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今日動態 > 神經科學
  • 綜述:睡眠期間潛在可塑性機制的上調

    引言晝夜節律常被忽視于嚙齒類學習記憶研究中,而睡眠/覺醒狀態與晝夜時相協同變化,對記憶處理至關重要。睡眠剝奪會干擾學習,而技術增強的生理睡眠進一步支持其在記憶鞏固中的作用。神經元可塑性——定義為活動改變后的持久功能變化——是學習記憶的細胞基礎,但睡眠促進可塑性的機制仍不明確?;A睡眠中的可塑性悖論即使缺乏重塑刺激(如標準飼養條件下無新異經驗),動物仍表現出強烈的睡眠-覺醒周期,并對睡眠剝奪產生穩態壓力。盡管赫布型長時程增強(LTP)——許多學習形式的基礎——在此類條件下未被激活(突觸后指標如mEPSC振幅、AMPAR/NMDAR比率在睡眠與覺醒間無差異),但睡眠仍持續上調與可塑性相關的分子和生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時間:2025-05-07

  • 綜述:剪接與否:神經系統疾病中的假外顯子及干預機會

    引言在人類遺傳疾病研究中,尋找致病突變時多關注編碼區突變。外顯子組分析雖能找到部分突變,但僅能為不到 60% 的患者提供答案。高達 30% 的疾病相關遺傳變異影響順式作用剪接基序,這些突變對剪接的影響因情況而異,還可能產生多種剪接變體,增加了致病性預測的難度。其中,激活假外顯子的突變尤其難以預測。攜帶假外顯子的轉錄本通常保留完整功能編碼序列,若能用剪接調節反義寡核苷酸(ASO)將假外顯子從成熟轉錄本中排除,有望生成正常功能的 mRNA,因此精準鑒定假外顯子突變可為靶向治療帶來機會。前體 mRNA 剪接、剪接基序突變與疾病多數人類基因含有內含子,轉錄后形成的前體 mRNA 需經過剪接過程,由剪接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

    時間:2025-05-07

  • 綜述:解鎖再生:部分重編程與組織愈合的相似之處

    OSKM 重編程的研究背景細胞重編程領域取得了諸多突破,其中將分化細胞轉化為多能細胞意義重大。1962 年 John Gurdon 將腸上皮細胞核轉移到去核卵母細胞中,成功產生了有活力的受精卵 。后來通過體細胞與多能細胞融合 ,以及轉錄因子(如 MyoD)等方式也實現了細胞重編程 。2006 年,Takahashi 和 Yamanaka 發現添加 Oct4、Sox2、Klf4 和 C-Myc(OSKM)這四個轉錄因子,可將體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 ,為再生和細胞治療開辟了新途徑。OSKM 作為先鋒轉錄因子,在細胞重編程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早期,外源性 OSKM 表達會使細胞經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

    時間:2025-05-07

  • 綜述:不完美的隱藏代價:蛋白質聚集疾病中的轉錄錯誤

    生命完美的錯覺乍看之下,生命仿佛是精準和諧的杰作,單細胞內分子過程緊密協作維持生存。但深入探究會發現,生命并非完美無瑕,而是充滿混亂和錯誤。就像莫奈的畫作,遠看完美,近看則是雜亂的筆觸。生命系統也在熵的邊緣維持平衡,這種不完美引發了對生物保真度極限的思考。生物保真度的極限“生物保真度” 用于描述蛋白質或酶催化反應時的準確性。以 DNA 聚合酶為例,它在復制基因組時需準確配對堿基,任何偏差都是生物錯誤。盡管 DNA 聚合酶對生命延續至關重要,但它并不完美,人類細胞中主要復制性 DNA 聚合酶每 10 萬個堿基就會摻入約 1 個錯誤核苷酸。為降低錯誤率,自然界進化出 3′→5′核酸外切酶 “校對”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

    時間:2025-05-07

  • 綜述:神經元中多細胞器介導的 mRNA 定位及其與疾病的聯系

    引言大腦功能的實現依賴于神經元蛋白質組在時空上的精準調控。神經元通過將 mRNA 運輸到神經突進行局部翻譯,以此適應神經元遠端區域蛋白質組的需求。mRNA 定位和局部翻譯對于神經元的正常功能和維持至關重要,一旦這些過程失調,便可能引發神經系統疾病。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細胞器在樹突和軸突中 mRNA 定位及局部翻譯的調控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本文將探討細胞器介導 mRNA 定位的現有證據,并梳理相關未解決的問題。神經元的正常發育和功能,需要蛋白質在不同神經元亞區室(如胞體、樹突、軸突、生長錐、突觸)進行嚴格的時空定位。為實現這一目標,神經元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 mRNA 定位和局部蛋白質合成。大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

