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中國神經肌肉疾病中心揭示嗜酸性筋膜炎的臨床病理特征與長期預后:一項隊列研究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Clinicopathological profile of eosinophilic fasciit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m a neuromuscular disorder center in China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0日 來源: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4.4
編輯推薦:
為解決嗜酸性筋膜炎(EF)診斷標準模糊、病理機制不明的問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肌肉疾病中心團隊通過回顧性分析17例EF患者的臨床、血清學、肌筋膜病理特征及長期隨訪數據,首次提出"祈禱征"(prayer sign)為EF特異性臨床表現,發現肌活檢中MHC-I/II+但MxA-的獨特免疫表型,證實糖皮質激素單藥治療的有效性,為EF的精準診療提供新依據。
研究背景
嗜酸性筋膜炎(EF)這個聽起來像科幻片名字的疾病,實則是讓醫生們頭疼的"偽裝大師"。自1974年Shulman首次報道以來,這種以皮膚硬化、關節活動受限為特征的疾病,常被誤診為系統性硬化癥(SSc)。更令人困惑的是,約40%患者血液中根本找不到標志性的嗜酸性粒細胞,使得診斷如同"大海撈針"。目前EF的診斷主要依賴全層組織活檢,但若病理未見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鑒別診斷便陷入困境。此外,關于EF是否累及骨骼肌、是否存在特異性免疫標志等問題,既往研究結論相互矛盾。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肌肉疾病中心的研究團隊決心揭開EF的"真面目"。他們收集了2011-2023年間17例EF患者的完整臨床數據,通過多維度分析發現"祈禱征"這一臨床線索,并在肌活檢中捕捉到EF獨特的免疫指紋。這項發表于《Arthritis Research》的研究,不僅為EF診斷提供了新標準,更揭示了其自身免疫本質。
關鍵技術方法
研究采用回顧性隊列設計,納入經典型EF患者17例。通過開放肌活檢獲取16例患者的肌筋膜標本,采用HE染色和免疫組化檢測MHC-I、MHC-II、MxA等標志物。9例患者行多部位MRI掃描評估筋膜水腫特征,7例檢測肌炎特異性抗體(MSAs)。治療隨訪采用改良版肌炎反應標準評估療效。
研究結果
臨床與實驗室特征
研究首次提出"祈禱征"(患者雙手合十時腕部活動受限)是EF的"身份證",在41.2%患者中出現,而典型"橘皮征"卻未見。上肢受累率(82.4%)顯著高于既往報道,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增多僅40%,抗Ha抗體(抗氨酰tRNA合成酶抗體)在1例患者中陽性,提示EF與抗合成酶綜合征可能存在交叉。
影像學特征
MRI顯示所有患者存在特征性筋膜水腫,皮下組織相鄰的淺筋膜優先受累。典型案例P13通過MRI發現無癥狀的骨盆-大腿水平病灶,證實影像學對隱匿病灶的檢測價值。
病理學突破
肌活檢揭示EF的"分子簽名":56.3%患者存在肌纖維MHC-I/II+但MxA-的圍筋膜區表達模式,25%伴圍筋膜萎縮(PFA)。值得注意的是,血管內皮細胞保留完好,補體膜攻擊復合物(MAC)沉積僅見于個別病例,這些特征明顯區別于皮肌炎(DM)。
治療啟示
88.2%患者完成隨訪,中位時間16個月。潑尼松單藥治療組完全緩解率達36.3%,1例聯用D-青霉胺患者獲持續緩解。40%患者成功停藥(中位26個月),僅1例合并Churg-Strauss綜合征者死亡。
結論與意義
該研究建立了EF診斷的"三聯標志":臨床"祈禱征"、MRI淺筋膜優先受累、肌活檢MHC-I/II+/MxA-病理模式。提出"自身免疫性筋膜炎"可能更適合描述這類疾病本質。研究首次證實EF存在特異性肌免疫表型但無IFN-I通路激活(MxA-),其PFA機制可能源于筋膜-肌內膜結構破壞而非缺血。這些發現為EF的精準分型、靶向治療及預后評估提供了重要依據,尤其對血清嗜酸粒細胞陰性患者的診斷具有突破性意義。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