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卷積和長短期記憶神經網絡的機器人地形分類:突破復雜地形限制,助力機器人自主導航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機器人正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然而,復雜的地形成為了機器人前進路上的 “絆腳石”。由于技術的限制,機器人在面對不同地形時,無法像人類一樣靈活感知和適應,其移動性大打折扣,這嚴重阻礙了機器人在現實世界中的進一步應用。想象一下,在救援場景中,機器人若不能準確識別復雜的廢墟地形,就可能陷入困境,無法高效完成救援任務;在家庭服務場景中,面對不同材質的地面,機器人也難以穩定行走和執行任務。因此,如何讓機器人精準地識別不同地形,提升其在復雜環境中的移動能力,成為了科研人員亟待攻克的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自未知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旨在提升機器人地形分類能力的
來源:Cognitive Robotics
時間:2025-05-06
-
Rehab-Bot:基于導納控制的下肢康復機器人系統設計與虛擬阻力訓練驗證
論文解讀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是中風、脊髓損傷等神經系統疾病及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常見后遺癥,傳統康復治療面臨兩大困境:一是臨床康復周期有限,患者出院后難以維持高強度訓練;二是現有康復設備體積龐大且功能單一,無法滿足從臥床期到肌力恢復期的全程需求。更嚴峻的是,全球約30%中風患者因交通不便或經濟原因無法持續獲得專業康復服務。這種"康復斷層"現象直接導致患者肌力恢復不足,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針對這一難題,來自Institut Teknologi Bandung的研究團隊創新性地將臨床常用的連續被動運動(CPM)設備與虛擬現實技術結合,開發出可居家使用的Rehab-Bot系統。該研究突破性地采用導納控制(ad
來源:Cognitive Robotics
時間:2025-05-06
-
基于深度學習特征與注意力機制的網絡服務器移動端應用實現多品種板栗(Castanea sativa)精準分類:開啟農業智能化分類新征程
板栗(Castanea sativa)是富含纖維、維生素 C 和 B 族,以及鉀、鎂、鐵等礦物質的營養食品,除食用外,還用于醫藥、化妝品和能源等領域,在全球需求旺盛。準確分類對確定板栗市場價格至關重要,但傳統靠外觀分類的方法既繁瑣又易出錯,因此急需計算機輔助系統。研究人員搭建相機系統,采集了 “Aland?z”“Ayd?n”“Simav” 和 “Zonguldak” 這幾個品種的板栗圖像,構建了新的數據集。同時,開發了基于深度學習的移動端應用,用于板栗品種分類。研究人員測試了 16 種先進的卷積神經網絡(CNN)模型,選取其中表現最佳的 3 種作為特征提取器,并用決策樹(DT)、樸素貝葉斯(N
來源:Applied Fruit Science
時間:2025-05-06
-
柬埔寨資源有限醫院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治療新突破:開啟生命新希望
在白血病的 “戰場” 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兒童群體中極為兇險的 “敵人”。在發達國家,ALL 的治療成果斐然,兒童 5 年無復發生存率(Relapse-Free Survival,RFS)可達 85 - 95%,猶如給孩子們撐起了一把堅固的 “生命保護傘”。然而,在資源有限的地區,情況卻截然不同,這里的孩子們仿佛陷入了黑暗的深淵,治療效果差,生存希望渺茫。柬埔寨的暹粒吳哥兒童醫院,在 2018 年之前,面對 ALL 患兒,能提供的僅僅是姑息治療,這就像在狂風暴雨中給孩子披上一件單薄的雨衣,根本無法抵御疾病的肆虐,ALL 幾
來源:Blood Global Hematology
時間:2025-05-06
-
綜述:圍手術期右美托咪定(DEX)對成人心臟手術后譫妄(POD)的影響:綜合文獻計量學和薈萃分析
引言術后譫妄(POD)是老年手術患者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在心臟手術中發病率為 5.5% - 52.0%。POD 是一種急性發作、短暫的腦功能異常,多在術后一周內出現,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意識水平改變和認知功能急性變化。它會增加其他術后并發癥風險、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和 30 天再入院率,影響患者預后。2018 年,多學科專家達成共識,用圍手術期神經認知障礙(PND)代表所有認知障礙,包括 POD、術后長期認知功能障礙(POCD)和神經認知恢復延遲(DNR),這體現了圍手術期神經認知并發癥受到全球關注。有研究顯示,老年心臟手術后 POCD 發病率為 10% - 17%。美國每年有超
