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今日動態 > 神經科學
  • 帕金森病患者癡呆風險預測:基因與共病因素的關鍵作用

    帕金森?。≒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近年來其發病率不斷攀升,給患者、家屬以及醫療系統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PD 患者除了會出現運動癥狀,如運動遲緩(bradykinesia)、靜止性震顫(tremor at rest)和肌強直(rigidity)外,認知障礙問題也十分突出。大約 25% 的 PD 患者會出現輕度認知障礙,45% 的患者在確診后的 10 年內會發展為帕金森病癡呆(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PDD)。PDD 不僅會增加醫療支出,還會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標志著疾病進入終末期。然而,目前對于為何部分

    來源:npj Parkinson's Disease

    時間:2025-05-14

  • 可穿戴式 fNIRS 平臺:開啟精準精神健康功能神經成像新時代

    在精神健康領域,現狀可謂挑戰重重。約三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會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但超過半數患者因診斷困難或難以獲取合適治療而得不到充分照護。當前,精神病學臨床實踐主要依賴結構化訪談和患者自我報告進行診斷和治療監測,這種基于《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的方式,雖能進行癥狀分類,卻缺乏客觀、基于生物學的診斷標準。而且,精神疾病具有顯著的異質性,其亞型也極為復雜,使得傳統 “一刀切” 的治療模式難以滿足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精準精神健康應運而生,它旨在根據患者特定的神經生物學特征量身定制干預措施,提升精神健康護理的效果,為解決現有困境帶來了新希望。然而,將這一理念轉化為實際的臨床成果,還需

    來源:npj Digital Medicine

    時間:2025-05-14

  • 探尋 GRM7 基因多態性與 ARHL 患者雙側聽覺區域谷氨酸、谷胱甘肽關聯奧秘

    本研究納入 78 名年齡相關性聽力損失(ARHL)患者(平均年齡 65.94±3.37 歲 [標準差];44 名男性)和 46 名正常聽力(NH)對照者(平均年齡 65.72±2.32 歲 [標準差];28 名男性)。利用磁共振波譜(MRS)和 LCModel 測量并估算所有參與者雙側聽覺區域(ARs)的谷氨酸(Glu)和谷胱甘肽(GSH)水平。同時采集外周靜脈血提取 DNA,運用 TaqMan SNP 基因分型技術研究 GRM7 基因的多態性。結果顯示,無論疾病狀態如何,GRM7 高風險組雙側 ARs 中 Glu 和 GSH 水平顯著低于低風險組(所有 pglu<0.001;所有 pgsh=

    來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時間:2025-05-14

  • 杏仁核與前額葉皮層發育時序的性別差異及其對感覺尋求行為的影響機制

    青春期為什么更容易沖動冒險?這背后可能隱藏著大腦發育的關鍵秘密。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觀察到青少年感覺尋求行為存在顯著性別差異,男性往往表現出更強烈、更持久的冒險傾向。發育失匹配假說(Developmental Mismatch Hypothesis, DMH)認為,這種差異可能源于杏仁核(情緒處理中心)與前額葉皮層(認知控制中樞)發育的不同步。但這一理論存在兩大懸而未決的問題:性別差異是否影響神經發育時序?白質連接的發展如何參與這一過程?來自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研究團隊在《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發表的重要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杏仁核-PFC神經系

    來源: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時間:2025-05-14

  • Developmental EEG 研究:突破樣本局限,邁向普適性未來

    在科學研究的長河中,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自 20 世紀 20 年代被首次用于記錄人類大腦活動以來,便在神經科學領域熠熠生輝。EEG 憑借其成本效益高、對運動耐受性強以及時間分辨率高等優勢,成為發育神經科學研究的得力助手,為探索認知和情感發展過程、揭示個體差異立下汗馬功勞。不僅如此,它在政策制定、臨床診療和教育實踐等諸多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在發育 EEG 研究中,樣本的選取和人口統計學信息的報告存在諸多不足。多數心理學研究基于 “WEIRD” 樣本(即來自西方、受過良好教育、工業化、富裕且