    時間:2025-05-07

  • 綜述:神經發育障礙中RNA甲基化修飾的改變

    RNA甲基化修飾與神經發育障礙的關聯RNA代謝是蛋白質合成、分子降解和運輸的核心過程,而RNA甲基化通過影響mRNA、非編碼RNA、tRNA和rRNA的加工,在神經發育中扮演關鍵角色。近年研究發現,RNA甲基化效應蛋白(如甲基轉移酶writer、去甲基酶eraser和結合蛋白reader)的基因突變會導致智力障礙(ID)、自閉癥譜系障礙(ASD)等神經發育疾病。RNA甲基化效應蛋白基因突變與神經發育疾病m5C甲基轉移酶NSUN家族基因突變是典型代表。例如:NSUN2突變引起常染色體隱性(AR)ID,并關聯Dubowitz綜合征和ASD。功能研究表明,NSUN2缺失會損害神經前體細胞遷移和分化。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

    時間:2025-05-07

  • 綜述:R 環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R 環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神經退行性疾?。∟DDs)是一類與神經元進行性喪失相關的疾病,其病理機制復雜,涉及多個方面。近年來,R 環在 NDDs 中的作用逐漸受到關注。R 環是轉錄過程中形成的非經典核酸結構,由 RNA/DNA 雜交鏈和一條單鏈 DNA(ssDNA)組成,它在細胞過程中具有重要調節作用,但也與多種疾病的病理相關。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特征NDDs 具有八個主要特征:蛋白質聚集、突觸和神經元網絡功能障礙、蛋白質穩態異常、細胞骨架異常、能量穩態改變、DNA 和 RNA 缺陷、炎癥以及神經元細胞死亡。這些特征相互關聯,表明神經元的脆弱性源于多種病理特征的組合。NDDs 的病理大多與非分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

    時間:2025-05-07

  • 綜述:RNA療法在神經發育障礙中的最新進展

    神經發育障礙的遺傳基礎神經發育障礙(NDD)影響約15%的兒童及青少年,包括智力障礙(ID)、自閉癥譜系障礙等。其核心病因是基因突變導致的功能獲得(GOF)或功能缺失(LOF),例如UBE3A基因母系印記缺失引發Angelman綜合征(AS),而MECP2基因重復則導致甲基CpG結合蛋白2重復綜合征(MDS)。轉錄后調控的靶向治療策略RNA療法通過干預轉錄后調控(如剪接、降解)糾正基因表達。例如,靶向UBE3A-ATS的反義寡核苷酸(ASO)可激活父系UBE3A表達,逆轉AS模型小鼠癥狀;針對MECP2重復的ASO則通過降解過量mRNA緩解MDS表型。功能獲得性疾病的ASO干預發育性癲癇性腦病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

    時間:2025-05-07

  • 綜述:不再空談:評估毒性外顯子作為神經發育障礙治療靶點的潛力

    引言前體 mRNA 剪接是 mRNA 從細胞核輸出到細胞質進行翻譯的關鍵加工步驟。剪接體負責識別內含子的剪接位點并去除內含子,連接外顯子形成成熟 mRNA??勺兗艚幽苁箚蝹€前體 mRNA 產生多種成熟 mRNA 產物,增加轉錄組和蛋白質組的多樣性。編碼外顯子的可變剪接可從單個基因產生多種蛋白質異構體。而可變剪接若導致含有提前終止密碼子(PTC)的外顯子被納入,mRNA 在輸出到細胞質后就會成為無義介導的 mRNA 降解(NMD)的靶標。NMD 最初被認為只是一種降解含有 PTC 異常 mRNA 的監控機制,當 PTC 位于外顯子 - 外顯子連接復合體上游至少 50 - 55 個核苷酸處時,會激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

    時間:2025-05-07

  • 綜述:多磷酸鹽:細胞中的瑞士軍刀

    引言無機多磷酸鹽(polyP)這種由多達1000個磷酸基團組成的古老多聚物,被認為是地球早期生命的關鍵能量載體。從細菌的應激反應到哺乳動物的凝血與神經退行性疾病,polyP展現出驚人的功能多樣性。盡管其細菌合成酶(PPK)早在20世紀被發現,但哺乳動物中polyP的代謝途徑仍存在大量未知。合成和降解哺乳動物細胞中polyP的濃度因組織類型和年齡差異顯著,但檢測技術的進步(如改良提取方法)推動了研究進展。值得注意的是,通過異源表達細菌多磷酸鹽激酶(PPK)或外切酶(PPX)可人為調控細胞內polyP水平,這為功能研究提供了關鍵工具。亞細胞定位肝臟細胞器分離實驗顯示polyP主要富集于細胞核和質膜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時間:2025-05-07