來源: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時間:2025-05-06
-
基于混合特征選擇與深度學習框架的甲狀腺疾病精準預測及共病管理研究
甲狀腺作為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體,其功能異常引發的疾病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挑戰。據統計,僅美國就有2000萬甲狀腺疾病患者,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5-8倍。然而傳統診斷方法如甲狀腺功能檢測(TFTs)存在實驗室間變異大、成本高等局限,而現有機器學習模型又面臨特征冗余、數據不平衡等瓶頸。針對這一臨床痛點,研究人員開發了混合特征選擇與深度學習框架(HFSDLF)。該研究創新性地將深度卷積神經網絡(D-CNN)的特征提取能力與隨機森林等傳統算法的可解釋性相結合,通過PCA降維和L1正則化的雙重特征篩選,在UCI甲狀腺數據集上實現了96.30%的分類準確率。論文發表于《Clinical eHealth》,為人
來源:Clinical eHealth
時間:2025-05-06
-
橡木木片生物炭吸附去除化糞池污水中有機物和營養物質:開啟可持續污水處理新征程
在全球范圍內,約 19 億人依賴化糞池系統處理生活污水。然而,化糞池系統存在諸多問題,如高故障率、對污水中有機負荷和營養物質去除率低等。一旦排水場失效,化糞池污水中的有機物、營養物質和病原體就會釋放到環境中,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引發水體富營養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尋找一種高效、可持續的化糞池污水處理方法迫在眉睫。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開展了關于橡木木片生物炭吸附去除化糞池污水中有機物和營養物質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Cleaner Water》。研究人員運用了多種關鍵技術方法。首先是批次吸附試驗,采用 2×3×3 析因設計,研究熱解溫度、時間和生物炭顆粒大小對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響。其次是
來源:Cleaner Water
時間:2025-05-06
-
眼科超聲:快速精準識別虐待性頭部創傷相關視網膜損傷的新利器
在兒童健康領域,虐待性頭部創傷(Abusive Head Trauma,AHT)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嚴峻問題。在美國,AHT 是導致兒童虐待死亡的首要原因,每一例 AHT 死亡預估會造成 570 萬美元的損失 。AHT 通常由反復的加速 - 減速力引起,有時還伴隨著頭部的鈍性撞擊,這不僅會導致廣泛的腦損傷,還常常引發視網膜出血(Retinal Hemorrhages,RH)。在嬰兒群體中,視網膜出血對于早期區分 AHT 和意外頭部創傷起著關鍵作用。研究表明,AHT 案例中視網膜出血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都顯著高于非虐待性頭部創傷(non - Abusive Head Trauma,nAHT),當出現視
來源:Child Abuse & Neglect
時間:2025-05-06
-
童年情感虐待如何影響青少年問題行為軌跡?神經質和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揭秘
在青春的旅程中,青少年的成長并非總是一帆風順,問題行為時有發生。打架、逃學等問題行為不僅阻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還影響他們的社會適應。隨著年齡增長,這些問題行為雖有減少趨勢,但一些潛在風險因素卻被現有研究忽視。這些未被關注的因素可能阻礙問題行為的減少,進而影響青少年當下的學習與日常生活,還可能對他們未來的社會發展造成危害,甚至增加犯罪的可能性。童年時期,個體在認知、情感和人格等方面都尚未成熟,是極為關鍵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如果遭遇情感虐待,比如父母的言語辱罵、情感忽視,對個體的傷害不容小覷。童年情感虐待不僅是早期創傷經歷的典型代表,而且在全球范圍內的發生率較高。在中國,受傳統嚴厲育兒觀念
來源: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時間:2025-05-06
-
“Healing Together” 計劃:助力受家暴兒童提升情感認知的希望之光