    來源: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時間:2025-05-14

  • 綜述:星形膠質細胞在神經回路形成中的發育作用

    引言突觸(Synapses)是神經元之間的細胞連接,其形成過程(Synaptogenesis)對神經發育至關重要,且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調節,同時興奮和抑制性突觸的形成相互影響,維持著興奮 - 抑制(E/I)平衡 。星形膠質細胞作為中樞神經系統(CNS)的主要突觸周圍神經膠質細胞,不再僅僅被視為支持細胞,它在突觸回路的組裝和重塑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叭酵挥|(tripartite synapse)” 概念的提出,強調了星形膠質細胞在突觸功能中的重要性,其通過突觸周圍的細小突起(PAPs)包裹突觸,檢測神經遞質釋放并調節突觸活動。在進化過程中,隨著大腦變得更加復雜,星形膠質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也愈發復

    來源: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時間:2025-05-14

  • 綜述:探索雷特綜合征(Rett syndrome)中 MECP2 功能的復雜性

    雷特綜合征與 MECP2 的關聯雷特綜合征(RTT)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主要病因是編碼甲基 - DNA 結合蛋白 MECP2 的基因發生突變。MECP2 作為重要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在神經元基因調控中意義重大,它既扮演基因表達抑制者的角色,也能激活基因表達。MECP2 功能機制研究現狀過去二十年,科研人員對 MECP2 功能機制展開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尚未就 MECP2 功能異常如何影響分子機制、推動疾病進展達成明確共識。近期的表觀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認識。研究發現,MECP2 就像一個 “分子樞紐”,與 DNA、RNA 和轉錄因子相互作用,精心協調對神經元功能至關重要的

    來源: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時間:2025-05-14

  • α- 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生物標志物引發的思考:帕金森病癡呆(PDD)與路易體癡呆(DLB)異同及意義探尋

    α- 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生物標志物的發展引發了關于帕金森病癡呆(Parkinson disease dementia,PDD)和路易體癡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是否應歸為單一生物學診斷的爭論。在此,作者探討了這兩種癡呆在癥狀、神經病理學和生物標志物方面的異同,突出了潛在的重要不同生物學機制。神經系統疾病的生物學定義如今正逐漸成為現實,盡管仍處于研究階段。這一發展將重新對神經系統疾病進行分類,提供客觀的診斷方法,并有望開發出針對生物學機制的治療方法,這與在腫瘤及其他疾病中已被證明成功的策略類似。在這篇觀點文章中,我們討論了以路易體病理為主

    來源: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時間:2025-05-14

  • 脊髓小腦共濟失調2型患者的呼吸功能評估:肺容量與呼吸肌力的聯合損傷研究

    這項開創性研究揭示了脊髓小腦共濟失調2型(SCA2)患者鮮為人知的呼吸系統損傷??蒲袌F隊采用多模態評估方案,包括標準肺活量檢測(記錄FVC、FEV1和PEF等參數)、呼吸肌力測試(MIP最大吸氣壓、MEP最大呼氣壓)、鼻吸氣壓監測(SNIP)以及咳嗽峰值流速(CFP)測量。神經電生理檢測則聚焦右側膈神經和副神經的運動電位振幅。令人矚目的是,16名SCA2患者相較20名健康對照者表現出全方位的呼吸功能衰退:肺活量參數普遍降低約30%,呼吸肌強度指標下降顯著(p<0.01)。更值得關注的是,患者組出現血氧飽和度(SpO2)降低而呼氣末二氧化碳(ETCO2)升高的異常模式,配合膈神經電信號減弱

    來源:The Cerebellum

    時間:2025-05-14

  • URB597 調控 DJ-1 表達:帕金森病研究新突破

    帕金森?。≒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其主要特征是黑質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丟失和路易小體形成,導致患者出現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硬、運動遲緩等運動癥狀,還常伴有嗅覺減退、睡眠障礙、認知下降等非運動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盡管科研人員不斷探索,但 PD 的確切病因和發病機制仍未完全明確,氧化應激、線粒體功能障礙、蛋白質錯誤折疊和炎癥反應等多種因素都被認為與 PD 的發生發展有關。在眾多與 PD 相關的研究中,DJ-1 蛋白逐漸受到關注。它由 PARK7 基因編碼,是一種多功能細胞保護因子,參與抗氧化防御、線粒體功

