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TMS 研究困境:可預測性對皮質脊髓興奮性的關鍵影響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Predictabl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uppresses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a TMS experiment

【字體: 時間:2025年05月05日 來源: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1.7

編輯推薦:

  在研究運動技能學習時,經顱磁刺激(TMS)中刺激可預測性會干擾皮質脊髓興奮性(CSE)的測量結果。研究人員對比可預測和不可預測條件下的運動誘發電位(MEP),發現不可預測 TMS 的 MEP 幅度更大。這強調控制 TMS 可預測性對準確解讀 CSE 變化很重要。

  在神經科學領域,運動技能學習是人類日常生活和各種活動的基礎,它與神經系統的功能密切相關。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作為一種常用的研究工具,常被用于評估皮質脊髓興奮性(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CSE),進而探究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的神經機制。以往研究發現,動作觀察(Action Observation,AO)能使 CSE 增強,這一現象通常被認為與鏡像神經元激活和觀察學習有關 。然而,在眾多使用 TMS 的研究中,刺激的可預測性存在差異,這一因素可能會干擾對 CSE 變化的準確解讀。例如,有些研究雖試圖控制可預測性,但仍存在部分可預測的情況,或者引入了其他混淆因素,使得研究結果的解釋變得復雜。為了更準確地了解 TMS 可預測性對 CSE 的影響,來自新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的研究人員 Napat Sriutaisuk 和 Elizabeth A. Franz 開展了相關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雜志上。
研究人員采用了多種關鍵技術方法。在實驗中,他們通過大學海報和社交媒體招募了 20 名右利手參與者。利用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EMG)記錄雙側第一背側骨間。‵irst Dorsal Interosseous,FDI)的電活動;使用單脈沖單相 TMS,通過 Magstim 200 刺激器連接八字形線圈對左側運動皮層進行刺激;借助神經導航技術(Neuronavigation),利用 NDI Vega ST 系統和 InVesalius 3.1.99998 軟件精確引導線圈定位 。實驗過程中,參與者需要觀察屏幕上的視覺提示(可預測的移動白條或不可預測的靜態白條),同時接受 TMS 刺激,記錄相應的 MEP 反應。

研究結果如下:

  1. 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實驗自變量為 TMS 的可預測性(可預測和不可預測)。每個條件均呈現 20 次,每次試驗開始時會先顯示一個隨機時長(5 - 7 秒)的靜態白條,之后程序隨機選擇一種條件。在可預測條件下,白條會在 3.5 秒內逐漸清空并重新填充,在填滿時給予 TMS 脈沖;不可預測條件下,靜態白條在 3.5 秒內保持不變,之后給予 TMS 刺激。EMG 數據經記錄、濾波、分段和降采樣后,使用 R 軟件進行分析。計算 MEP 幅度,并對數據進行正態性和方差檢驗,根據檢驗結果選擇合適的統計方法進行組間比較123。
  2. MEP 幅度差異:分析結果顯示,不可預測條件下的 MEP 幅度(0.906 ± 0.12 mV)顯著大于可預測條件(0.743 ± 0.11 mV) 。通過 Shapiro - Wilk 檢驗確認差異分數符合正態分布,配對 t 檢驗表明這種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9]=3.69,p = 0.0015,效應量 d = 0.83,95% CI [0.31, 1.33])。z 評分后的幅度分析也得到了類似結果(t[19]=4.15,p <0.001,d = 0.93,95% CI [0.39, 1.45]),這表明可預測刺激會顯著抑制 CSE456。
  3. 影響因素分析:線性回歸分析發現,使用原始 MEP 幅度時,刺激強度和利手性是影響 MEP 幅度的顯著預測因子,而可預測性不是;但使用 z 評分后的幅度進行分析時,可預測性成為唯一顯著的預測因子 。這表明個體間基線興奮性的差異可能會掩蓋實驗效應,而 z 評分標準化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7。

研究結論和討論部分指出,本研究結果支持了可預測 TMS 會導致更低 MEP 幅度的假設,即 TMS 的可預測性會顯著調節 CSE 。以往研究中報道的 AO 誘導的 CSE 促進作用,可能部分是由于可預測性效應,而非 AO 本身的作用。這強調了在未來研究中控制 TMS 刺激可預測性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地研究 CSE 的調節機制以及相關神經可塑性的變化。同時,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實驗僅使用了視覺刺激來提示 TMS 的可預測性,無法確定 MEP 幅度的差異是純粹由 TMS 可預測性還是視覺信息的可預測性導致的;此外,實驗中可預測性與刺激運動存在混淆,未來研究可使用靜態但在時間上有可預測或不可預測變化的刺激(如變色點)來進一步區分這兩個因素的影響 。盡管如此,該研究為后續關于 TMS 和 CSE 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對深入理解運動技能學習的神經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新聞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職位
  • 高薪職位

知名企業招聘

熱點排行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