在社會的諸多角落,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生活在家暴的陰影之下。家庭暴力(Domestic Abuse,DA)形式多樣,涵蓋心理、身體、性、經濟和情感等方面。據估算,全球每年約有 10 億 2 - 17 歲的兒童經歷過某種形式的家暴。這些孩子長期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中,就像脆弱的幼苗遭遇狂風暴雨,極有可能在未來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郁、焦慮和復雜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等。以往針對家暴問題的服務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不少缺陷。一些項目從以幸存者為中心逐漸轉變為更注重服務驅動,支持受到預定成功標準的限制,甚至部分庇護所還出現了類似嚴格宵禁等帶有強制色彩的行為模式,這不僅無法給予孩子們真正的幫助,反而可能造成
來源: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時間:2025-05-06
-
505(b)(2)途徑批準趨勢與戰略影響的多維回溯性研究(2019-2023):創新療法加速獲批的監管啟示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FDA)建立的505(b)(2)審批途徑,通過允許部分引用現有臨床數據,顯著加速了新藥申請(NDA)的批準流程。這項開創性研究對2019-2023年間獲批的505(b)(2)藥物進行了全景式分析,揭示了劑型創新(Type 3新劑型與Type 5新配方)占據主導地位的有趣現象。在治療領域分布方面,抗癌藥物(16.7%)與中樞神經系統(CNS)疾病治療(16.2%)構成兩大核心板塊,抗感染藥物緊隨其后。企業競爭格局中,Teva Pharmaceuticals USA Inc.以顯著優勢領跑獲批數量榜。就給藥途徑而言,注射劑(40.3%)和片劑(20.6%)分列前兩位,凸
來源:Therapeutic Innovation & Regulatory Science
時間:2025-05-06
-
女性運動員使用合成代謝雄激素類固醇的心理特質與依賴癥狀:一項探索性橫斷面研究
論文解讀研究背景隨著健身文化的流行,追求肌肉線條的審美趨勢促使合成代謝雄激素類固醇(Anabolic-Androgenic Steroids, AAS)的使用逐漸從男性擴展到女性群體。盡管全球女性AAS使用率僅為1.4%,但在女性健美運動員中高達16.8%。然而,女性使用AAS面臨獨特的健康風險,如月經紊亂、聲音低沉等生理變化,以及焦慮、攻擊行為等心理問題。更嚴峻的是,女性AAS依賴的潛在機制和后果長期被忽視,現有研究多聚焦男性群體。挪威奧斯陸大學醫院的研究團隊為此開展了一項開創性研究,旨在揭示女性AAS使用者的心理特質與依賴癥狀的關聯,成果發表于《BMC Women's Health》。研究
來源:BMC Women's Health
時間:2025-05-06
-
綜述:跨尺度神經解剖學:卡哈爾與高爾基染色法的發現 —— 神經解剖學家的夢想
引言19 世紀,光鏡和組織學技術的進步開啟了神經元連接詳細研究的征程。但早期,受限于技術,科學家難以追蹤細軸突軌跡和觀察其終末分支,神經系統的奧秘依舊難以解開。圣地亞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1852 - 1934)曾形象地描述大腦組織研究的困境,強調了確定神經分支末端和神經元連接方式的重要性。后來,電子顯微鏡的出現以及新的神經組織制備方法的發展,使得突觸超微結構得以觀察,“突觸(synapse)” 這一概念也應運而生。此后,多種先進技術不斷涌現,極大地推動了神經回路的研究。而這一切的開端,都離不開卡哈爾與高爾基染色法(Golgi method)的故事。開
來源:Anatomic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時間:2025-05-06
-
專制型領導對醫療職場偏差行為的影響機制:情緒耗竭的中介作用與神經質的調節效應
這項關于醫療人力資源的分析研究揭示了專制型領導(despotic leadership)的黑暗面。在巴基斯坦正在推行的醫療教學機構(MTI)改革背景下,研究者像偵探般追蹤了這種領導風格如何通過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這條"隱形通道",最終引發醫護人員的組織偏差(organizational deviance)和人際偏差(interpersonal deviance)行為。有趣的是,傳統認為的"情緒放大器"——神經質(neuroticism)人格特質,這次卻意外地沒有顯示出調節作用,這就像在心理學迷宮中發現了新的暗道。研究團隊采用Smart PLS和Preacher
來源:Health Care Analysis
時間:2025-05-06
-
揭秘深蹲與腿舉:高容量抗阻訓練下男性神經肌肉、激素反應及恢復差異的關鍵研究
在健身和運動訓練領域,深蹲和腿舉都是常見的鍛煉下肢力量的訓練動作。然而,對于這兩種訓練方式在高容量抗阻訓練下,對男性身體產生的急性神經肌肉和激素反應,以及后續的恢復情況,人們了解得并不全面。以往研究存在各種局限性,不同研究的結果也存在差異,比如不同的加載方案、運動選擇以及測試時間等因素,都使得直接比較變得困難。這就導致在實際訓練中,教練和運動員難以確定哪種訓練方式能更好地滿足訓練目標。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來自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skyl?)等機構的研究人員 Johanna Kotikangas、Simon Walker 等人開展了一項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Eu
