:帕金森氏癥是醫學上久攻不下的頑疾。最近,科學家開始將大腦起搏器應用于這種病癥的治療,減輕病人的痛苦。    研究表明,美國約有1百萬人正在遭受帕金森氏癥帶來的痛苦。許多患者描述說,他們象被自己的身體束縛的囚犯。人在得了這種病后,轉動頭部、行走都非常困難?;颊哌€會不時地顫抖,肌肉變得僵硬。 過去,科學家一直在嘗試通過腦細胞移植來治療帕金森氏病,然而這一方法還遠不能用于實際治療??诜幬镫m能在一定時間內消除癥狀,但幾年以后就會失去效用。    近來,一些神經學家和神經外科醫生正在使用“深層大

    來源:

    時間:2001-05-31

  • 科學家發現動物的性格主要靠后天學習

      新華社消息:基因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人們越來越認為許多東西都已由基因決定,比如動物的性格。而國外科學家通過對幼鼠的實驗表明,動物的性格特點主要從母親那里學會,而并非來自遺傳。    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缺乏母愛的幼鼠比那些受到母親愛護的幼鼠有更強的恐懼心理。為了弄清其中原因,科學家在那些缺乏母愛的母鼠生下幼鼠后,將其中幾只交由那些充滿 愛心的母鼠撫養,剩下幾只則由母鼠自己撫養長大。    結果發現,充滿愛心的母鼠撫養的幼鼠,其恐懼心理要比那些缺乏母愛者撫養的幼鼠弱得多。   

    來源:

    時間:2001-05-31

  • 神經干細胞移植使癱瘓動物恢復爬行

    科技時報消息:幾只癱瘓的兔子,經過神經干細胞移植,其肌力明顯恢復,并且能夠爬行。這是河南醫大最近進行的一項科學研究,為癱瘓病人重新站起帶來了希望。  據主持該項研究的神經外科副教授楊波介紹,自1999年12月起,由河南醫大一附院與基礎醫學院微生物與免疫教研室、二附院等,共同組成了神經干細胞聯合攻關小組。2000年8月,成功進行了人類胚胎神經干細胞體外培養;同年11月,開展人類成體神經干細胞研究又獲成功,并完成了神經細胞儲存及復蘇。在此基礎上,他們通過橫斷脊髓,造成后肢完全癱瘓的動物模型,然后應用體外培養的神經干細胞移植到動物身上,獲得了顯著效果,癱瘓動物肌張力逐步恢復,并且能夠

    來源:

    時間:2001-05-31

  • 發現自閉癥相關基因

    研究人員在上百個家庭的DNA中找到一個可能與自閉癥(autism)有關的基因。在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過程中,這個基因的突變可能導致嚴重的語言障礙。對雙胞胎的研究表明在自閉癥中基因起關鍵作用。不是一個基因,而是多達15個基因相互作用產生這些癥狀:包括語言表達能力差、情緒不能自控和重復行為。一些研究表明自閉癥與7號染色體的一個區域有關。愛荷華州精神病遺傳學家Thomas Wassink開始從這一區域尋找有關的基因。其中一個基因WNT2引起他的注意:這個基因家族與中樞神經系統的早期發育密切相關。WNT通路受阻的小鼠表現的行為障礙與自閉癥的病人相似:比如社會交往減少。Wassink和同事們研究了135個

    來源:

    時間:2001-05-24

  • 神經電生理導航系統在滬成功運用

    央視國際消息:當腫瘤靠近生命中樞腦干,擠壓著面部神經時,要想除去它,就很困難。最近,一種先進的神經電生理導航系統在上海瑞金醫院成功運用,系統會自動捕捉生物電信息,指導手術刀的路徑,使腦神經和面部神經毫發無損。    一位60歲的女病人頭顱中生長了聽神經瘤,使她耳鳴、喪失聽力、走路搖晃,檢查發現,這個巨大的聽神經瘤的內側已經擠向腦干,面神經也被推向一邊,必須用手術摘除,否則病人會因為顱內高壓、腦干功能衰竭而死亡。但是,手術的風險很大,稍有不慎就可損傷面神經導致面癱,或者損傷腦干引起患者終身癱瘓。    年輕教授趙衛國

    來源:

