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頸動脈體瘤切除術后腦高灌注綜合征樣癥狀的發生率及危險因素分析
《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Like Symptoms After Resection of Carotid Body Tumour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15日 來源: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3.5
編輯推薦:
本研究首次探討頸動脈體瘤(CBT)切除術后腦高灌注綜合征(CHS)樣癥狀的發生率及危險因素。通過對152例患者165次手術的回顧性分析,發現26.1%的病例出現CHS樣癥狀,其中ICA干預和術后新發高血壓是獨立危險因素。該成果為CBT術后并發癥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據。
論文解讀
在頸部血管外科領域,頸動脈體瘤(Carotid Body Tumour, CBT)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豐富的血供特點,一直是手術治療的難點。這種發病率約1/10萬的罕見腫瘤,雖然多數表現為無痛性頸部腫塊,但可能壓迫頸動脈和顱神經,導致頭暈、頭痛等癥狀。更棘手的是,手術切除過程中對頸動脈的操作可能引發腦高灌注綜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CHS)——一種以頭痛、癲癇、神經功能缺損為特征的嚴重并發癥,嚴重時可導致致命性腦出血。
盡管CHS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支架植入術中的發生率已被廣泛研究(分別為3.4%和4.6%),但其與CBT手術的關聯卻從未被探索。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團隊注意到,部分患者在CBT切除后會出現類似CHS的癥狀,但常規術后檢查往往缺乏腦灌注影像學證據。這種臨床現象背后的發生率和危險因素亟待闡明,這正是本研究的重要出發點。
研究團隊回顧分析了2013-2021年間152例患者165次CBT手術數據。所有手術均由4-5組經驗豐富的血管外科團隊完成,采用全身麻醉下腫瘤全切除。關鍵技術方法包括:術前球囊閉塞試驗(51例)、術中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干預(34例)和頸外動脈結扎(43例),通過單因素和多因素回歸分析確定CHS樣癥狀的危險因素。
研究結果
Demographics
隊列平均年齡44.2±10.9歲,女性占67.1%。腫瘤中位直徑3.5cm,Shamblin III型占比最高(53.3%)。值得注意的是,13例患者接受雙側腫瘤切除。
CHS樣癥狀特征
43例(26.1%)術后出現CHS樣癥狀,其中60.5%需脫水治療。90.7%的病例癥狀在48小時內出現,與典型CHS的時序特征相符。
危險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術后即時心率升高(P=0.006)、術后第1天晨起心率(P=0.004)、ICA干預(P=0.002)和新發高血壓(P=0.02)與癥狀顯著相關。多因素分析確認ICA干預(P=0.008)和新發高血壓(P=0.017)為獨立危險因素。
討論與結論
這項開創性研究首次揭示CBT術后CHS樣癥狀的高發生率(26.1%),遠超頸動脈其他手術。ICA干預的強相關性提示血管重建可能破壞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而新發高血壓則加劇灌注異常。研究創新性地提出術后心率監測的預警價值,為臨床早期識別高風險患者提供了簡便指標。
該成果對CBT圍手術期管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于接受ICA干預或出現血壓波動的患者,應實施至少48小時的強化監護,嚴格控制心率和血壓。未來研究需建立標準化的CHS診斷流程,并探索預防性用藥方案。北京協和醫院的這項工作填補了CBT手術并發癥研究的空白,為改善患者預后提供了循證醫學依據。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