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今日動態 > 神經科學
  • 脊椎動物視網膜水平細胞連接的三維電子顯微鏡研究 —— 鳀魚視網膜中的水平細胞網絡及其在偏振視覺中的作用機制

    在神秘的海洋世界中,光線的傳播特性與陸地大相徑庭。對于生活在水中的生物而言,如何高效地利用光線感知周圍環境至關重要。鳀魚作為海洋中數量極為豐富的硬骨魚類,其視網膜具有獨特的結構,不僅存在基于三錐的色覺區域,還擁有由長錐和短錐組成的特殊多錐(polycones)區域,這些多錐的外段薄片呈軸向排列,賦予鳀魚偏振對比視覺能力。然而,這種在 20 世紀 70 年代發現的獨特視覺模式,其更深層視網膜層中用于對比生成的神經連接卻一直不為人知。闡明鳀魚視網膜的神經連接組學,不僅能揭示其獨特視覺機制的奧秘,還能為理解脊椎動物視覺進化提供關鍵線索。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慕尼黑大學

    來源:BMC Biology

    時間:2025-05-20

  • 綜述:Let-7 家族作為運動影響阿爾茨海默病的中介

    阿爾茨海默?。ˋD)是全球老年人群認知功能下降和癡呆的主要原因,其病理特征包括 β- 淀粉樣蛋白(Aβ)斑塊、tau 神經原纖維纏結(NFTs)、慢性神經炎癥和神經元信號傳導受損等。物理運動作為一種非藥物干預手段,被證實可通過增強神經可塑性、改善線粒體功能和調節免疫反應,降低 AD 風險并延緩其進展。let-7 家族微 RNA(miRNA)在 AD 病理過程中起關鍵作用。AD 患者腦脊液中 let-7b 和 let-7e 水平升高,且 let-7b 與總 tau 和磷酸化 tau(p-tau)濃度呈正相關。在細胞模型中,let-7a 過表達會增強 Aβ 誘導的神經毒性,使神經元凋亡增加 45%

    來源: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

    時間:2025-05-20

  • 綜述:通過消融模型探索 α- 突觸核蛋白(α-Syn/SNCA)的功能:生理和病理意義

    α- 突觸核蛋白(α-Syn/SNCA)是一種約 14kDa 的小蛋白,高度表達于神經元,尤其在突觸前末端富集,參與囊泡胞吐、神經傳遞和突觸可塑性。α-Syn 屬于內在無序蛋白(IDP),其功能和結構組織由三個主要結構域決定:N 端結構域(NTD)、非淀粉樣 β 成分(NAC)區域和 C 端結構域(CTD)/ 酸性尾部。NTD 包含高度保守的 KTKEGV 六聚體重復基序,其堿性性質允許與脂質進行靜電和疏水相互作用,使蛋白質折疊成螺旋結構。酸性尾部被發現可直接結合 Ca2+,從而調節蛋白質與突觸小泡的結合,這種相互作用對神經遞質釋放等突觸功能至關重要。SNCA 與神經系統疾病的關聯始于其在路易

    來源: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

    時間:2025-05-20

  • 綜述:小膠質細胞衰老的標志物

    小膠質細胞衰老的標志物大腦隨年齡的變化全球60歲以上人口預計2050年翻倍,而衰老是神經退行性疾?。∟Ds)如阿爾茨海默?。ˋD)和帕金森?。≒D)的首要風險因素。衰老與NDs共享12個標志性生理變化,包括端粒磨損、線粒體功能障礙和慢性炎癥等。這些變化在中樞神經系統(CNS)細胞中表現各異,例如小膠質細胞作為CNS主要免疫細胞,其衰老過程顯著影響神經健康。小膠質細胞的生命周期功能小膠質細胞占腦細胞的5-20%,起源于胚胎卵黃囊,早期參與神經發生和突觸修剪。成年后轉為免疫監視角色,而老年期呈現營養不良形態(dystrophic morphology),表現為突起斷裂和胞體腫脹。單細胞RNA測序發

    來源: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

    時間:2025-05-20

  • 腦皮層形態與神經精神疾病因果關系剖析:一項雙向孟德爾隨機化研究

    腦皮層形態(以表面積和厚度為指標)具有高度遺傳性。既往研究顯示其與多種神經精神表型存在關聯,但眾多潛在混雜因素使因果關系難以確立。本研究運用基于匯總數據的廣義孟德爾隨機化及一系列敏感性分析,探究 70 項皮層形態指標與 199 種神經精神、行為和代謝表型的因果關聯。結果表明,總腦皮層表面積(TSA)對 18 種表型具有顯著正向因果效應,其中最強效應為 TSA 正向影響認知性能,反向分析顯示認知性能對 TSA 影響較小。全局平均皮層厚度(MTH)對 5 種表型具有顯著因果效應,包括精神分裂癥 ——MTH 可降低精神分裂癥風險,且 MTH 與吸煙起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區域分析顯示,顳橫回表面積對

