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開發代理評分量表:評估中低收入國家學齡前兒童社交發育遲緩
在全球范圍內,自閉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種備受關注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其全球兒童患病率約為 1 - 2%。在高收入國家,對自閉癥兒童的研究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些孩子有著較高的支持需求,因此,ASD 研究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重點關注領域。然而,在眾多低中收入國家(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LMICs),情況卻不容樂觀。這些國家缺乏在人群層面檢測和測量 ASD 及其他發育遲緩的有效手段,甚至連 ASD 的患病率都無法準確估算。早期發現并給予 ASD 兒童支持,對他們的成長和發育至關重要,能夠
來源:Disability and Health Journal
時間:2025-05-08
-
融合混合域顯著性技術的目標跟蹤方法:提升精度與魯棒性的關鍵突破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計算機視覺中的視覺目標跟蹤技術就像一雙 “智慧之眼”,在智能交通、視頻監控、人機交互等眾多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核心任務是根據目標在第一幀的初始外觀,持續預測其在后續視頻幀中的位置和狀態。然而,看似強大的經典目標跟蹤框架,如相關濾波器和暹羅網絡(Siamese networks),卻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響應圖的模糊性常常導致目標定位不準確,就好比 “智慧之眼” 看東西出現了重影,無法精準鎖定目標;另一方面,暹羅網絡中模板分支的判別能力不足,使得跟蹤頻繁失敗,仿佛這雙 “眼睛” 在復雜環境下失去了辨別能力。為了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來自江西新余學院的研究人員展
來源: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時間:2025-05-08
-
綜述:小目標檢測的精細化方法:多尺度特征提取與跨階段特征融合網絡
小目標檢測的研究背景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目標檢測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它承擔著對圖像和視頻中的物體進行分類與定位的職責,是眾多復雜視覺處理過程的基石。隨著深度學習的興起以及大量數據集的涌現,目標檢測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小目標檢測作為目標檢測的一個重要分支,致力于識別特定尺寸閾值以下的物體。在實際應用中,小目標檢測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例如在監控領域,可用于識別遠處或微小的異常物體;在無人機(UAV)場景分析中,有助于檢測小型的障礙物或目標;在自動駕駛中,對交通標志和行人的檢測也離不開小目標檢測技術。目前,小目標的定義主要有兩種。一種基于絕對尺寸,如在目標檢測常用的 MS COCO 數據集中,將分辨
來源: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時間:2025-05-08
-
雙分支殘差稀疏網絡:為圖像去噪 “解鎖” 高效新方案
在如今這個 “人人都是攝影師” 的時代,手機、相機等設備讓我們能夠輕松記錄生活中的每一個精彩瞬間。然而,惱人的噪聲卻常常破壞這些美好畫面,給圖像質量大打折扣。從專業的攝影領域到日常的手機拍照,圖像去噪都成為了提升圖像品質的關鍵一環。傳統的圖像去噪方法,像塊匹配和 3D 濾波(BM3D)這類算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去除噪聲、保留圖像細節,但它們往往有著參數數量大的局限,在實際應用中受到諸多限制。隨著深度學習的興起,基于深度神經網絡的去噪模型嶄露頭角。這些模型通過學習圖像中復雜的特征和模式,減少了對超參數的依賴,推理速度也更快,在去噪效果上超越了傳統方法。比如去噪卷積神經網絡(DnCNN),它能
來源: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時間:2025-05-08
-
綜述:基于深度學習的多視圖立體三維重建算法研究
MVS 3D 重建的概述多視圖立體(MVS)3D 重建旨在從二維圖像或傳感器數據生成三維模型,在計算機視覺和圖形學等眾多領域應用廣泛。比如在醫學領域,可助力醫生通過重建器官 3D 模型快速診斷病情;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能精確還原古跡原貌 。數據獲取方式主要有接觸式和非接觸式。接觸式精度高但應用受限,非接觸式中的主動方法(如激光掃描、結構化光、TOF)操作復雜、成本高,被動方法雖操作簡便,卻難以捕捉精細表面細節,導致重建精度較低。傳統 MVS 算法依場景表示形式,分為基于點云、體素和深度圖的方法?;邳c云的方法專注提升生成模型的精度和密度;基于體素的方法利用光度一致性和可見性約束優化重建,但高分
