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綜述:神經-免疫復雜相互作用塑造膠質瘤免疫治療
《Immunity》:Complex neural-immune interactions shape glioma immunotherapy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05日 來源:Immunity 25.5
編輯推薦:
這篇綜述深入探討了中樞神經系統(CNS)中獨特的神經-免疫互作機制如何影響膠質瘤免疫治療。文章顛覆了傳統"免疫豁免"概念,揭示了腦邊界免疫微環境(如腦膜、脈絡叢、血管周隙)的關鍵作用,并系統分析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CAR-T細胞療法、溶瘤病毒(OVs)和疫苗等策略的臨床進展與神經毒性挑戰。特別強調了膠質母細胞瘤(GBM)和H3K27M突變型彌漫中線膠質瘤(DMG)的免疫抑制微環境(TIME)特性,以及GD2、IL13Rα2、EGFRvIII等靶點的治療潛力。
傳統"免疫特權"理論已被現代研究推翻。最新證據表明,中樞神經系統(CNS)存在活躍的免疫監視系統,包括重新發現的類淋巴(glymphatic)系統,以及腦膜淋巴管與頸深淋巴結(CLNs)的連接。這些結構構成"腦邊界免疫生態位",包含CNS相關巨噬細胞(CAMs/BAMs)、T細胞等多樣化免疫群體,通過細胞因子如IL-4、IFN-γ與神經元形成雙向調控網絡。
腦膜作為關鍵免疫界面,其硬腦膜血管缺乏緊密連接,允許外周免疫細胞通過淋巴管進入CLNs。實驗顯示,阻斷淋巴引流會導致T細胞積累和認知障礙。脈絡叢通過血-腦脊液屏障調控免疫細胞 trafficking,其巨噬細胞能釋放被星形膠質細胞攝取的外泌體,傳遞外周炎癥信號。血管周隙則作為抗原提呈場所,T細胞可在此識別巨噬細胞呈遞的抗原后穿越膠質界膜進入腦實質。
膠質母細胞瘤(GBM)中85%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為外周浸潤來源,而H3K27M突變型DMG則以小膠質細胞為主。這些細胞通過上調TGF-β、IDO1等分子誘導全身免疫抑制,甚至導致胸腺萎縮和MHCII表達下降。臨床發現,初診GBM患者即存在淋巴細胞減少,機制可能涉及腎上腺素能信號介導的T細胞骨髓滯留。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GBM中療效有限,但新輔助使用PD-1單抗可提升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活性。臨床數據顯示,術前使用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可使腫瘤增殖基因下調,患者生存期延長至26個月。
CAR-T療法靶向GD2在DMG取得突破性進展:11例患者中1例實現完全緩解(CR)持續>30個月,4例腫瘤體積縮小50-100%。但高劑量靜脈注射引發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改為腦室內(ICV)給藥后安全性顯著改善。靶向IL13Rα2的CAR-T通過新型Tn/mem平臺制備,使50%復發高級別膠質瘤患者疾病穩定(SD)。
溶瘤病毒中,HSV-1衍生的teserpaturev在日本獲批用于復發GBM,其獨特機制是引起腫瘤區域造影劑"洗脫"現象,病理證實為腫瘤細胞溶解。而腺病毒載體DNX-2401治療彌漫內生型橋腦膠質瘤(DIPG)的中位生存期達17.8個月。
疫苗策略面臨抗原異質性挑戰,如EGFRvIII疫苗因免疫逃逸失效。但H3K27M新抗原疫苗在8例DMG中實現1例CR,應答者表現為腦脊液中B細胞活化和TCR克隆擴增。
免疫效應細胞相關神經毒性綜合征(ICANS)表現為語言障礙、腦水腫,機制可能與血腦屏障(BBB)破壞后全身細胞因子涌入有關?笲CMA CAR-T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時,還觀察到獨特的帕金森樣運動障礙,尸檢發現基底節區神經元表達BCMA。
腫瘤炎癥相關神經毒性(TIAN)是CNS腫瘤特有并發癥,分為機械性(腦水腫)和電生理性(神經網絡紊亂)兩型。GD2 CAR-T治療中,9/11例患者出現短暫神經功能惡化,但78%隨后改善。
長期認知損傷小鼠模型顯示,清除腫瘤的免疫反應會持續激活小膠質細胞,導致少突膠質細胞丟失和海馬神經發生受損。臨床數據顯示40-50%患者存在可逆性認知癥狀,但部分出現持續性執行功能障礙。
組合療法成為趨勢,如溶瘤病毒聯合CAR-T可改善T細胞浸潤。新技術如邏輯門控CAR、納米顆粒mRNA遞送正在探索中。對免疫細胞-神經元-膠質瘤三方對話的深入理解,將推動下一代療法的開發。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