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述:特化感覺神經元亞型在調節外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摘要免疫和感覺神經系統能夠檢測從組織損傷到感染等多種威脅,并協調保護性反應以恢復體內平衡。與免疫細胞一樣,感覺神經元具有顯著的異質性。先進的遺傳模型顯示,不同的感覺神經元亞群對免疫反應的調節存在差異。在這篇綜述中,我們將探討各種免疫信號如何與不同亞型的感覺神經元相互作用,從而介導炎癥性疼痛、瘙癢、緩解反應、保護性行為適應以及自主神經反射。我們還將重點闡述特化的感覺神經元群體是如何通過釋放神經肽、神經因子或谷氨酸(Glu)來調節免疫功能的。這種功能特化使得免疫調節能夠精確適應免疫反應的動力學和性質,這也表明感覺神經元在宿主防御和組織穩態調節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來源:Immunity
時間:2025-05-05
-
綜述:發育中大腦的小膠質細胞與 TREM2 的相互作用
小膠質細胞和 TREM2 在發育中大腦的相互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發育進程里,從神經前體細胞遷移到神經回路精細化塑造,免疫系統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小膠質細胞(Microglia)作為大腦中的常駐巨噬細胞,更是這些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深刻影響著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對神經回路重塑貢獻巨大。近年來,科學界對于小膠質細胞如何調控大腦發育關鍵時期有了諸多新發現,尤其是其與各類腦細胞持續的相互交流機制。在這篇綜述里,研究者整合了大量關于小膠質細胞和神經發育的文獻成果,著重介紹了 TREM2 受體(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
來源:Immunity
時間:2025-05-05
-
綜述:神經-免疫復雜相互作用塑造膠質瘤免疫治療
中樞神經系統免疫環境的新認知傳統"免疫特權"理論已被現代研究推翻。最新證據表明,中樞神經系統(CNS)存在活躍的免疫監視系統,包括重新發現的類淋巴(glymphatic)系統,以及腦膜淋巴管與頸深淋巴結(CLNs)的連接。這些結構構成"腦邊界免疫生態位",包含CNS相關巨噬細胞(CAMs/BAMs)、T細胞等多樣化免疫群體,通過細胞因子如IL-4、IFN-γ與神經元形成雙向調控網絡。腦邊界免疫生態位的三大樞紐腦膜作為關鍵免疫界面,其硬腦膜血管缺乏緊密連接,允許外周免疫細胞通過淋巴管進入CLNs。實驗顯示,阻斷淋巴引流會導致T細胞積累和認知障礙。脈絡叢通過血-腦脊液屏障調控免疫細胞 traffi
來源:Immunity
時間:2025-05-05
-
前扣帶回皮層 PV 和 SST 中間神經元對雄性小鼠社會行為的塑造作用及孤獨癥機制新解
在奇妙的大腦世界里,社交行為如同一條重要的紐帶,對生物種群的生存和延續意義非凡??晒陋毎Y患者的社交卻存在嚴重問題,這背后的神經機制一直是科學界亟待解開的謎團。前扣帶回皮層(ACC)在社交行為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功能障礙與孤獨癥患者的社交互動缺陷緊密相關。然而,ACC 究竟如何調控社交行為,這一問題始終模糊不清。為了深入探究其中的奧秘,第四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踏上了探索之旅。他們圍繞 ACC 中的小白蛋白(PV)和生長抑素(SST)中間神經元展開了一系列研究,最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這些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為我們理解社交行為的神經機制以及孤獨癥的病理生理學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時間:2025-05-05
-
揭秘強金屬 - 載體相互作用提升催化活性的原子奧秘:表面位阻效應的關鍵作用
在現代工業中,多相催化就像一個隱藏在幕后卻掌控全局的 “大管家”,約 80% 的工業化學過程都離不開它。從滿足人類基本生活需求的各種產品制造,到改善生活品質的新材料研發,多相催化都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傳統催化劑卻有著自身的 “短板”,其性能常常受主要組成元素的限制。為了突破這些限制,科研人員不斷探索,開發出越來越復雜的新型催化劑,比如單原子催化材料、高熵材料等。在眾多催化劑中,負載型納米顆粒(金屬納米顆粒分散在載體上)是極為重要的一種多相催化技術。載體對納米顆粒的影響最初體現在穩定性和分散性上,但后來人們發現,載體還能增強納米顆粒的催化活性,這讓載體的地位大大提升。強金屬 - 載體相互作用(
來源:iScience
時間:2025-05-05
-
多組學助力神經系統疾病診斷:突破困境,開啟精準診療新篇章
