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頸動脈體瘤切除術后腦高灌注綜合征樣癥狀的發生率及危險因素分析
論文解讀在頸部血管外科領域,頸動脈體瘤(Carotid Body Tumour, CBT)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豐富的血供特點,一直是手術治療的難點。這種發病率約1/10萬的罕見腫瘤,雖然多數表現為無痛性頸部腫塊,但可能壓迫頸動脈和顱神經,導致頭暈、頭痛等癥狀。更棘手的是,手術切除過程中對頸動脈的操作可能引發腦高灌注綜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CHS)——一種以頭痛、癲癇、神經功能缺損為特征的嚴重并發癥,嚴重時可導致致命性腦出血。盡管CHS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支架植入術中的發生率已被廣泛研究(分別為3.4%和4.6%),但其與CBT手術的關聯卻從
來源: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時間:2025-05-15
-
基于風險估計與稀疏變分技術的加速無監督去噪模型研究
在數字圖像處理的浩瀚星空中,圖像去噪始終是一顆關鍵的星辰,其光芒照亮了醫學影像、衛星遙感等多個領域。然而,現有的 Deep Image Prior(DIP,深度圖像先驗)方法卻如蒙塵的寶石,存在去噪性能不足、收斂速度遲緩以及容易陷入過擬合的陰霾,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其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就像在迷霧中航行的船只急需燈塔指引,研究人員迫切需要找到突破這些瓶頸的新路徑。為了驅散 DIP 方法面臨的重重迷霧,來自相關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富有創新性的研究。他們致力于構建一種更高效的無監督圖像去噪模型,期望在提升去噪效果的同時,加快收斂速度并增強模型的抗過擬合能力。經過不懈探索,研究人員在《Digi
來源: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時間:2025-05-15
-
基于輕量化改進YOLOv8n模型的邊緣設備部署實現高精度Orah果實實時檢測
【研究背景】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柑橘生產國,2023年柑橘產量高達6433.76萬噸,其中Orah果實因其獨特風味成為南方重要經濟作物。然而傳統采摘作業50%-70%工作量集中在收獲環節,完全依賴人工。雖然學者們嘗試用LBP特征+SVM等傳統機器視覺方法(如Zhuang等2018年86%識別率),但存在光照敏感、遮擋處理能力弱等缺陷。近年來YOLO系列模型在農業檢測中展現優勢,但如何在保持精度的前提下實現邊緣設備部署仍是關鍵挑戰?!狙芯糠椒ā繌V西某研究團隊通過iPhone 12 Pro Max和華為Honor 10采集844張Orah果實圖像,經翻轉、旋轉等數據增強至3376張,按7:1.5:
來源: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griculture
時間:2025-05-15
-
基于原子層沉積法制備的紫外激活二氧化鈦薄膜的神經元接口研究
大腦是人體最復雜的器官,隨著全球老齡化加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D)發病率逐年攀升,給患者家庭和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目前,針對這些疾病的藥物治療進展緩慢,而神經刺激技術作為一種替代性或補充性療法,正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然而,開發具有長期耐久性、穩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植入式神經元接口,以實現神經功能的有效修復(如神經生物混合體),仍是神經科學和精準醫學領域的重大挑戰。傳統的神經電極分為法拉第型(如貴金屬、導電聚合物、IrO?)和電容型(如 TiN、Ta/Ta?O?、HfO?、Ti/TiO?),盡管法拉第電極電荷注入量高,但電容型電極因無化學物質消耗、腐蝕風險低且長期穩定性更優
來源:Applied Surface Science
時間:2025-05-15
-
首個兒童腦外傷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QOLIBRI-KIDDY的研發與驗證:填補6-7歲患兒主觀評估工具空白
在兒童意外傷害中,創傷性腦損傷(TBI)猶如一個隱形的"腦部地震",每年影響著成千上萬家庭的幸福。尤其令人擔憂的是,6-7歲這個充滿探索欲的年齡段,正是大腦發育的關鍵窗口期,卻也是TBI高發階段。然而醫學界長期面臨一個尷尬困境:我們能量化骨折的愈合程度,卻難以準確捕捉這些"腦部地震"對兒童生活質量的隱形沖擊?,F有評估工具要么是針對成人的"縮小版",要么是泛泛而談的通用量表,就像用成人血壓計給兒童測壓——看似能用,實則謬以千里。這種評估工具的缺失帶來連鎖反應:臨床醫生猶如"霧里看花",難以全面把握患兒的康復需求;研究人員缺乏可靠指標,阻礙了干預效果的精準評估。更棘手的是,這個年齡段兒童正處于從幼