來源: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時間:2025-05-08
-
基于深度學習的稀疏性感知聯合導頻優化與時變信道估計方法研究
在無線通信領域,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Massive MIMO)技術被視為提升頻譜效率的關鍵,但其性能高度依賴于精確的信道狀態信息(CSIT)。特別是在頻分雙工(FDD)系統中,隨著基站天線數量增加,傳統信道估計方法面臨導頻開銷爆炸性增長和動態信道跟蹤困難的雙重挑戰。雖然壓縮感知(CS)等方案能利用信道稀疏性降低開銷,但其計算復雜度阻礙了實時應用。針對這一瓶頸,Sahand工業大學的研究團隊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發表創新性研究,提出融合深度學習與稀疏恢復原理的聯合解決方案。該方法通過設計特殊的神經網絡層,將傳統迭代閾值算法展開為可訓練模塊,實現了導頻矩陣優化與時
來源: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時間:2025-05-08
-
綜述:膽囊病理學:揭示最新突破
引言膽囊是肝臟右葉下方的梨形器官,負責儲存和濃縮膽汁。從解剖結構來看,它分為底部、體部、頸部和膽囊管四個部分。組織學切片顯示,膽囊的黏膜層由立方到柱狀上皮構成,固有層內含有少量混合炎癥細胞。黏膜下方是不規則的平滑肌層,可幫助膽囊收縮和舒張,維持膽汁的儲存與流動。再往外是富含血管和神經的肌周結締組織,它緊密附著于肝右葉下的膽囊窩,而腹側則被漿膜覆蓋。與胃腸道不同,膽囊沒有黏膜下層和固有肌層。多種炎癥和腫瘤性病變會影響膽囊,本文將回顧一些關鍵病癥及其研究進展。膽囊的炎癥性疾病膽囊炎癥通常由膽結石(即膽石或結石)引起,表現為急性或慢性膽囊炎?;颊吲R床上可能出現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疼痛可為急性發作或間
來源:Diagnostic Histopathology
時間:2025-05-08
-
《Nature Metabolism》高血糖與糖尿病焦慮癥關聯的關鍵紐帶
焦慮癥在糖尿病患者中較為常見,且可能與多種糖尿病相關因素有關。在此研究中發現,高血糖是引發焦慮癥的主要原因,其通過 C-C 基序趨化因子配體 2(CCL2)依賴的機制發揮作用。研究人員采用多種互補策略,證實神經元特異性(而非外周的)CCL2 在鏈脲佐菌素誘導的糖尿病小鼠中介導類似焦慮的行為。從機制上講,高葡萄糖水平會誘導神經元中張力應答增強子結合蛋白(TonEBP)依賴的 CCL2 表達,以旁分泌的方式激活小膠質細胞。在高脂飲食誘導的糖尿病小鼠中也觀察到類似表型,且這一過程獨立于胰島素信號傳導。此外,研究揭示內側前額葉皮質和腹側海馬體中的神經元 CCL2 協同誘導類似焦慮的行為,表明對糖尿病小
來源:Nature Metabolism
時間:2025-05-07
-
深度潛力驅動下的冰多晶型結構探索:解鎖冰的神秘 “晶格密碼”,開啟生命科學新視野
冰多晶型研究背景水在冷卻后形成的冰,廣泛存在于地球及宇宙中的星球和衛星上,對地球氣候、天氣模式和自然過程有著重要影響。目前已發現 20 種結晶冰相,形成了復雜的水相圖。但由于氫鍵(H - bonds)的特殊性,冰多晶型的研究仍面臨諸多挑戰,如部分冰相合成困難、結構難以確定,還有許多新的(亞)穩定相有待發現。在材料發現領域,晶體結構預測(CSP)技術發展迅速,機器學習勢(MLPs)與 CSP 算法的結合增強了預測能力。然而,冰多晶型中氫鍵網絡的復雜性使得其結構探索困難重重。水分子的方向性限制了晶格取向和排列,質子無序配置增加了復雜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論(DFT)的基態計算易陷入局部極小值,傳統經驗
來源:The Innovation
時間:2025-05-07
-
構建地球靜止衛星網絡觀測系統,實現近全球地表太陽輻射監測 —— 開啟能源與氣候研究新視野
在地球的能量循環中,地表太陽輻射(Surface Solar Radiation,SSR)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它是地球表面生命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就像為地球上的各種生命 “充電” 的 “超級電源”,驅動著陸地表面的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同時,它也是氣候系統的重要驅動力,影響著氣候變化的走向,還與植物的光合作用息息相關,關乎著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此外,在太陽能利用方面,SSR 更是核心要素,其變化情況直接決定了太陽能的可利用程度。然而,目前的衛星 SSR 監測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盡管衛星遙感是監測 SSR 變化的有效手段,但即便是最先進的衛星 SSR 產品,如云層與地球輻射能量系統(Clo
來源:The Innovation
時間:2025-05-07
-
綜述:解碼結直腸癌中的神經免疫軸:從神經回路到治療創新
引言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在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穩態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二者功能相似,都能識別、整合并組織對外部刺激的反應。神經系統通過釋放化學信使調節免疫系統,且神經元及其分泌物質在多種腫瘤發展中意義重大,比如在膠質瘤和神經纖維瘤中,神經元可促進腫瘤增殖和免疫抑制信號傳導。腸道被稱為人體的 “第二大腦”,擁有密集神經元構成的腸神經系統(ENS),能獨立調節腸道功能,且與中樞神經系統(CNS)和交感神經節協同工作。同時,腸道作為重要免疫器官,免疫環境復雜活躍,能對多種刺激迅速響應。腸神經元與免疫細胞緊密相連,二者相互作用形成復雜信號通路,維持腸道穩態,該機制在腸易激綜合征(IBS)和炎癥性腸?。↖BD
