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Alternatively spliced mini-exon B in PTPδ regulates excitatory synapses through cell-type-specific trans-synaptic PTPδ-IL1RAP interaction
編輯推薦:
在神經科學領域,PTPδ 與多種神經疾病相關,但其機制不明。韓國科學技術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針對 PTPδ 的小外顯子 B(meB)開展研究。結果發現 PTPδ-meB 影響小鼠存活、行為及突觸功能,通過 IL1RAP 調控興奮性突觸。這為理解相關疾病機制提供新視角。
在神奇的大腦世界里,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傳遞信息,構建起復雜而精妙的神經網絡,支撐著我們的各種行為和認知功能。然而,當這個網絡出現故障時,各類神經、精神及神經發育障礙疾病便會乘虛而入,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智力殘疾等,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PTPδ(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δ,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δ)作為一個與這些疾病密切相關的蛋白,其作用機制卻如同迷霧,讓科研人員難以捉摸。此前,雖然知道 PTPδ 能與多種突觸后粘附分子相互作用,但其包含的小外顯子 A(meA)和 B(meB)在體內的具體功能,尤其是 PTPδ-meB 的功能,幾乎是一片空白。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揭開 PTPδ-meB 的神秘面紗,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基礎科學研究所(IBS)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踏上了探索之旅。
研究人員開展了一系列實驗,最終發現 PTPδ-meB 在小鼠的早期出生后存活、突觸功能以及行為表現等方面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且,它通過細胞類型特異性和依賴 IL1RAP(白細胞介素 1 受體輔助蛋白,Interleukin 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的反式突觸相互作用來調控興奮性突觸。這一發現意義非凡,為深入理解 PTPδ 相關的大腦疾病的發病機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也為未來開發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主要運用了以下關鍵技術方法:首先是基因編輯技術,通過 CRISPR/Cas9 介導的基因組編輯構建 PTPδ-meB 突變小鼠模型;其次是蛋白質組學技術,對突觸蛋白進行全面分析,鑒定出關鍵蛋白 IL1RAP;最后是電生理學技術,記錄神經元的電活動,以研究突觸傳遞的變化。
下面讓我們詳細看看研究的具體結果:
- Ptprd-meB+/-小鼠的發育和行為表型:研究人員構建了 PTPδ-meB 突變小鼠,發現純合子 Ptprd-meB-/-小鼠在出生后早期存活率顯著降低,而異合子 Ptprd-meB+/-小鼠則出現多種行為異常,如運動活性下降、焦慮樣行為增加等。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Ptprd-meA+/-小鼠的行為表現卻基本正常。這表明 PTPδ-meB 對小鼠的發育和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而 PTPδ-meA 的影響則相對較小。
- Ptprd-meB+/-小鼠齒狀回顆粒細胞和中間神經元的興奮性突觸變化:通過電生理記錄,研究人員發現 Ptprd-meB+/-小鼠的齒狀回顆粒細胞(DG-GCs)的興奮性突觸傳遞減少,表現為微小興奮性突觸后電流(mEPSCs)頻率降低;而齒狀回中間神經元(DG-INs)的興奮性突觸傳遞卻增加,mEPSC 頻率升高。這一增一減的變化說明 PTPδ-meB 缺失會在不同的神經元中引起相反的興奮性突觸變化。同時,PTPδ-meA 缺失對 DG-GCs 的 mEPSCs 影響極小,再次凸顯了 PTPδ-meB 在調節興奮性突觸方面的獨特作用。
- Ptprd-meB+/-小鼠 DG-GCs 和 DG-INs 的興奮性突觸密度變化:電子顯微鏡分析顯示,Ptprd-meB+/-小鼠的 DG-GCs 興奮性突觸密度降低,而 DG-INs 的興奮性突觸密度升高。這一結果與上述電生理實驗中觀察到的突觸傳遞變化相呼應,進一步證實了 PTPδ-meB 對不同神經元興奮性突觸的差異性調節作用。此外,研究還發現 PTPδ-tdTomato 信號在 DG-GCs 和 DG-INs 的興奮性突觸前神經末梢均有表達,暗示其可能在這種差異性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 Ptprd-meB+/-小鼠 DG-GCs 中興奮性 / 抑制性突觸比率的變化:研究人員通過電刺激和光遺傳刺激實驗發現,Ptprd-meB+/-小鼠 DG-GCs 中誘發的興奮性和抑制性突觸電流比率(eEPSC/eIPSC 和 oEPSC/oIPSC 比率)降低。這意味著 PTPδ-meB 缺失會打破 DG-GCs 中興奮性和抑制性突觸輸入的平衡。而 Ptprd-meA+/-小鼠的 oEPSC/oIPSC 比率則增加,與 Ptprd-meB+/-小鼠的結果形成鮮明對比,再次突出了這兩個小外顯子功能的差異。
- Ptprd-meB+/-小鼠中 IL1RAP 的變化:蛋白質組學分析表明,PTPδ-meB 缺失導致 DG-GCs 的突觸后密度(PSD)中 IL1RAP 水平顯著降低。進一步研究發現,IL1RAP 突變小鼠的 eEPSC/eIPSC 比率也降低,與 Ptprd-meB+/-小鼠的表型相似。這充分說明 IL1RAP 在 PTPδ-meB 調節興奮性突觸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 Il1rap mRNA 在 DG-GCs 中高表達,而在 DG-INs 中低表達,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 PTPδ-meB 缺失會在這兩種神經元中產生不同的突觸效應。
- Ptprd-meB+/-小鼠的磷酸酪氨酸蛋白質組分析:對 Ptprd-meB+/-小鼠進行磷酸酪氨酸蛋白質組分析后發現,PTPδ-meB 缺失會導致多種突觸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pTyr)水平發生顯著變化,這些蛋白主要定位于突觸后區域。進一步研究發現,Ptprd-meB+/-神經元對 IL-1β 的反應增強,p38 激活增加。這表明 PTPδ-IL1RAP 相互作用可能在調節突觸后 IL-1β 信號和興奮性突觸結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具體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結論和討論部分指出,PTPδ-meB 在小鼠的生存、突觸和行為表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它通過細胞類型特異性和依賴 IL1RAP 的反式突觸相互作用來精細調控興奮性突觸。這一發現為理解 PTPδ 相關的大腦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提示這些疾病可能與 PTPδ-meB 依賴的興奮性突觸發育受損以及突觸后神經元中興奮性 / 抑制性突觸平衡改變密切相關。然而,目前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比如 PTPδ-meB 缺失影響新生兒存活的具體分子機制,以及在其他腦區和發育階段是否也存在類似的變化等。未來的研究可以圍繞這些問題展開,進一步深入探索 PTPδ-meB 的功能,為開發治療相關疾病的新策略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