來源:Journal of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時間:2025-05-15
-
重大突破!全基因組分析揭示強迫癥 30 個相關基因位點,助力解鎖精神疾病遺傳密碼
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種慢性精神疾病,它就像一個隱藏在人們生活中的 “搗亂分子”,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全球 1 - 3% 人口的生活?;颊叱31环磸统霈F的強迫觀念和行為所困擾,這些癥狀不僅嚴重降低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還帶來了沉重的個人和社會負擔,比如自殺風險增加、整體死亡率上升等。而且,強迫癥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以往研究表明,基于雙胞胎的遺傳度估計在成人中為 27% - 47%,兒童中為 45% - 65%,基于單核苷酸多態性(SNP)的遺傳度估計在 28% - 37% 之間。但此前的研究對其遺傳病因的理解還不夠全面,也不清楚它與其他相關疾病的
來源:Nature Genetics
時間:2025-05-14
-
FGF21 逆轉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的雙重機制及治療新希望
給予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21(FGF21)可逆轉飲食誘導的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羅斯(Rose)等人證實,FGF21 通過向中樞神經系統(CNS)發出信號,降低肝臟甘油三酯水平和纖維化程度;通過向肝細胞發出信號,降低肝臟膽固醇水平。從機制上講,FGF21 增強了肝臟的交感神經活動,減少了從頭脂肪生成和纖維化。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ASLD)及其進展形式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給公共衛生帶來日益沉重的負擔,且治療方案有限。近期研究表明,基于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21(FGF21)的類似物能顯著改善 MASH,但其中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在此項研究中發現,FG
來源:Cell Metabolism
時間:2025-05-14
-
綜述:抗 Aβ 免疫療法的小鼠模型
背景抗淀粉樣蛋白 -β(Aβ)被動免疫療法獲 FDA 批準,是阿爾茨海默?。ˋD)研究的重大進展。像 lecanemab 和 donanemab 等單克隆抗體,能有效清除 AD 患者大腦中的淀粉樣蛋白,減緩認知能力下降,支持了淀粉樣蛋白級聯假說。不過,Aβ 免疫療法存在淀粉樣蛋白相關影像學異常(ARIA)的副作用,這促使人們利用小鼠模型開展逆向轉化研究,以深入了解該療法的機制。轉基因小鼠模型在 Aβ 免疫療法的研發和分析中,多種轉基因小鼠模型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PDAPP 小鼠過表達含印第安納突變(V717F)的人 β- 淀粉樣前體蛋白(APP),6 - 9 個月開始出現淀粉樣斑塊,22 個
來源: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時間:2025-05-14
-
性別與APOE4基因對順鉑誘導認知功能障礙的調控機制:基于中年小鼠模型的研究
論文解讀癌癥幸存者中超過35%飽受"化療腦"(化療誘導認知障礙,CICI)困擾,這種以記憶和執行功能缺損為特征的癥狀嚴重影響著生活質量。盡管已知女性性別和載脂蛋白E4(APOE4)等位基因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高危因素,但其在CICI中的作用機制仍不明確。更棘手的是,現有研究多聚焦年輕動物模型,而臨床接受順鉑治療的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例如膀胱癌患者中位年齡達73歲。這種轉化醫學的斷層呼喚著更貼近臨床實際的基礎研究。為破解這一難題,來自美國的研究團隊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發表了一項開創性研究。他們選擇8-9月齡(相當于人類中年)的C57BL/6J野生型(WT)
來源: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時間:2025-05-14
-
運動想象:突破想象邊界,提升運動表現新契機