    時間:2001-05-20

  • 咖啡因能保護神經元免受帕金森氏綜合癥損傷

      (生物通編譯)根據最近的一些研究結果,人們喝咖啡越多,患帕金森氏綜合癥的可能性越小?,F在研究人員已經證實在小鼠體內咖啡因可以防止多巴胺的流失,通常帕金森氏綜合癥會導致這種重要的大腦化學信號因疾病而消耗殆盡。  去年在檀香山市的一項歷時30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咖啡因的攝入量和患帕金森氏綜合癥的幾率呈明顯反比關系。這項調查是針對8000位男性進行的,結論和早前流行病學家的發現一致。多種證據表明咖啡因能夠與集聚在大腦某個區域的受體反應,而這正是帕金森氏綜合癥損害大腦的區域。  為了檢測這之間的相互關系,波士頓麻省綜合醫院的Michael Schwarzschild和J

    來源:

    時間:2001-05-18

  • 不同種屬動物間大腦根本差異眾說紛紜

    新生命網站編譯 近日在《Nature》雜志上發表了數篇探討關于不同種屬動物間大腦根本差異的文章,各方作者都各持已見,振振有辭。普林斯頓大學的Samuel Wang教授認為不同腦區的容量比是不同種屬動物間大腦根本差異的根源。他說腦的結構是由自然選擇最終決定的,在靈長類動物中腦的容量可左右全部的差異。Wang教授領導的小組已完成了測量不同種屬動物中不同腦區占全腦容積百分比的工作。這一被命名為“腦型”的突破性成果很可能成為揭示腦的發育和種屬間差異的一線曙光。Wang教授和他的同事發現在特殊的動物,如樹獺或舊大陸猴的種群內部,盡管個體的大腦容積可能相差堪遠,但不同腦區占全腦容積的百分比始終保持著相當恒

    來源:

    時間:2001-05-18

  • 河南開展神經干細胞研究獲重大進展

      新華社消息:曾經癱瘓的大鼠和白兔,經過體外的神經干細胞進行細胞移植后,又能歡快地爬行了。    這生動的一幕發生在河南省醫科大學一附院,它標志著河南開展神經科學研究獲得重大進展。    據介紹,癱瘓通常是因為中樞神經細胞被破壞,這些細胞一直被認為是體內最難再生的。而神經干細胞則與之不同,它具有分裂增殖和多樣分化性的特點。所以,通過細胞移植技術,用神經干細胞替代被破壞的神經細胞,就有望使癱瘓病人站立起來。    這項研究是河南醫科大學一附院神經外科副教授楊波、教授

    來源:

    時間:2001-05-11

  • 腦中樞神經細胞再生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星光醫藥網消息:中國醫學專家在“促進腦中樞神經細胞再生”課題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采用傳統中醫藥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技術研制出有關藥物,獲得臨床效果。   多年來腦病一直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大敵。目前國內外對腦疾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如何解決神經系統因發育受阻和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改變導致的疾病,西方醫學在這方面還沒有好的方法?! ±钭又薪淌诙嗄陙硪恢边\用祖國醫學的豐富資源潛心研究腦病的預防與治療。他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只要給這些受損的神經細胞通過腦的各個環節提供養分,并改善這些細胞的缺血

    來源:

    時間:2001-05-09

  • MMR疫苗證實與自閉癥無關

    生物通編譯:華盛頓消息 - 一份美國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報告指出,沒有證據表明麻疹-腮腺炎-風疹聯合疫苗(MMR)和自閉癥之間存在任何聯系。發表在1998年The Lancet上的一篇論文介紹了12名兒童如何在接種MMR疫苗之后不久出現孤獨癥類型的疾病。之后這份研究一直遭到嚴厲的批評,而美國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報告是一系列沒有證明這種聯系的流行病學研究中的最新研究報告。但是該報告的作者指出幾乎所有的美國兒童都接受了MMR疫苗接種,這使得很難比較接種疫苗和非接種疫苗人群。公共健康官員表達了對由于發表在The Lancet上的文章的公開將使得一些父母不給他們的孩子接種疫苗的擔心。在美國,這種MMR疫苗已經

    來源:

    時間:2001-05-08

  • 美研究提示睡眠對于大腦發育的重要性

      新華網北京4月29日電 華盛頓消息,迄今,科學家對睡眠的機制與睡眠缺乏的嚴重后果研究得很多,但對動物為什么需要睡眠卻知道得很少。美國研究人員日前說,他們發現,睡眠對于動物大腦的早期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永D醽喼荽髮W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說,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在幼貓視覺發育的關鍵時期,睡眠極大地促進了大腦內部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他們將實驗貓的一只眼睛擋住6個小時,然后讓一些貓睡眠6個小時,另一些貓則不睡。結果發現,前一組幼貓大腦內部發生變化的數量是另外一組的兩倍?! ≡诖竽X早期發育中,大腦發生變化的能力即神經細胞的成長與相互之間聯系的增強是十分重要的。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提出了有力的證據

    來源:

    時間:2001-05-07

  • 美科學家提出:突觸形成取決于肌肉而不是神經

    新生命網站 加利福尼亞Salk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肌肉突觸是由肌細胞觸發形成的。這個發現有可能推翻30多年來科學家普遍認為的由新生神經細胞釋出的化學物質指導突觸形成的看法。研究人員通過實驗檢測生長的小鼠胚胎中神經和肌肉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突觸形成的公認標志——肌肉細胞上的神經遞質受體簇?!按蠖鄶笛芯渴怯?8天的胚胎”,Salk生物研究所副教授Kuo-Fen Lee說,“我們想知道更早一些的情況?!碑斞芯咳藛T檢測14天的胚胎發現:神經和受體簇不接近?!斑@是第一條線索,突觸形成可能是不依靠神經”,Lee說,“但我們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神經細胞發出的信息比我們所想象的要多。研究小組通過從小

    來源:

    時間:2001-05-05

  • 美首次成功克隆出多巴胺神經細胞

         美國的科學家們說,他們為治療震顫性麻痹,在克隆細胞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 〖~約的研究人員在給老鼠實施所謂的治療克隆方面又邁進了一步。盡管仍處在早期,他們相信,為創造出無數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震顫性麻痹病人失去了這種細胞,他們的行動方向是正確的?! 吠干纾丛拢玻溉請蟮溃哼@項聯合計劃是由紀念斯朗卡特琳癌癥中心和洛可菲樂大學進行的。這一突破性進展刊登在最新出一期出版的>雜志上?! ≡撚媱澋目茖W家們是首次成功制造出了他們想要的細胞,它們具有與從老鼠身上提取的細胞相同的遺傳構造。過去,給震顫性麻痹病人使用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都是從流產胎兒

    來源:

    時間:2001-05-04

  • 揭示睡眠和記憶的秘密

        科學家首次證實動物在睡眠狀態下腦電波有別于平時。這個發現支持以下猜測:即記憶是由神經細胞在睡眠時形成的。大量的數據表明記憶的軌跡是在睡眠中留下的,在睡眠狀態下大腦重現一天的過程并分析、儲存一天所得到的教訓。加州大學的神經學家Marcos Frank介紹說標準的觀點是:這種記憶的鞏固與合并需要大腦電路重排或改變。這需要“突觸的可塑性”,一種部分神經通路傳遞較強的信號并在細胞間產生新的連接,而另一些神經通路信號較弱而失去連接的狀態。然而內有人能夠證明在睡眠時的神經系統回路中是否真的發生了這些變化。    Frank和同事們研究一個

    來源:

    時間:2001-04-27

  • 引導神經元細胞的分子也能指揮免疫細胞

    新生命網站編譯 研究人員獲得的證據第一次表明,向神經元細胞發出的遷移指令也能夠指揮白細胞向體內炎癥、感染或者受傷的部位遷移。4月19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刊載了這項研究。 Yi Rao博士是華盛頓大學圣路易醫學院解剖學和神經生物學副教授。他說:“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的相似性預示著一種新的治療方法,可以治療像炎癥和自身免疫這樣的免疫系統失調癥?!? 研究人員早就發現,神經系統利用信號分子吸引遷移細胞,或者停止細胞遷移,或者驅逐遷移細胞。但是到目前為止,在免疫系統中,只發現了吸引遷移細胞的信號分子。神經元需要花費幾分鐘甚至幾個小時前往目的地,而白細胞只需要幾秒鐘。即使這樣,Rao和他的同事仍然希

    來源:

    時間:2001-04-25


頁次:585/591  共11804篇文章  
分頁:[<<][581][582][583][584][585][586][587][588][589][590][>>][首頁][尾頁]

高級人才招聘專區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業招聘:

    • 國外動態
    • 國內進展
    • 醫藥/產業
    • 生態環保
    • 科普/健康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