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早期下床活動對膠質瘤術后患者康復及長期預后的真實世界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試驗
《Scientific Reports》:Early mobilization in postoperative glioma patients real world impact on recovery and long term prognosi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4日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編輯推薦:
為解決膠質瘤術后患者康復緩慢、住院時間長等問題,武漢大學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比較傳統護理與聯合早期下床活動(ERAS)方案的效果。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提升39.06分,疼痛評分(NRS)降低0.86分,住院時間縮短2.02天(P<0.001),且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下降。該研究證實早期下床活動方案安全、經濟且能顯著促進功能恢復,為神經外科ERAS實踐提供了高質量循證依據。
膠質瘤作為成人最常見的原發性腦腫瘤,占惡性腦腫瘤的70%,每年發病率達5-8/10萬人。手術切除雖是首選治療,但術后長期臥床易導致深靜脈血栓、肺炎等并發癥,延長住院時間并增加醫療負擔。盡管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已在多個外科領域取得成功,但其核心組件——早期下床活動在神經外科的應用仍缺乏標準化方案。尤其對于膠質瘤患者,早期活動是否影響長期預后尚不明確,這成為臨床實踐中的關鍵科學問題。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單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納入2018-2019年接受膠質瘤切除術的115例患者,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56例)和早期下床活動干預組(59例)。研究采用結構化早期活動方案:術后當天即開始30°床頭抬高和翻身訓練,逐日遞增活動強度,第7天達獨立行走目標。通過電子病歷系統收集術后3天ADL和NR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等主要終點,以及下床時間、導管留置時間等次要終點。
主要康復指標比較
干預組術后3天ADL評分(95.85±4.75 vs 56.79±7.10)和NRS疼痛評分(0.64±1.04 vs 1.50±1.18)顯著優于對照組(P<0.001)。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8例 vs 12例,P=0.049),住院時間縮短2.02天(12.41±2.65 vs 14.43±3.14天),醫療費用減少約7,000元。
次要康復指標分析
干預組下床活動時間(2.25±0.44天)較對照組(6.45±1.13天)提前4.2天(P<0.001)。中心靜脈導管(7.02±4.33 vs 10.50±7.89天)、胃管(2.37±0.58 vs 6.52±0.69天)和導尿管(3.95±4.16 vs 7.59±7.56天)留置時間均顯著縮短(P<0.01)。但兩組術中出血量(276.49±203.77 vs 372.50±247.47ml)和3年預后(生存率40/59 vs 28/56)無統計學差異。
討論與意義
該研究首次證實結構化早期下床活動可安全有效地促進膠質瘤患者術后康復。通過多模式鎮痛、漸進式活動計劃和基礎設施改造(如走廊扶手、移動輸液架),實現了疼痛控制和早期活動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短期康復指標顯著改善,但長期生存未受影響,消除了臨床對早期活動可能增加腫瘤復發風險的顧慮。研究局限性包括排除肌力<4級的高;颊,以及單中心設計可能限制結論外推性。未來需開展多中心研究驗證結果,并探索不同教育水平患者對康復方案的依從性差異。
這項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為神經外科ERAS實踐提供了重要循證依據。其創新性在于將早期活動方案標準化為可操作的7天階梯計劃,并通過真實世界數據驗證了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研究結果支持將早期下床活動納入膠質瘤圍手術期護理常規,對縮短神經外科床位周轉、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