來源:Cytokine & Growth Factor Reviews
時間:2025-05-07
-
綜述:利用基于小膠質細胞的細胞療法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引言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常駐免疫細胞,在維持大腦內環境穩定、抵御有害物質方面作用關鍵。它們憑借眾多細胞表面受體,不斷用可運動的突起巡視腦實質,一旦察覺到病原體、組織損傷或神經毒性物質,便會迅速激活、聚集,吞噬并清除這些有害物質,還能分泌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招募星形膠質細胞和外周免疫細胞到感染或損傷部位。危險解除后,小膠質細胞通常會恢復到靜息的巡視狀態。然而,小膠質細胞功能失調或持續慢性激活,反而會造成附帶損傷,促進多種神經疾病的發生發展,如成人發病的白質腦病伴軸突球狀體和色素性膠質細胞(ALSP)、溶酶體貯積癥(LSDs)、tau 蛋白病、顆粒蛋白前體(GRN)缺乏癥以及阿爾茨海默?。ˋD)等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時間:2025-05-07
-
綜述:發育中大腦巨噬細胞特化的驅動因素和塑造因素
從卵黃囊到大腦的旅程小膠質細胞和邊界相關巨噬細胞(BAMs)均源自卵黃囊(YS)造血內皮產生的紅系髓系祖細胞(EMPs),這一過程發生在胚胎第 E7.5 - E8.5 天,遠早于胚胎中造血干細胞(HSCs)的出現。YS - EMPs 是 cKIT+CD93+CD45low祖細胞,具有髓系和紅系分化潛能,它們向髓系的分化始于 ETS 家族轉錄因子 PU.1 的表達。邊界相關巨噬細胞包含多個轉錄上不同的群體穩態小膠質細胞具有特定的基因特征,包括 Sall1(轉錄調節因子)、P2ry12(嘌呤能受體)、Hexb(溶酶體酶)、Slc2a5(果糖轉運體)、Sparc(細胞外基質 [ECM] 蛋白,也稱為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時間:2025-05-07
-
綜述:COPII介導的運輸組織原則
COPII載體從液態環境中萌芽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內質網(ER)的過渡性亞結構域富含Sec16a等蛋白,這些蛋白通過磷酸化依賴的相分離形成液態凝聚體。這種液相環境顯著降低膜重塑能量,促進COPII組分(如Sar1GTP-Sec23-Sec24)的局部富集。有趣的是,當Sec16a因神經元應激與TDP43結合時,會形成固態包涵體,導致運輸阻滯——這可能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機制之一。液態支架塑造運輸載體形態傳統認為COPII僅生成50-80 nm小泡,但近年研究發現其能形成長達200 nm的啞鈴狀管狀結構("隧道")甚至微米級載體。例如,膠原受體Tango1通過延緩外被蛋白Sec31a的組裝,促進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時間:2025-05-07
-
綜述:溶酶體運輸途徑中的HOPS復合體:通往降解終點的守門人
定義溶酶體溶酶體作為細胞的"消化中心",通過降解生物大分子和缺陷細胞組分維持穩態。其獨特之處在于形態和功能的異質性——從富含水解酶的酸性區室到信號樞紐,不同參數(如酶活性與形態)的組合模式尚未完全解析。新興的關聯光鏡-電鏡技術(CLEM)正通過神經網絡識別細胞結構,定量分析這種異質性。溶酶體膜融合膜融合是溶酶體獲取貨物的關鍵步驟,遵循Rab GTP酶-栓系蛋白(tethers)-SNARE蛋白的三階段機制。其中多亞基栓系復合物(MTCs)如HOPS,能同時結合Rab7和SNARE(如Stx17),為融合提供特異性。冷凍電鏡研究顯示,HOPS呈棒狀結構,其Vps11-Vps18骨架與Vps33A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時間:2025-05-07
-
綜述:線粒體自噬起始機制的研究進展
引言線粒體在細胞中至關重要,不僅參與能量生產,還在免疫反應和細胞死亡調節等過程中發揮作用。維持線粒體網絡的健康對細胞穩態意義重大,線粒體自噬便是清除功能異常線粒體的關鍵質量控制途徑。當線粒體自噬失調時,會引發多種人類疾病,像癌癥、代謝疾病以及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本文將探討線粒體自噬起始階段自噬體形成機制的最新研究進展。自噬體在線粒體表面從頭合成經典自噬過程中,自噬體形成一般分為起始、成核、擴張和完成 / 閉合四個步驟。以往認為,在選擇性自噬中,自噬受體(位于貨物膜上)或銜接蛋白(通常通過泛素結合招募到貨物上)負責將預先形成的自噬體膜前體(吞噬泡)招募到目標貨物上,促進貨物的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時間:2025-05-07
-
綜述:Retromer 在年齡相關性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神經保護作用的關鍵特征 —— 權力分離?
