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單原子Zn1-TiO2光電化學生物傳感器實現癲癇模型中去甲腎上腺素(NE)的跨腦區協同調控實時監測
《Nature Communications》:Photo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with single atom sites for norepinephrine sensing and brain region synergy in epilepsy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3日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14.7
編輯推薦:
研究人員針對復雜體內環境中去甲腎上腺素(NE)與多巴胺(DA)、腎上腺素(EP)難以區分的技術瓶頸,開發了基于Zn單原子修飾TiO2(Zn1-TiO2)的光電化學(PEC)生物傳感器。通過分子對接策略實現NE的60毫秒級實時檢測,揭示藍斑核(LC)、皮層(Cx)和海馬(Hip)在癲癇發作中的NE協同釋放機制,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新工具。
研究背景
神經遞質是大腦信息傳遞的化學信使,其中去甲腎上腺素(NE)在覺醒、學習記憶及癲癇等病理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然而,NE與結構相似的多巴胺(DA)、腎上腺素(EP)在體內易發生酶促轉化,傳統檢測方法難以實現快速區分和原位監測,F有熒光探針存在響應延遲,而微透析技術時空分辨率不足。更棘手的是,癲癇等疾病涉及多個腦區(如LC、Cx、Hip)的NE動態協同,但缺乏能同步捕捉跨腦區信號的技術。
研究設計與方法
華東師范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低溫電沉積法構建Zn單原子修飾的TiO2納米管(Zn1-TiO2),結合抗生物污染水凝膠涂層,開發出可植入式微光電電極。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XANES/EXAFS)和密度泛函理論(DFT)驗證Zn-O-Ti配位結構,通過高效液相色譜-質譜(HPLC-MS)鑒定NE氧化產物。在戊四氮(PTZ)誘導的癲癇小鼠模型中,同步記錄LC、Cx、Hip的PEC信號與腦電圖(EEG)。
研究結果
Zn1-TiO2光電極的制備與表征
通過像差校正電鏡(AC HAADF-STEM)觀察到TiO2表面原子級分散的Zn位點(圖2a)。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顯示Zn 2p3/2結合能1021.84 eV,證實Znδ+氧化態。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證實NE通過鄰苯二酚羥基與Ti位點、側鏈胺基與Zn單原子形成五元環結構(圖3e),吸附能達-6.29 eV(圖3f)。
NE的選擇性檢測機制
Zn1-TiO2對NE的選擇性比DA/EP高50倍(圖3d)。DFT計算顯示EP因甲基位阻無法形成穩定配位(圖3f)。光照下NE氧化為醌式結構(NEox),通過液相色譜檢測到m/z 166.0490特征峰(圖3n),吸附能降至-0.01 eV(圖3o),實現持續檢測。
癲癇模型的跨腦區NE動態
癲癇發作時,LC的NE在60毫秒內激增(圖5d),抑制皮層異常放電;而海馬NE后期下降與神經元凋亡相關(圖5g)。免疫組化顯示癲癇后海馬 caspase-3表達升高3倍,新物體識別(NOR)測試證實記憶損傷(圖5h)?拱d癇藥唑尼沙胺(ZNS)預處理可阻斷NE波動(圖5f)。
結論與意義
該研究首創單原子"鎖鑰"識別策略,實現NE的毫秒級特異檢測,揭示癲癇中LC-NE系統通過快速激活皮層抑制通路、海馬代償性耗竭的協同調控機制。Zn1-TiO2的生物相容性和穩定性(連續工作>8周)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新范式,相關成果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