一、研究背景運動想象(Motor Imagery,MI)指在沒有實際身體動作執行的情況下,對運動進行心理模擬或演練的過程。過往研究表明,執行動作與想象動作在多個方面存在相似性,如時間特征、相關心臟和呼吸活動、激活的腦結構以及神經反應等,這意味著二者可能共享某些機制 。同時,MI 在多種場景中都展現出對運動表現提升的積極作用,像實驗室運動任務(序列學習、力量和平衡任務等)、神經和肌肉骨骼損傷后的康復,以及體育訓練等領域。從大腦層面來看,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腦磁圖研究發現,MI 和實際執行動作時,運動相關區域(包括運動前皮質、輔助運動區、頂葉區域和小腦網絡等)會出現重疊激活,支持了二者共享
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時間:2025-05-14
-
CaMK 調控感覺神經活動影響壽命與蛋白穩態,為健康衰老提供新策略
神經活動對衰老和壽命的影響一直不太清楚,人們對調節壽命的特定神經元群體和分子機制的了解也有限。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人類壽命與額葉皮質中 CaMK4(鈣 / 鈣調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 4)表達降低之間的相關性。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聯系在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中也是保守的,線蟲中同源物 CMK-1 缺失會延長壽命并增強蛋白穩態(proteostasis)。這些有益效果主要是由初級熱感覺 AFD(Anterior Fusiform Dendrite)神經元的興奮受抑制所驅動的,尤其是在會引發過度激活的高溫環境下。在熱感覺神經回路中,AFD 神經元活動的抑制
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時間:2025-05-14
-
自我行動轉換至安全狀態的能力可減輕對高度的恐懼反應:恐懼消退機制新探
研究背景辨別安全和危險環境對動物生存至關重要,恐懼消退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過往研究主要聚焦于重復暴露在恐懼誘導情境中且無負面后果來構建恐懼消退,使個體學習到特定情境是安全的。然而,個體也可能通過預測自身行動能轉換到安全環境來減少恐懼反應。在恐懼消退研究中,“行動” 的作用愈發受關注。主動回避范式下,個體能通過行為反應避免負面結果,且有研究表明主動回避訓練可改善恐懼消退并防止恐懼自發恢復。不過,此前研究未明確行動是通過減少情境與結果的關聯,還是單純基于行動的預測來降低恐懼反應。此外,與生物恐懼相關的刺激(如蜘蛛、蛇的圖片)相比恐懼無關刺激(如蝴蝶、花的圖片)更難消退。根據塞利格曼的準備理論,人類
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時間:2025-05-14
-
基于分裂式熒光探針的細胞器間鈣信號動態監測技術開發
遺傳編碼鈣離子指示劑(Genetically Encoded Calcium Indicators, GECIs)徹底改變了細胞鈣信號研究范式,為實時光學監測鈣動態提供了強大工具。盡管現有GECIs可靶向特定細胞器,但始終缺乏專用于細胞器連接處的功能性探針。研究團隊創新性地利用分裂綠色熒光蛋白(split-GFP)技術原理——僅當兩個片段空間鄰近時才恢復熒光,成功開發出紅/綠雙色分裂型GECIs系統。這些探針可精準錨定不同細胞器膜,在線粒體與內質網連接處通過split-MEGIC探針、在質膜與內質網界面通過split-sf-MEMBER探針實現特異性組裝。應用該工具箱不僅揭示了神經元Ca2+活
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時間:2025-05-14
-
突破認知!α2δ 在哺乳動物大腦突觸中的全新調控機制解析
研究背景突觸(Synapses)作為中樞神經系統(CNS)信息傳遞的基本單元,其發育、傳輸和可塑性由高度復雜的分子機制調控。細胞外分子在突觸形成、發育和傳遞中起關鍵作用,人類相關基因突變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α2δ 蛋白是電壓門控鈣通道(CaV)的糖基化細胞外輔助亞基,在哺乳動物中有 4 種亞型(α2δ1–4) ,廣泛表達于中樞神經系統,參與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然而,α2δ 在天然神經元回路中的具體調控機制,以及其作用是特異性針對突觸前還是突觸后,仍存在諸多未知。研究方法為解決上述問題,研究人員創建了一種 Cacna2d1、Cacna2d2、Cacna2d3(Cacna2d1,2,3)三重條件敲
-
動情周期如何調控海馬體功能:從突觸到空間編碼的新洞察
引言循環的性類固醇激素對神經元結構和功能有著重要影響,其中卵巢激素 17β - 雌二醇(E2)和孕酮的受體在海馬體中高度表達,海馬體對情景和空間記憶形成至關重要。但這些內分泌信號如何在電路層面塑造神經元加工和可塑性仍不清楚。早期體外研究顯示,在 4 - 5 天的動情周期中,樹突棘(興奮性突觸的主要部位)密度會發生顯著波動,尤其是在 CA1 區頂樹突。后續研究表明,E2 可增強興奮性突觸可塑性,內源性 E2 的突觸生成作用在多種哺乳動物中均有觀察到。這些效應由類固醇激素受體調節,涉及基因組和非基因組途徑,會導致轉錄、翻譯和表觀遺傳變化。此外,人類研究發現月經周期中類固醇激素的波動與海馬亞區結構變
