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島葉膠質瘤清醒手術失敗的新預測因子:基底節區受累的臨床意義
《Scientific Reports》:Potential predictors of awake surgery failure for insular glioma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4日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編輯推薦:
本研究針對島葉膠質瘤(IG)清醒手術(AS)失敗風險預測的臨床難題,通過回顧性分析24例患者數據,首次揭示基底節區受累(Basal ganglionic involvement)是AS失敗的關鍵獨立預測因子(p=0.007)。研究發現AS組腫瘤切除范圍(EOR)顯著高于非清醒手術組(NAS)(87.7% vs 58.0%, p=0.004),證實AS對最大化安全切除的價值。該成果為術前決策提供新依據,發表于《Scientific Reports》,推動精準神經外科發展。
島葉膠質瘤作為神經外科領域的"手術禁區",其切除手術長期面臨功能保護與腫瘤根治的兩難抉擇。盡管清醒手術(AS)配合術中腦功能監測能顯著提升切除范圍(EOR),但約28%的病例(5/18)會因患者術中嗜睡或延遲覺醒導致AS失敗,迫使轉為非計劃麻醉手術。這種不可預見的失敗不僅增加手術風險,更可能錯失最佳切除時機。京都大學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這項研究,首次鎖定基底節區這一與覺醒調控密切相關的腦區,為臨床提供了可靠的術前預測指標。
研究采用多模態技術組合:術前通過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MRI界定基底節區(紋狀體與蒼白球)受累情況;術中采用3T高場強磁共振(iMRI)實時評估切除范圍;結合皮質-皮質誘發電位(CCEP)、運動誘發電位(MEP)等功能監測手段。納入2014-2024年間24例島葉膠質瘤手術病例,按AS成功(13例)、AS失敗(5例)和未計劃AS(6例)分組比較。
基線患者特征顯示AS失敗組基底節區受累率達100%(5/5),顯著高于成功組的23.1%(3/13)(p=0.007)。值得注意的是,傳統預測因素如左側手術(100%失敗組vs 46.2%成功組)或IDH1野生型(40% vs 15.4%)均未達統計學差異,凸顯基底節區評估的特異性價值。
手術結局證實AS組中位EOR達87.7%,較NAS組58.0%顯著提升(p=0.004),且兩組均未出現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這驗證了AS在平衡最大切除與功能保護方面的優勢,但同時也提示NAS組因規避風險可能過度保守。
AS失敗機制部分深入探討了基底節區的生理功能:該區域通過多巴胺能神經元與丘腦、杏仁核形成神經環路,調控睡眠-覺醒周期。研究引用Lazarus等學者觀點,解釋腫瘤浸潤可能破壞基底節區對皮層覺醒狀態的調控功能,導致術中喚醒障礙。
討論部分將本研究發現置于學術脈絡中審視:既往研究提出的AS失敗預測因素(如認知障礙、KPS評分<70)多聚焦患者整體狀態,而本研究首次從局部解剖-功能關聯角度建立預測模型。作者建議對基底節區受累病例考慮改良麻醉方案,如減少鎮靜藥物用量或采用靶向覺醒通路的藥物干預。
該研究的臨床意義在于:①為術前評估提供客觀影像學指標,避免高風險患者接受無效AS;②促進個體化手術策略制定,對基底節區受累病例可優先考慮非AS方案或加強術中覺醒監測;③推動后續研究探索基底節區-皮層功能連接在術中喚醒中的調控機制。局限性包括單中心小樣本特征,未來需通過多中心驗證優化預測模型的普適性。
這項由Takada Shigeki領銜的研究,不僅為島葉膠質瘤手術決策樹增添了關鍵分支,更開創性地將神經調控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標志著腦腫瘤手術從經驗醫學向精準預測的重要轉變。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