在醫學研究的長河中,神經系統疾病一直是困擾人類健康的難題,尤其是神經發育障礙(NDDs)。這類疾病會導致患者在認知、運動、行為、交流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出現發育缺陷,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盡管下一代測序技術讓我們對罕見和難以診斷的神經系統疾病的基因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仍有大量患者無法得到明確診斷。這是因為目前的基因檢測方法會產生大量意義不明的變異(VUS),這些變異難以確定其致病性,成為精準診斷路上的 “絆腳石”。此外,非歐洲人群由于缺乏相關等位基因頻率數據,VUS 的解讀更加困難。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極具意義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npj Genomic Medi
來源:npj Genomic Medicine
時間:2025-05-05
-
抗體穿梭利用突觸小泡釋放與回收機制:為神經元靶向遞送治療藥物開辟新徑
研究背景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面臨諸多挑戰,其中血腦屏障(BBB)和血脊髓屏障(BSCB)嚴重阻礙了治療藥物向神經元的有效遞送。多數小分子藥物和幾乎所有大分子治療藥物都難以穿越這兩道屏障,導致藥物在靶細胞中的濃度不理想,治療效果不佳。盡管已有多種策略嘗試解決這一問題,如利用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腺相關病毒、細胞穿透肽等,但這些方法存在缺乏細胞特異性、無法有效進入神經元細胞內特定區域等不足。為了克服這些障礙,研究人員聚焦于利用突觸小泡釋放和回收機制(SVRM),開發一種神經元選擇性藥物遞送系統。研究方法體外誘導突觸前模型的建立:使用包被有富含亮氨酸重復跨膜蛋白 2(LRRTM2)的微珠,誘導人誘導多
來源:Molecular Therapy Methods & Clinical Development
時間:2025-05-05
-
突破 TMS 研究困境:可預測性對皮質脊髓興奮性的關鍵影響
在神經科學領域,運動技能學習是人類日常生活和各種活動的基礎,它與神經系統的功能密切相關。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作為一種常用的研究工具,常被用于評估皮質脊髓興奮性(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CSE),進而探究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的神經機制。以往研究發現,動作觀察(Action Observation,AO)能使 CSE 增強,這一現象通常被認為與鏡像神經元激活和觀察學習有關 。然而,在眾多使用 TMS 的研究中,刺激的可預測性存在差異,這一因素可能會干擾對 CSE 變化的準確解讀。例如,有些研究雖試圖控制
來源: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5
-
增強錯誤反饋對自閉癥譜系障礙(ASD)兒童視覺運動適應的影響及意義探索
自閉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兒童常面臨視覺運動適應方面的難題。本研究探索擴大的視覺錯誤反饋能否增強患有和未患有 ASD 兒童的運動適應性。35 名 6 至 10 歲的兒童完成了兩項從中心向外的計算機化適應任務。在這些任務中,他們手部運動錯誤的視覺反饋以常規(增益 = 1:1)或增強(增益 = 1:2)的比例提供。結果表明,在常規反饋任務中,ASD 兒童與同齡人相比,視覺運動適應性降低。然而,在增強反饋任務中,ASD 兒童在一項關鍵的運動規劃指標上表現出積極的后效應,這意味著他們或許有能力適應視覺扭曲。盡管如此,兩項任務之間缺乏顯著差異,這表明雖然增
來源: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5
-
快走訓練結合功能性電刺激對健康年輕人神經運動興奮性的影響:探索步態訓練新機制
目前,對于將步行練習與電刺激相結合的步態再訓練干預措施背后的神經過程,人們了解甚少。本研究旨在比較 14 名健康年輕成年人在進行 30 分鐘快走(Fast)和 30 分鐘快走并對踝關節跖屈肌和背屈肌進行功能性電刺激(FastFES)后,通過運動誘發電位(MEP)幅值測量的皮質運動興奮性、通過 H/M 比測量的單突觸牽張反射興奮性,以及通過前向地面反作用力(AGRF)測量的步態推進力產生的急性變化。研究結果表明,FastFES 而非 Fast,能使脛骨前肌 MEP 幅值顯著急性下降(p = 0.01)。此外,FastFES 練習引起的脛骨前肌 MEP 幅值急性下降幅度顯著大于 Fast(p =
來源: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5
-
右背外側前額葉皮層 θ 波爆發刺激聯合注意力修正訓練緩解焦慮:成效幾何?