    來源: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

    時間:2025-05-14

  • 社會經濟剝奪對兒童青少年腦形態與體脂的介導作用及其發育能量分配機制

    論文解讀在生命早期,大腦如同一個"能耗大戶",竟要消耗全身20%的基礎代謝能量——是其他靈長類的兩倍,童年期甚至可達三倍。這種驚人的能量需求,使得大腦發育與身體其他功能(如免疫、生長)形成激烈的"能源爭奪戰"。更令人擔憂的是,社會經濟剝奪(Socioeconomic Deprivation, SED)可能通過限制營養供給和認知刺激,進一步加劇這種矛盾。近年研究發現,低收入家庭兒童往往表現出更低的腦體積和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 PFC)厚度,同時伴隨更高的肥胖率。但這兩者究竟是獨立現象,還是存在內在的"能量權衡"機制?這成為發育神經科學領域亟待破解的謎題。美國ABCD研

    來源:Brain and Cognition

    時間:2025-05-14

  • 解碼植物鈣信號:CBL-CIPK 通路的結構奧秘與重要意義

    在神奇的植物世界里,植物們雖然無法像動物一樣自由移動,卻能巧妙地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化。這其中,鈣信號(Ca2+ signaling)起到了關鍵作用,它就像是植物體內的 “通訊兵”,傳遞著各種環境刺激的信息。鈣(Ca2+)作為一種重要的信號分子,在植物應對環境和發育變化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當植物遭遇鹽脅迫、干旱、低溫等惡劣環境,或是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時,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會瞬間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如同加密的信號,蘊含著重要信息。然而,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困惑于植物究竟是如何準確地解碼這些鈣信號的。鈣信號特異性的解碼和輸出機制是什么?CBL-CIPK 信號通路在其中又發揮著怎樣的作用?這些

    來源: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General Subjects

    時間:2025-05-14

  • 探秘腦損傷后病理性精神疲勞:額葉皮質功能差異揭示關鍵線索

    在生活中,大腦受傷后,不少人會陷入一種特殊的疲憊狀態,這就是病理性精神疲勞(PMF)。全球每年有大量人遭受獲得性腦損傷(ABI),其中相當比例的人會出現 PMF。它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能力、生活幸福感和整體健康,還缺乏標準化的診斷工具,就像一團迷霧,籠罩在醫學研究人員的心頭。此前,雖然有研究嘗試探索 PMF 與大腦功能的關系,但結果并不一致,使得 PMF 的神經機制依舊神秘莫測。為了揭開這層神秘面紗,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極具意義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上。研究人員為了探究 PMF 患者與健康人在休息和認知任務時神經功能活動及連接性

    來源: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14

  • 自我管理生活方式行為改變:中國老年人認知障礙防控新希望

    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認知障礙問題愈發嚴峻。在中國,從 1990 年到 2017 年,由認知障礙,尤其是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壽命損失年數和死亡人數翻倍增長。在認知障礙癥狀出現前,生活方式等風險因素是可改變的,然而,目前仍未找到一種在現實世界中既有效又可推廣的降低認知障礙風險的方法。此前的研究雖然明確了一些與降低認知障礙風險相關的健康行為,以及部分生活方式行為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但多數研究集中在特定地區或人群,針對中國人群的研究較少,且缺乏基于行為指標風險權重的不同年齡組生活方式行為風險評估,行為調整對不同認知階段的影響也有待深入研究。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武漢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了湖北省記憶與衰老

    來源: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時間:2025-05-14

  • 大學生體育活動與抑郁焦慮的關聯機制:自尊的中介作用解析

    論文解讀當代大學生面臨學業競爭、就業壓力與社交媒體的多重挑戰,抑郁(DEP)和焦慮(ANX)癥狀日益普遍。盡管體育活動(PA)被公認能改善心理健康,但其作用機制尤其是自尊(SE)的中介效應尚未明晰。海南科技職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通過一項橫斷面研究,揭示了PA如何通過提升SE緩解心理問題,為高校心理健康干預提供了新視角。研究采用PLS-SEM技術分析326名海南高校學生的問卷數據,關鍵方法包括:1)使用Marsh的《身體自我概念問卷》評估PA;2)采用修訂版抑郁量表和DASS-21(抑郁焦慮壓力量表)測量DEP與ANX;3)通過Rosenberg自尊量表量化SE;4)基于5000次Bootst