引言在人體中,大量的整合膜貨物蛋白、相關蛋白和脂質在內體網絡中流動。貨物進入內體網絡后面臨兩種命運抉擇:一是被分選并運輸到溶酶體進行降解,從而從細胞中清除;二是被回收再利用,這些貨物會被運輸到包括細胞表面、自噬和生物合成途徑,以及在特殊細胞中的溶酶體相關細胞器中。這種命運抉擇取決于內體限制膜上的兩個不同納米結構域:降解亞結構域和回收亞結構域。降解亞結構域主要由 ESCRT 蛋白富集和向內芽生的囊泡構成;而回收亞結構域的特征包括富含貨物的管狀 - 囊泡結構和簇,它們從限制膜延伸到細胞質,是運輸回收貨物進行再循環的載體;高度動態的分支絲狀肌動蛋白網絡,肌動蛋白過多或過少都會破壞亞結構域組織和貨物回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時間:2025-05-07
-
綜述:肌球蛋白 2—— 細胞骨架的 “總承包商”
引言細胞的形態及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細胞骨架的組織方式。在細胞骨架這個動態結構的調控與組織過程中,眾多蛋白質發揮著作用,其中肌動蛋白絲(提供結構支撐)和肌球蛋白馬達(產生大部分作用力)是兩個主要成分。非肌肉肌球蛋白 2(NM2)作為一種馬達蛋白,通過拉動肌動蛋白絲產生向內的收縮力,這些力借助肌動蛋白網絡和肌動蛋白結合蛋白(ABPs)傳遞到整個細胞及細胞外環境,進而構建獨特的細胞架構。雖然肌球蛋白 2 的重要性已被廣泛認知,但在特殊細胞中,其如何被調節以及如何控制細胞架構的許多分子細節仍有待探索。Myosin 2 基礎Myosin 2 “單體” 是由兩條肌球蛋白重鏈(MHC)、兩條必需輕鏈和兩條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時間:2025-05-07
-
綜述:超越離子流的分子系統視角下的鈣振蕩
引言鈣離子(Ca2+)振蕩作為細胞信號轉導的通用語言,在從神經元到卵母細胞的各類細胞中調控著免疫應答、分泌活動和基因表達等關鍵功能。盡管過去幾十年已鑒定出Ca2+動員的分子工具包,但核心問題仍懸而未決:這些周期性波動如何產生?在動力系統框架中,振蕩對應相空間里的極限環軌跡,而Ca2+濃度([Ca2+])正是沿環振蕩的變量。但[Ca2+]是否也是定義系統穩定性的控制參數?基于振蕩器位置的模型分類1979年Berridge & Rapp提出二分法模型:位于質膜的"膜振蕩器"通過膜電位波動驅動Ca2+信號,而"胞質振蕩器"則通過內質網(ER)Ca2+釋放產生化學輸出。這一分類長期主導研究范式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時間:2025-05-07
-
星形膠質細胞GLUT1缺失通過增強糖代謝提升成年小鼠腦卒中耐受性
大腦作為高耗能器官,其功能維持依賴于持續穩定的葡萄糖供應。星形膠質細胞通過葡萄糖轉運蛋白1(GLUT1)介導的葡萄糖攝取,為神經元提供代謝支持和抗氧化保護。GLUT1缺失綜合征患者會出現嚴重發育障礙,但成年后星形膠質細胞GLUT1的具體功能仍不清楚。更關鍵的是,傳統觀點認為GLUT1是星形膠質細胞攝取葡萄糖的主要途徑,這種認知是否完全準確?如果缺失GLUT1,星形膠質細胞能否通過其他機制維持葡萄糖代謝?這些問題對理解腦能量代謝調控和開發相關疾病治療策略具有重要意義。瑞士蘇黎世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重要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構建了誘導型星形膠質細胞特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時間: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