在當今社會,焦慮問題愈發普遍,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F有的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療法雖有一定效果,但許多焦慮癥患者接受治療后仍無法達到緩解狀態,治療效果差異較大。這促使科研人員不斷探索新的治療方法。在此背景下,為了深入了解如何更有效地緩解焦慮癥狀,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極具意義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上。研究人員采用了多種關鍵技術方法。在實驗中,他們運用經顱磁刺激技術中的連續 θ 波爆發刺激(cTBS),對參與者的右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進行刺激。同時,結合注意力修正訓練(AMT),通過計算機程序讓參與者完成特定任務。研究選
來源: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5
-
探秘氯胺酮與瑞帕司亭抗抑郁奇效:CaMKII/CREB 通路的關鍵角色解析
近期在小鼠模型中的研究表明,氯胺酮(ketamine)和瑞帕司亭(rapastinel)能在重度抑郁癥(MDD)中誘導快速且持續的抗抑郁效果。然而,尚不清楚氯胺酮作為 N - 甲基 - D - 天冬氨酸受體(NMDAR)拮抗劑,瑞帕司亭作為 NMDAR 正向變構調節劑,這兩種相反的作用機制是如何產生相似的抗抑郁樣效果的。此外,雖然鈣 / 鈣調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 II(CaMKII)/ 環磷腺苷效應元件結合蛋白(CREB)通路在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合成和突觸可塑性中起著關鍵作用,但它在瑞帕司亭或氯胺酮誘導的抗抑郁效果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詳細研究。本研究使用 46 只雄性小鼠,構建慢性不可預
來源: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時間:2025-05-05
-
聚焦超聲神經切斷術預處理供體神經用于移植:突破與局限
在神經損傷修復領域,周圍神經損傷是常見且棘手的問題。當神經出現間隙性缺損時,目前常用新鮮采集的供體神經進行修復。然而,早期一些實驗表明,與新鮮采集的神經移植物相比,預處理(predegenerated)的神經移植物在促進軸突生長方面似乎更具優勢。比如,在一些嚙齒動物實驗中,經過預處理的神經移植物能讓軸突更快地再生,并且在運動神經再支配上表現更好。這一現象引起了科研人員的關注,他們推測預處理的神經移植物可能通過改變基底膜,或者釋放更多生長因子來促進軸突再生。同時,損傷后的施萬細胞(Schwann cells)會轉變為修復表型,分泌多種營養因子,巨噬細胞的激活也能促進血管生成,為軸突再生創造有利環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05
-
調控線粒體裂變與融合改善小鼠神經性疼痛的機制研究:開辟疼痛治療新方向
在神經的世界里,疼痛是一種復雜而棘手的 “信號”,尤其是神經性疼痛,給無數患者帶來了身心折磨。目前臨床常用的鎮痛藥,像嗎啡等阿片類藥物,雖然止痛效果顯著,卻如同 “雙刃劍”,長期使用會產生依賴性,療效逐漸降低,還會對呼吸和血液循環系統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尋找新的治療靶點和方法迫在眉睫。為了攻克這一難題,鄭州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關于 “調控線粒體裂變與融合改善小鼠神經性疼痛” 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研究人員采用了多種關鍵技術方法。首先,建立慢性壓迫損傷(CCI)小鼠模型模擬人類神經性疼痛;運用 Von Frey 測試和 Hargreaves 測試評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05
-
鳶尾素通過調控AMPK/MerTK自噬與SYK/ROS炎癥通路抑制創傷性腦損傷進展的機制研究
創傷性腦損傷(TBI)是全球范圍內致殘率最高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每年約250萬人受累。這種由外力沖擊導致的腦功能障礙不僅會引發原發性損傷,更會觸發級聯式繼發反應——局部缺血、出血性炎癥和氧化應激共同構成"二次打擊",導致軸突變性、髓鞘脫失等不可逆損傷。盡管臨床已有多種干預手段,但針對TBI后神經炎癥和細胞凋亡的調控始終缺乏高效治療方案。近年來,運動介導的肌肉因子鳶尾素(Irisin)因其在代謝調控和神經保護中的雙重作用備受關注,但其在TBI中的具體機制仍是未解之謎。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外科張闊團隊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研究,首次系統闡明了Irisin通過AMPK/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05
-
新型機電測試平臺:突破體感研究局限,精準解析機械與熱刺激閾值