    來源:Nature Mental Health

    時間:2025-05-20

  • 兒童及青少年自閉癥與注意缺陷 / 多動障礙靜息態腦連接改變的橫斷面整合分析

    自閉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utism)和注意缺陷 / 多動障礙(attention -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常同時發生,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疾病是共享共同的神經生物學基礎,還是在靜息態腦連接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改變。在此,我們對 6 - 19 歲兒童及青少年(n = 10,168)中與自閉癥和 ADHD 特征相關的功能連接模式進行了橫斷面整合分析比較,并進行了后續分析,納入了自閉癥(n自閉癥 = 764;n神經典型 = 893)和 ADHD(nADHD = 2,026;n神經典型 = 2,409)診斷。

    來源:Nature Mental Health

    時間:2025-05-20

  • 高分子擁擠劑對星形膠質細胞培養物細胞外基質沉積的影響

    在神經系統損傷修復的探索中,脊髓損傷(SCI)后的瘢痕形成一直是阻礙神經再生的關鍵難題。損傷后形成的膠質瘢痕和纖維化瘢痕,不僅由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過度表達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等構成物理屏障,還通過分泌硫酸軟骨素蛋白聚糖(CSPGs)等抑制性分子阻礙軸突再生。如何在體外高效模擬瘢痕微環境,加速細胞外基質(ECM)沉積機制研究,成為突破藥物篩選和再生醫學瓶頸的重要方向。來自愛爾蘭戈爾韋大學(University of Galway)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針對高分子擁擠(MMC)這一可模擬體內分子密集環境的生物物理現象,開展了其對星形膠質細胞 ECM 沉積調控作用的研究。該團隊以 Neu7 星形

    來源: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時間:2025-05-20

  • 自閉癥兒童額頂葉與感覺運動網絡非典型分離及其與社會和執行功能障礙的關聯

    功能網絡分離缺陷的兩個可能指標為網絡內連接不足(within-underconnectivity)和網絡間連接過度(between-overconnectivity),這兩種現象在自閉癥譜系障礙(ASD)中均被觀察到,且與不同核心及共病行為異常相關。本研究聚焦 ASD 患者額頂葉網絡(Frontoparietal network)與感覺運動網絡(Sensorimotor network)的網絡內和網絡間連接性,并與典型發育(TD)同齡人對比,分析其與社會功能障礙、執行功能及運動功能損傷的關聯。據了解,該研究首次描述了 ASD 中額頂葉與感覺運動網絡間的連接性及其與 ASD 癥狀的關系。研究采用

    來源: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時間:2025-05-20

  • 中國神經肌肉疾病中心揭示嗜酸性筋膜炎的臨床病理特征與長期預后:一項隊列研究

    研究背景嗜酸性筋膜炎(EF)這個聽起來像科幻片名字的疾病,實則是讓醫生們頭疼的"偽裝大師"。自1974年Shulman首次報道以來,這種以皮膚硬化、關節活動受限為特征的疾病,常被誤診為系統性硬化癥(SSc)。更令人困惑的是,約40%患者血液中根本找不到標志性的嗜酸性粒細胞,使得診斷如同"大海撈針"。目前EF的診斷主要依賴全層組織活檢,但若病理未見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鑒別診斷便陷入困境。此外,關于EF是否累及骨骼肌、是否存在特異性免疫標志等問題,既往研究結論相互矛盾。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肌肉疾病中心的研究團隊決心揭開EF的"真面目"。他們收集了2011-2023年間17例EF患者的完整臨床數據,通

    來源: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時間:2025-05-20

  • 鴿子視覺數量認知遵循韋伯-費希納定律的神經機制研究

    在動物認知研究領域,數量感知能力是衡量物種智能水平的重要指標。以往研究發現,猴子、烏鴉等高等動物遵循韋伯-費希納定律——即數量認知呈對數壓縮特征,但作為基礎鳥類的鴿子是否具有相似機制尚不明確。這一問題的解答不僅關乎物種認知進化理論,更對理解生物大腦如何平衡計算精度與能耗具有啟示意義。鄭州大學與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創新性實驗設計,在《Animal Cognition》發表重要成果。研究團隊首先攻克了鳥類行為訓練的難題,開發出包含主控模塊、刺激顯示模塊、獎勵強化模塊和動物切換模塊的全自動訓練系統。該系統能精確控制單次獎勵顆粒數(0.037g/次),使兩只鴿子(B5和C3)累計完成超6萬次試驗。核