  • 綜述:微生物合成多酚類化合物的研究進展

    Introduction多酚(polyphenols)作為植物源次級代謝產物,以其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特性聞名,其中黃酮類(flavonoids)因結構多樣性和醫學價值備受關注。傳統植物提取法受限于低豐度及類似物分離困難,而微生物合成(如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通過重構莽草酸途徑(shikimate pathway)實現了高效生產。Polyphenol pathways and host choice of pathway engineering莽草酸途徑是合成多酚的核心,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和赤蘚糖-4-磷酸轉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時間:2025-05-07

  • 太赫茲輻射:開啟神經元調控新大門,助力神經疾病治療新突破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生命科學領域對于微觀世界的探索不斷深入,其中太赫茲輻射在生物醫學方面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太赫茲輻射(Terahertz radiation,THz)是介于微波和紅外光之間的電磁波,頻率在 0.1 - 10 THz。許多生物分子能與太赫茲波段的能量相互作用,這意味著它有可能影響生物分子的功能。然而,在神經元研究方面,盡管有研究表明太赫茲輻射能影響神經元的形態和動力學特性,但仍存在諸多未知。比如,太赫茲輻射對神經元形態的調控模式,尤其是短期累積輻射和長期輻射的影響尚不明確;神經元形態變化與放電特性之間的相關性也有待揭示。這些未知阻礙了太赫茲技術在神經醫學領域的進一步應用,因此

    來源:Brain Research Bulletin

    時間:2025-05-07

  • 新生兒大腦對母語與非母語及非語音刺激的感知偏好:一項fNIRS研究揭示早期語言發育的神經機制

    人類語言能力的起源一直是發育神經科學的核心謎題。盡管胎兒在妊娠24周就已具備聽覺功能,但新生兒大腦如何區分母語與非母語,又如何處理豐富多彩的非語音信息,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揭示語言習得的初始密碼。既往研究多聚焦嬰幼兒語音感知的皮層變化,但對非語音處理的神經機制知之甚少,這種認知空白可能阻礙對語言發育障礙的早期識別。更棘手的是,傳統fMRI技術因機械噪聲干擾,難以精準捕捉聲音誘發的腦活動,而EEG又缺乏空間分辨率——這就像試圖用模糊的鏡頭拍攝高速運動的物體。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研究團隊在《Brain Research Bulletin》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他們采用54通道fNIRS系統,以氧合血紅

    來源:Brain Research Bulletin

    時間:2025-05-07

  • Mitochonic acid 5:缺血性腦卒中神經損傷的 “救星”

    缺血性腦卒中,這個隱藏在暗處的健康殺手,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與生活質量。一旦發病,腦部血液供應中斷,氧氣和營養物質無法送達,一系列可怕的連鎖反應就此開啟。大量神經元細胞因缺血缺氧而遭受不可逆的損傷,患者可能出現運動功能障礙、認知混亂等嚴重問題,生活瞬間陷入困境。當前,針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常用機械或化學取栓的方法,試圖重新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復腦部供血。然而,這種方法雖然能解決一時之困,卻又帶來了新的麻煩 —— 缺血 / 再灌注(I/R)損傷。再灌注過程中,過量的活性氧物質(ROS)大量產生,它們就像一群瘋狂的 “破壞分子”,攻擊線粒體的通透性轉換孔(mPTP)。原本正常關閉的 mPTP

    來源: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7

  • NLRP3抑制劑VEN-02XX逆轉阿爾茨海默病癥狀后認知障礙及神經退行性變的突破性研究

    論文解讀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AD)的核心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樣蛋白(Aβ)沉積、tau蛋白異常磷酸化以及慢性神經炎癥。盡管過去十年針對Aβ的抗體療法取得有限進展,但其臨床效益與安全性仍存爭議。近年研究發現,NLRP3炎癥小體作為神經炎癥的關鍵驅動因子,通過激活IL-1β信號通路加劇Aβ沉積和tau病理,形成惡性循環。然而,現有NLRP3抑制劑因缺乏腦滲透性或靶向特異性,難以驗證其治療潛力。Ventus Therapeutics的研究團隊在《npj Dementia》發表的研究中,利用新型腦滲透性NLRP3抑制劑VEN-02XX,在5XFAD/Rubicon KO(一種模擬人類AD病理的