-
Tau 蛋白缺失致骨形成受損機制揭秘:PPARγ 信號通路或是關鍵治療靶點
在生命的奧秘拼圖中,骨骼健康與大腦疾病之間的聯系一直是科研人員熱衷探索的神秘區域。阿爾茨海默?。ˋD),這個讓無數患者及其家庭陷入痛苦的 “記憶殺手”,近年來研究發現它與骨質疏松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眾多研究表明,AD 患者患骨質疏松和骨折的概率是同齡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兩倍多。AD 的兩大標志性特征,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NFTs,由 Tau 蛋白病變形成)和細胞外老年斑(SP,淀粉樣 β 蛋白(Aβ)沉積),似乎在這場骨骼健康危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前已有研究發現,AD 轉基因小鼠模型存在骨量流失現象,但對于 Tau 基因敲除(Tau-/-)小鼠的骨微結構變化以及低體重成因卻尚不明確。
來源:Cellular Signalling
時間:2025-05-14
-
鋅指同源框基因ZFHX4功能缺失導致神經發育障礙的機制與臨床表型研究
這項突破性研究揭示了鋅指同源框基因ZFHX4在神經發育中的核心作用。通過對63例攜帶ZFHX4功能缺失(LoF)變異個體的臨床分析,發現其典型表型包括智力障礙、特征性顱面畸形及中樞神經系統結構異常。有趣的是,雖然微缺失和蛋白截短變異(PTV)都導致相似臨床表現,但白細胞DNA甲基化譜顯示微缺失個體呈現獨特輕度甲基化模式。多組學數據令人信服地表明,ZFHX4通過免疫沉淀-質譜(IP-MS)鑒定的相互作用網絡參與組蛋白修飾和信號轉導,而CUT&RUN技術則證實其直接調控胚胎和神經元發育相關基因的啟動子。斑馬魚模型生動再現了人類表型:第一代(F0)zfhx4基因編輯個體表現出麥氏軟骨縮短、篩
-
PTPδ 的可變剪接小外顯子 B:調控興奮性突觸的關鍵分子及相關疾病機制新解
在神奇的大腦世界里,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傳遞信息,構建起復雜而精妙的神經網絡,支撐著我們的各種行為和認知功能。然而,當這個網絡出現故障時,各類神經、精神及神經發育障礙疾病便會乘虛而入,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智力殘疾等,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PTPδ(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δ,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δ)作為一個與這些疾病密切相關的蛋白,其作用機制卻如同迷霧,讓科研人員難以捉摸。此前,雖然知道 PTPδ 能與多種突觸后粘附分子相互作用,但其包含的小外顯子 A(meA)和 B(meB)在體內的具體功能,尤其是 PTPδ-meB 的功能,幾乎是一片空白。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時間:2025-05-14
-
間歇性干擾電流刺激:精準調控豬迷走神經纖維激活的新策略
在醫學領域,迷走神經就像身體里的 “通信大師”,通過自主反射維持著生理平衡。一旦它 “出狀況”,許多慢性疾病便可能乘虛而入,像癲癇、抑郁癥、心力衰竭等。于是,迷走神經刺激(VNS)療法應運而生,成為治療這些疾病的潛在 “救星”??扇缃?,VNS 卻遭遇了 “瓶頸”。當前的 VNS 設備在刺激迷走神經時,就像拿著一把 “粗糙的刷子”,無法精準區分不同功能的神經纖維。比如,在激活那些對治療有益的小纖維(如支配心臟、肺或腹部內臟的纖維)時,總會 “順帶” 激活大纖維,進而引發咳嗽、聲音嘶啞等副作用,不僅影響治療效果,還可能導致用藥劑量不理想。所以,如何實現對迷走神經纖維激活的精準控制,成為了醫學研究亟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時間:2025-05-14
-
揭秘免疫防線:TRIM23 介導的 cGAS-STING 通路在抗 HSV 感染中的關鍵作用
在微觀的人體免疫世界里,病毒與免疫系統的 “戰爭” 時刻都在上演。其中,單純皰疹病毒(HSV)感染引發的疾病,如皰疹性腦炎等,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自噬作為細胞內重要的防御機制,在對抗病毒感染中起著關鍵作用。然而,在 HSV 感染時,細胞如何啟動自噬來抵御病毒,這個過程中的分子機制卻像一團迷霧,讓科學家們困惑不已。特別是 cGAS-STING 通路,它雖然已知能引發干擾素(IFN)反應,也被認為是病毒感染或其他刺激下自噬的關鍵誘導因素,但它具體如何誘導自噬,下游的介導因子又有哪些,一直是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揭開這些謎團,來自美國克利夫蘭診所佛羅里達研究與創新中心、芝加哥大學等多個機構的研究人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時間: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