    來源:Animal Cognition

    時間:2025-05-20

  • 巴基斯坦五癲癇家系基因突變鑒定及其臨床意義

    癲癇是一組以癲癇發作為特征的神經系統疾病,發作表現從短暫且幾乎無法察覺的發作到長時間劇烈抽搐不等。由于巴基斯坦人群中近親結婚(血緣關系)率較高,可能出現多個受累個體表現出新型或已知癲癇表型的家庭。本研究旨在確定選定家庭中癲癇病癥(孤立性或綜合征性)的遺傳原因。為此,在全面臨床調查后,招募了 5 個(A-E)有多個癲癇受累個體的家庭。應用基于下一代測序(NGS)的基因 panel 檢測來鑒定這些家庭中的致病性變異。每個家庭中一名受累個體的 DNA 樣本被送往美國著名的遺傳檢測實驗室(Invitae)進行癲癇綜合基因 panel 檢測。使用生物信息學工具(SIFT、PolyPhen2)驗證已鑒定突

    來源:Neurogenetics

    時間:2025-05-20

  • 綜述:枸杞(Lycium)中羥基肉桂酸酰胺的成分、生理功能及研究新趨勢

    枸杞中羥基肉桂酸酰胺的研究進展一、枸杞植物概況與研究背景枸杞(Lycium)屬茄科落葉灌木,作為藥食兩用植物在中國已有 2000 余年應用歷史,其根、莖、葉、果均具藥用與營養價值。中國擁有 7 種 3 變種枸杞,主要包括寧夏枸杞(L. barbarum L.)、枸杞(L. chinense Mill.)、黑果枸杞(L. ruthenicum Murr.)等,其中寧夏為主要產區,種植面積達 8.2 萬公頃,年產量約 9.5 萬噸。傳統研究聚焦于枸杞多糖與花青素,而近年新興研究揭示其羥基肉桂酸酰胺(hydroxycinnamic acid amides, HCAAs)類酚酰胺成分具有重要生物活性,

    來源: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時間:2025-05-20

  • 功能發作患者心理教育小組的服務評價研究

    功能發作(Functional Seizures)作為功能神經系統障礙(FND)的一種,其發作表現類似癲癇卻無大腦異常電活動,好發于青中年群體,不僅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身心困擾,還可能因診斷不及時或干預不足導致病情遷延。當前,關于功能發作的干預手段雖有探索,但如何通過有效的心理教育提升患者及照護者對疾病的認知、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仍是臨床難題。尤其是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偏差(即 “疾病表征”,Illness Representations)往往與較差的臨床結局相關,而簡短的心理教育雖能增進理解,卻缺乏對行為改變技術(BCTs)的系統性應用分析。在此背景下,英國紐卡斯爾泰恩醫院 NHS 基金會信托(N

    來源:Epilepsy & Behavior

    時間:2025-05-20

  • 綜述:ATP體內合成的關鍵問題

    AbstractATP合成是生命體能量代謝的核心過程。本文基于Nath雙離子理論,提出線粒體和葉綠體膜上電化學梯度(ΔμH + ΔμA)的形成需經歷三個時空分離的步驟:電勢(Δψ)的建立、化學梯度(ΔpH)的生成及其協同驅動ATP合酶(F0F1-ATPase)構象變化。研究表明,質子(H+)通過電子傳遞鏈(ETC)泵送形成初始Δψ,而反離子(如琥珀酸/蘋果酸)的跨膜轉運(通過DAPIT亞基通道)促使ΔpH形成,兩者共同構成驅動力(driving force)。IntroductionATP合成機制爭議聚焦于Mitchell化學滲透理論(chemiosmotic theory)的數學缺陷——其方

    來源:BioSystems

    時間:2025-05-20

  • 綜述: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機制中的分子機制——興奮性毒性研究進展

    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興奮性毒性機制谷氨酸作為中樞神經系統主要的興奮性神經遞質,其過度釋放會通過離子型谷氨酸受體(iGluRs)和代謝型谷氨酸受體(mGluRs)的異常激活引發神經元損傷。研究表明,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Rs)的過度激活導致Ca2+內流是興奮性毒性的核心事件,而α-氨基-3-羥基-5-甲基-4-異惡唑丙酸受體(AMPARs)和紅藻氨酸受體(KARs)的參與進一步加劇了這一過程。谷氨酸受體的調控新進展代謝型谷氨酸受體中,mGluR5通過增強NMDAR活性促進興奮性毒性,而mGluR7則通過抑制NMDAR電流發揮神經保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FP802作為TwinF界面抑制