    來源:npj Dementia

    時間:2025-05-07

  • 綜述:膜內蛋白酶 SPPL2b 及其底物的研究進展:功能與疾病關聯

    膜內蛋白酶 SPPL2b 及其底物的研究進展:功能與疾病關聯在生命科學領域,膜內蛋白酶(iCLiPs)是一類極為特殊的存在。它們就像細胞內的 “分子剪刀”,能夠精準地對跨膜蛋白進行加工,釋放出細胞內結構域,這些結構域還能擔當轉錄調節因子的重任,在細胞的各種生理活動中發揮關鍵作用。信號肽肽酶樣(SPPL)家族作為 iCLiPs 的重要成員,其中的 SPPL2b 更是 “明星分子”。它在免疫調節、神經元功能以及疾病發病機制等諸多方面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大腦這個 “神秘的宇宙” 中,SPPL2b 有著獨特的分布規律。它主要定位于神經元和小膠質細胞的質膜上,在大腦皮層和海馬體中含量尤其豐富。這兩

    來源:Science Signaling

    時間:2025-05-07

  • 突破神經記錄難題:揭秘非髓鞘與髓鞘纖維活動記錄的新進展

    在神經科學的神秘世界里,外周神經就像一條條復雜的 “信息高速公路”,承載著各種重要的信號。其中,非髓鞘纖維雖然纖細,卻在許多自主和軀體功能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它們的活動與免疫、代謝、心血管以及呼吸等系統緊密相連,還與軀體神經中的痛覺、熱覺和情感觸覺等感覺相關。然而,想要精確捕捉這些微小纖維的 “聲音” 并非易事。盡管從人類大小的外周神經電記錄非髓鞘纖維活動在神經工程應用方面潛力巨大,可目前僅有通過微神經圖(μNG)針在急性環境下實現記錄的案例,對于當前的植入式電極能否達成同樣效果,科學界尚無定論。這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我們知道前方有寶藏,但卻找不到開啟寶藏的鑰匙。為了攻克這一難題,來自意大利圣安

    來源:iScience

    時間:2025-05-07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體δ缺失通過激活Abl1激酶促進老年小鼠tau蛋白異常磷酸化及認知功能障礙

    神經退行性疾病中,tau蛋白的異常磷酸化是導致神經纖維纏結(NFTs)形成的關鍵病理特征,與阿爾茨海默?。ˋD)等tauopathy(tau蛋白?。┑恼J知衰退密切相關。盡管已知多種激酶(如GSK3β、CDK5)參與tau磷酸化調控,但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體δ(PTPRD)這一遺傳關聯因子在tau穩態中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近期研究顯示,PTPRD基因座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與人類tau病理顯著相關,但其分子機制亟待解析。為探究這一問題,來自Universidad Mayor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Biological Research》發表研究,利用Ptprd基因敲除(KO)小鼠模型,系統評估了P

    來源:Biological Research

    時間:2025-05-07

  • 天麻素(GAS)通過調控 Ccr2/Akt/Gsk-3β 通路減輕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損傷(HIBD)炎癥反應的研究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損傷(HIBD)是新生兒死亡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如同隱藏在新生生命中的 “暗礁”,給無數家庭帶來沉重打擊。在圍產期,各種因素導致新生兒大腦缺氧缺血,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如小膠質細胞被激活,釋放大量炎癥因子,引發神經炎癥,進一步加重腦損傷。目前,臨床治療 HIBD 主要依靠低溫療法,但它并不能完全保護神經,患兒治療后仍面臨神經發育異常和死亡風險。因此,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法迫在眉睫。昆明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了關于天麻素(Gastrodin,GAS)對 HIBD 影響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Molecular Brain》雜志上。該研究意義重大,若能明確 GAS 的作用機制

    來源:Molecular Brain

    時間:2025-05-07

  • 揭秘飲食維生素 D 攝入與老年認知變化:為大腦健康 “添磚加瓦”

    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當下,認知障礙和癡呆逐漸成為了嚴重影響人們健康和生活質量的 “心頭大患”。據相關預測,到 2050 年,發達國家的認知障礙和癡呆患者數量將大幅增加,肥胖、老齡化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主要 “推手”。這不僅給個人帶來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維生素 D 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它在人體中扮演著多種角色。在大腦中,維生素 D 的代謝產物、相關酶以及受體都參與到了認知過程中。有研究發現,血液中維生素 D 濃度低的人,認知功能往往較差,患認知障礙的風險也更高。維生素 D 可通過皮膚暴露在陽光下合成,也能從飲食中獲取。對于老年人和超重人群而言,皮膚合成維生素 D 的能力下降,飲食

    來源:GeroScience

    時間:2025-05-07


頁次:77/593  共11849篇文章  
分頁:[<<][71][72][73][74][75][76][77][78][79][80][>>][首頁][尾頁]

高級人才招聘專區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業招聘:

    • 國外動態
    • 國內進展
    • 醫藥/產業
    • 生態環保
    • 科普/健康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