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睡眠期間潛在可塑性機制的上調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Latent mechanisms of plasticity are upregulated during sleep

【字體: 時間:2025年05月07日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4.8

編輯推薦:

  這篇綜述深入探討了睡眠通過上調分子(如AMPAR/NMDAR)、細胞(樹突活動)及生理(神經調制)等潛在可塑性機制,為覺醒期經驗依賴的雙向突觸重塑(LTP/LTD)提供基礎,揭示了睡眠在記憶鞏固與突觸穩態(synaptic homeostasis)中的核心作用。

  

引言

晝夜節律常被忽視于嚙齒類學習記憶研究中,而睡眠/覺醒狀態與晝夜時相協同變化,對記憶處理至關重要。睡眠剝奪會干擾學習,而技術增強的生理睡眠進一步支持其在記憶鞏固中的作用。神經元可塑性——定義為活動改變后的持久功能變化——是學習記憶的細胞基礎,但睡眠促進可塑性的機制仍不明確。

基礎睡眠中的可塑性悖論

即使缺乏重塑刺激(如標準飼養條件下無新異經驗),動物仍表現出強烈的睡眠-覺醒周期,并對睡眠剝奪產生穩態壓力。盡管赫布型長時程增強(LTP)——許多學習形式的基礎——在此類條件下未被激活(突觸后指標如mEPSC振幅、AMPAR/NMDAR比率在睡眠與覺醒間無差異),但睡眠仍持續上調與可塑性相關的分子和生理過程。

睡眠中的潛在機制

睡眠可能通過以下方式為雙向突觸重塑(強化/弱化)提供基礎:

  1. 分子層面:RNA測序顯示睡眠上調的轉錄本富集于細胞黏附、樹突定位(如CaMKIIα)、突觸組織等通路,形成雙向可塑性的分子環境。
  2. 突觸功能:盡管基礎睡眠未改變興奮性突觸后強度(mEPSC),但突觸傳遞的其他方面(如V1區mEPSC頻率下降)可能影響后續可塑性誘導。
  3. 膠質細胞動態: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在睡眠中結構重組(如突觸包裹),可能通過清除或支持突觸參與重塑。

分子標簽假說

覺醒期學習可能在突觸設置分子“標簽”(如PKMζ),睡眠期間通過補體蛋白(如C1q)或激酶(如CaMKII)捕獲這些標簽,決定突觸權重改變的極性(LTP/LTD)。

結論

睡眠上調的雙向可塑性機制兼容突觸鞏固、系統鞏固和突觸穩態假說。覺醒期經驗的組合通過睡眠被固化,而未來研究需解析特定神經環路中這些機制的時空動態。

(注:全文基于原文縮略術語與機制描述,未擴展非原文內容)

相關新聞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職位
  • 高薪職位

知名企業招聘

熱點排行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