    來源:BMC Psychology

    時間:2025-05-14

  • 綜述:記憶與時間

    長期記憶形成的時間進程分析在生命科學領域,長期記憶的形成一直是備受關注的重要課題。這篇綜述基于作者自身及已發表的數據,對長期記憶形成的時間進程展開了深入分析。研究發現,長期記憶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復雜的過程,其中包含多個時間階段。長期記憶的形成過程與大腦中神經網絡的活動緊密相關。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遞、突觸的可塑性變化等,都在長期記憶的構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時間參數顯得尤為重要,不同階段的時間節點和持續時長影響著記憶形成的質量和穩定性。鞏固與再鞏固過程的時長探究記憶鞏固(Memory Consolidation)和再鞏固(Memory Reconsolidation)是長

    來源: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時間:2025-05-14

  • 探秘慢性頭痛發病機制中的氧化應激(OS):新發現與潛在治療方向

    本報告展示了慢性頭痛(HA)中氧化應激(OS)發展的新數據。呈現了 OS 的主要生化特征,描述了磁共振波譜(MRI)和生化標志物的變化,這些變化證實了偏頭痛中 OS 的發展。強調了有先兆和無先兆偏頭痛在 OS 測量上沒有顯著差異。展示了偏頭痛和慢性緊張性頭痛之間的病理生理差異,在慢性緊張性頭痛中未檢測到 OS。討論了在 OS 中,TRPA1 離子通道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可能的激活,這種激活會引發偏頭痛發作。還探討了慢性頭痛中對 OS 進行藥物矯正的方向。

    來源: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時間:2025-05-14

  • 帕金森病中慢性疲勞綜合征與炎癥的關聯:揭示疾病進展新線索

    目的:研究帕金森?。≒arkinson’s disease,PD)中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的患病率,以及其與 PD 其他臨床和神經心理學表現、血清炎癥標志物和基因多態性的關聯。材料和方法:研究納入 533 例 PD 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臨床神經學檢查和神經心理學測試,使用經過驗證的問卷,如醫院焦慮抑郁量表、貝克抑郁自評量表 II、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淡漠量表、SAQ 問卷(用于評估白天嗜睡發作次數),以及評估 PD 患者自主神經障礙的量表。使用疲勞嚴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評估疲勞程度。對 144 例

    來源: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時間:2025-05-14

  • 綜述:肌動蛋白解聚在大鼠海馬興奮性突觸長時程增強(LTP)過程中抑制性控制變化中的作用

    研究背景與目的在神經科學領域,長時程增強(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可塑性現象,它對于學習和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海馬體作為大腦中與學習記憶密切相關的區域,其興奮性突觸的 LTP 一直是研究的熱點。而在 LTP 過程中,抑制性控制的變化同樣不容忽視,它對于維持神經元網絡的平衡和穩定起著關鍵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肌動蛋白解聚在大鼠海馬興奮性突觸 LTP 過程中對抑制性控制變化的影響。研究方法研究人員采用了雙脈沖刺激(paired-pulse stimulation)方法,對大鼠海馬切片 CA1 區進行研究。通過計算抑制系數(從 IPSP 依賴和 IPSP

    來源: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時間:2025-05-14

  • 長期社會隔離對雌性大鼠學習能力的影響:雙向主動回避任務中的新發現

    在社會性物種中,包括人類,社交接觸的缺乏會促使慢性應激的發展,進而導致心理情緒方面的紊亂、認知障礙的產生等。此前研究表明,從幼年開始經歷數月社會隔離(SI)的大鼠,雌性在空間記憶和被動回避方面的受損程度比雄性更明顯,但針對雌性的研究并不充分。本研究旨在評估處于雙向回避范式下的雌性大鼠條件性主動回避反射(CAAR)的學習情況,并檢驗其技能保留情況。這些雌性大鼠在幼崽與母親分離后開始經歷社會隔離,持續長達 10 個月。在社會隔離 6.5 個月后,大鼠進行 CAAR 測試,此時它們的焦慮水平和梳理行為程度比群居大鼠更低。經歷社會隔離的大鼠回避反應更少,但逃跑反應更多,且達到學習標準的頻率更低。訓練

    來源: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時間:2025-05-14


頁次:44/593  共11842篇文章  
分頁:[<<][41][42][43][44][45][46][47][48][49][50][>>][首頁][尾頁]

高級人才招聘專區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業招聘:

    • 國外動態
    • 國內進展
    • 醫藥/產業
    • 生態環保
    • 科普/健康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