    來源: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時間:2025-05-20

  • 阿爾茨海默病視網膜層厚度與血管密度變化的評估:新型無創診斷標志物的探索

    阿爾茨海默?。ˋD)作為全球癡呆癥的首要病因,其早期診斷始終是醫學界的重大挑戰。目前主流的生物標志物檢測如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和腦脊液分析,雖能捕捉β-淀粉樣蛋白(Aβ)和tau蛋白異常,卻因高昂成本、侵入性操作和耗時流程難以普及。有趣的是,作為大腦的"延伸窗口",視網膜因其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同源性成為研究熱點——既往發現AD患者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GCs)會隨Aβ沉積發生退化,但具體哪些視網膜層最敏感、血管變化如何參與病理過程仍不明確。波蘭Nicolaus Copernicus大學Przemyslaw Zabel團隊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研究,首次通過多模態影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20

  • 同步表面肌電圖作為評估面肌聯動患者生物反饋訓練效果的客觀方法

    面癱,即面神經麻痹,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會導致面部肌肉運動障礙。其中,面肌聯動(facial synkinesis)是面癱后神經異常再生的典型后遺癥,表現為自主運動時伴隨非自主肌肉收縮,如說話時不自主閉眼,同時常伴有面部肌肉高張力(hypertonicity)。這些癥狀不僅影響面部功能,還會給患者帶來心理負擔,如抑郁、自卑等。然而,長期以來,臨床缺乏客觀評估面肌聯動治療效果的方法,主要依賴主觀的面部評分或患者自我報告,存在可靠性不足的問題。因此,尋找一種科學、客觀的評估手段,對于優化面癱康復治療方案至關重要。為解決這一難題,德國耶拿大學醫院(Jena University Hospita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20

  • 利雅得地區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癥流行現狀及社會人口學因素與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

    糖尿病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挑戰,沙特阿拉伯的患病率尤為突出,預計到2045年將有四分之一成年人罹患糖尿病。然而,關于該地區糖尿病并發癥與社會經濟、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仍存在空白。為此,沙特Shagra大學、國王沙特大學等機構聯合開展了一項橫斷面研究,揭示了利雅得地區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的流行特征及關鍵影響因素,成果發表于《Scientific Reports》。研究團隊于2023年3-4月采用標準化問卷收集了9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數據,通過卡方檢驗和二元回歸分析評估風險因素。特別關注了社會人口學特征(如年齡、教育水平)、共病狀態(高血壓、肥胖等)及生活方式(飲食、運動)對神經病變、心血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20

  • 甜飲料和高熱量飲料對健康成年人慢節奏呼吸(SPB)心臟反應性的影響

    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人們對甜飲料和高熱量飲料的消費日益增加,而這類飲料與心血管健康的關系一直是科學界關注的焦點。心臟反應性作為自主神經功能的核心指標,其在非壓力情境下的調節機制尚不明確,尤其是高血糖是否會對其產生影響。此前研究已發現高血糖對靜息狀態下心臟活動有影響,但對非壓力任務(如慢節奏呼吸)中的心臟反應性作用卻知之甚少。為填補這一空白,德國康斯坦茨大學(University of Konstanz)的研究人員開展了相關研究,旨在明確葡萄糖對副交感神經(PNS)和交感神經(SNS)反應性的影響,該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研究人員采用多系統研究方法,招募了 1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20

  • 基于EEG動態功能連接的卷積神經網絡在癡呆亞型分類中的轉化應用研究

    癡呆診斷的困境與突破全球約5500萬癡呆患者正面臨診斷困境——傳統神經影像學檢查費用高昂,而腦電圖(EEG)雖成本低廉卻依賴主觀判讀。更棘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AD)與額顳葉癡呆(FD)等亞型在早期癥狀相似但治療方案迥異,亟需開發客觀精準的分類工具。創新研究路徑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獨辟蹊徑,將EEG信號轉化為動態功能連接圖譜。他們發現AD患者Delta頻段呈現全腦超連接,而FD患者Theta頻段相位同步性顯著降低。這些特征被編碼為19×19的連接矩陣,輸入定制化的三層卷積神經網絡(CNN),最終在OpenNeuro數據集上創造了97.8%的AD識別準確率。關鍵技術方法研究采用10-20系統采集靜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20


頁次:22/591  共11808篇文章  
分頁:[<<][21][22][23][24][25][26][27][28][29][30][>>][首頁][尾頁]

高級人才招聘專區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業招聘:

    • 國外動態
    • 國內進展
    • 醫藥/產業
    • 生態環保
    • 科普/健康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