在生命科學和健康醫學領域,人體體感系統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但其中機械和熱刺激的轉導機制卻如同神秘的謎題,尚未完全解開。當前,研究人員主要聚焦于確定機械和熱刺激的閾值,然而在探索過程中卻困難重重。傳統的測試設備,比如馮?弗雷細絲(Von Frey filament),雖在機械閾值識別方面被視為 “黃金標準”,但它手動操作的方式使得刺激的施加高度依賴實驗人員,無論是實際施加的力、速度還是位置,都難以保證穩定,重復性極差,而且刺激只能是離散的,刺激面積也會隨所需力的變化而改變。手持壓力測痛儀雖能提供連續可測的刺激,但手動操作的弊端依舊存在。在熱刺激測試方面,常用的基于珀爾帖(Peltier)效應的設備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時間:2025-05-05
-
阿爾茨海默病保護性CLU等位基因通過脂滴介導的神經元-膠質細胞通訊調控神經元興奮性
阿爾茨海默病(AD)作為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復雜且治療手段有限。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已鑒定出超過75個AD風險位點,其中CLU(Clusterin)基因座是重要的風險位點之一。與眾所周知的APOEε4等位基因不同,CLU的致病機制尚不明確,特別是非編碼區風險變異的功能解析存在挑戰。CLU編碼的載脂蛋白APOJ在腦內廣泛表達,既往研究多聚焦于其在星形膠質細胞中的作用,而神經元CLU的生理功能及其與AD的關聯仍是未解之謎。為攻克這一難題,美國Endeavor Health精神病遺傳學中心Xiaojie Zhao領銜的研究團隊,通過整合多組學分析和基因編輯技術,揭示了CLU基因
來源: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時間:2025-05-04
-
利用新生兒 Fc 受體(FcRn)增強抗體穿越血腦屏障的研究:開啟腦部疾病治療新征程
在神經科學和醫學領域,腦部疾病的治療一直是極具挑戰的難題。血腦屏障(BBB)如同大腦的堅固 “衛士”,它在保護大腦免受有害物質侵害的同時,也成為了治療性抗體進入大腦的巨大障礙。這一屏障使得通過全身給藥的治療性抗體難以有效穿透進入大腦,嚴重限制了這類藥物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方面的發展,眾多患者因此無法獲得有效的治療。為了攻克這一難題,來自美國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 Inc.)的研究人員展開了深入研究。他們將目光聚焦于新生兒 Fc 受體(FcRn),期望能找到突破血腦屏障限制的新方法。經過一系列嚴謹的實驗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對抗體 Fc 區域進行工程化改造,增強其在中性 pH 條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時間:2025-05-04
-
單細胞染色體與批量轉錄組分析:鑒別局限性與轉移性嗜鉻細胞瘤及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的診斷新利器
摘要:大約 10 - 20% 的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或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sympathetic paraganglioma,PPGL)患者會發生轉移性疾病,大多表現為異時性病變。遺憾的是,目前缺乏能夠在初次診斷時預測 PPGL 生物學行為的精確生物標志物。研究人員對患有 PPGL 且被診斷為局限性或轉移性疾?。òㄍ瑫r性或異時性轉移)的患者的腫瘤樣本進行研究,通過應用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single-cell whole-genome sequencing)和批量轉錄組分析(bulk transcriptome analysis,包括對 RNA 序列的變異檢測分析)
來源:Oncogene
時間:2025-05-04
-
LRRK2 抑制劑:帕金森病治療新希望 ——VPS35D620N敲入小鼠的研究啟示
帕金森病,一個令無數患者和家屬備受折磨的 “健康殺手”,一直以來都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它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根源在于黑質致密部(SNpc)的多巴胺神經元死亡。在臨床癥狀出現后的約 4 年時間里,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軸突標記物幾乎完全喪失 ,不過黑質神經元的損失相對沒那么嚴重,僅為 30 - 60%,且之后保持相對穩定。目前,雖然多巴胺替代療法(如左旋多巴,L - DOPA)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運動癥狀,但卻沒有任何一種治療方法可以真正減緩或阻止帕金森病的病情進展。更糟糕的是,許多在運動功能障礙出現前數年就存在的癥狀,像快速眼動(REM)睡眠行為障礙、嗅覺喪失、便秘、情緒變化以及認知能力下降等,
來源:npj Parkinson's Disease
時間:202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