來源: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時間:2025-05-06
-
綜述:膠質淋巴系統和腦膜淋巴管解鎖大腦免疫密碼
引言中樞神經系統(CNS)曾被認為完全與免疫系統隔絕,血腦屏障(BBB)阻擋分子和細胞進出,且被認為缺乏淋巴引流,由此產生 “CNS 免疫特權” 概念。但后來研究發現,CNS 并非完全與外周免疫系統隔離,如預先免疫的皮膚移植到腦內會被排斥,腦內物質可經腦脊液(CSF)引流到頸部淋巴結(CLNs) 。這表明 CNS 與免疫系統聯系密切,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其免疫特權的本質,更多關注調節免疫反應的機制。膠質淋巴系統和腦膜淋巴管傳統認為蛛網膜顆粒是 CSF 從 CNS 流入血液的直接途徑,但早期研究發現 CSF 可流入淋巴。近年來,成像和實驗技術進步讓人們對 CNS 內液體動力學有新認識。CSF 由脈絡
來源:Immunity
時間:2025-05-05
-
外周感覺神經免疫前沿:炎癥感知與組織穩態調控的新范式
神經與免疫的跨界對話:解碼感覺神經調控炎癥與疾病的新機制長久以來,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被視為各司其職的獨立系統:前者負責感知外界刺激,后者專精于抵御病原體。然而,近年研究顛覆了這一認知——皮膚瘙癢時,為何抗炎藥能止癢?腸道感染時,神經信號如何影響免疫細胞作戰?這些現象背后,隱藏著神經與免疫系統間復雜的分子對話。隨著特應性皮炎(AD)、癌癥等疾病治療陷入瓶頸,科學家意識到,破解神經免疫互作機制可能是突破的關鍵。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Brian S. Kim與威爾康奈爾醫學院David Artis團隊在《Immunity》發表綜述,系統梳理了外周感覺神經免疫學的最新進展。研究整合單細胞RNA測序、化學
來源:Immunity
時間:2025-05-05
-
綜述:邊界相關巨噬細胞 —— 大腦穩態與免疫的守護者
大腦邊界組織的解剖與功能大腦邊界組織是神經免疫調節的關鍵部位,包括腦膜、血管周圍間隙、脈絡叢和腦室周圍器官等。這些組織通過特殊的循環系統,實現廢物清除、中樞神經系統(CNS)抗原交換和免疫監視。腦膜由硬膜、蛛網膜和軟膜組成。硬膜富含神經纖維和免疫細胞,其血管與顱骨骨髓相連,便于免疫細胞遷移。蛛網膜和軟膜形成屏障,限制物質交換。血管周圍間隙充滿間質液(ISF),與腦脊液(CSF)相通,在物質運輸和免疫監視中起重要作用。腦室周圍器官的毛細血管缺乏緊密連接,可接觸血液來源的分子,是血腦溝通的重要部位。脈絡叢產生腦脊液,其上皮細胞形成血腦脊液屏障(BCSFB),限制物質進入腦室。腦脊液在腦室和蛛網膜下
來源:Immunity
時間:2025-05-05
-
綜述:特化感覺神經元亞型在調節外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摘要免疫和感覺神經系統能夠檢測從組織損傷到感染等多種威脅,并協調保護性反應以恢復體內平衡。與免疫細胞一樣,感覺神經元具有顯著的異質性。先進的遺傳模型顯示,不同的感覺神經元亞群對免疫反應的調節存在差異。在這篇綜述中,我們將探討各種免疫信號如何與不同亞型的感覺神經元相互作用,從而介導炎癥性疼痛、瘙癢、緩解反應、保護性行為適應以及自主神經反射。我們還將重點闡述特化的感覺神經元群體是如何通過釋放神經肽、神經因子或谷氨酸(Glu)來調節免疫功能的。這種功能特化使得免疫調節能夠精確適應免疫反應的動力學和性質,這也表明感覺神經元在宿主防御和組織穩態調節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來源:Immunity
時間:2025-05-05
-
綜述:發育中大腦的小膠質細胞與 TREM2 的相互作用
小膠質細胞和 TREM2 在發育中大腦的相互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發育進程里,從神經前體細胞遷移到神經回路精細化塑造,免疫系統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小膠質細胞(Microglia)作為大腦中的常駐巨噬細胞,更是這些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深刻影響著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對神經回路重塑貢獻巨大。近年來,科學界對于小膠質細胞如何調控大腦發育關鍵時期有了諸多新發現,尤其是其與各類腦細胞持續的相互交流機制。在這篇綜述里,研究者整合了大量關于小膠質細胞和神經發育的文獻成果,著重介紹了 TREM2 受體(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
來源:Immunity
時間:202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