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BCT測量的下頜第二磨牙拔除后牙槽骨解剖結構變化研究

《Scientific Reports》:Anatomical changes in alveolar bone structure following the extraction of the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using CBCT measurements

【字體: 時間:2025年05月23日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編輯推薦:

  本研究通過CBCT(錐形束計算機斷層掃描)追蹤87例下頜第二磨牙拔除后牙槽骨在術后即刻、3/6/12個月的動態變化,首次系統揭示倒凹型(66.6%)、平行型(11.5%)和融合型(21.9%)牙槽骨的吸收規律,發現倒凹型骨量吸收最少但舌側傾斜度增加(α角78.57±3.41°),L2-L4距離分層提示舌側穿孔風險差異(Type III風險最高)。為種植體植入時機(12個月骨量穩定期)、角度設計及骨增量需求提供精準解剖學依據。

  

論文解讀

在口腔種植領域,下頜第二磨牙的修復一直被視為高風險區域。這顆承擔主要咀嚼功能的牙齒,常因齲齒、牙周炎等問題被迫拔除,而它緊鄰下頜神經管(mandibular canal)的特殊位置,加上舌側常見的骨凹陷(submandibular fossa depression),使得種植手術面臨兩大難題:如何避免損傷神經?如何防止舌側骨板穿孔?更棘手的是,拔牙后牙槽骨會經歷復雜的改建過程,但不同解剖形態的骨吸收規律尚不明確。傳統觀點認為所有牙槽骨吸收模式相似,這可能導致臨床決策失誤——過早植入種植體可能因骨量不足導致失敗,而錯誤的角度設計則會引發災難性并發癥。

為破解這一難題,安康市中醫醫院口腔科的研究團隊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了一項開創性研究。他們采用低劑量CBCT(輻射劑量僅80μSv)動態追蹤87例患者下頜第二磨牙拔除后12個月內的骨改建過程,首次系統揭示了三種牙槽骨類型(倒凹型、平行型、融合型)的差異吸收規律,并建立了舌側凹陷風險的量化分級標準。

關鍵技術方法
研究團隊采用KaVo 3DeXaM CBCT設備(掃描參數:120kV/5mA/26.9s)對患者術后即刻(T0)、3個月(T1)、6個月(T2)和12個月(T3)進行掃描。通過三維重建測量牙槽嵴寬度(W)、嵴-管距離(H1)、骨傾斜角(α)、舌側凹陷深度(L1)等參數,并創新性將舌側凹陷分為I型(L1<1mm)、II型(1≤L1≤2mm)、III型(L1>2mm)。所有數據經SPSS 29.0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研究結果

牙槽骨分類
倒凹型占比高達66.6%,其舌側凹陷特征顯著;平行型(11.5%)和融合型(21.9%)則分別呈現平行骨壁和向下漸寬的形態。這種分布提示臨床需優先掌握倒凹型的處理技巧。

牙槽嵴寬度與嵴-管距離
術后12個月整體骨寬度減少23.29%,其中前6個月吸收最快(21.01%)。倒凹型與融合型骨吸收慢于平行型(P<0.05),但倒凹型的初始H1最。13.33±0.89mm),意味著其神經損傷風險最高。

下頜第二磨牙區牙槽骨傾斜度
骨傾斜角α從術后的79.73±3.41°逐漸減小至78.57±3.41°,倒凹型傾斜度最大。這種舌側傾斜趨勢可能增加種植體穿通風險,需通過傾斜植入或短種植體規避。

下頜下窩凹陷測量
凹陷深度(L1)和角度(β)在12個月內保持穩定(P>0.05)。但分層分析顯示III型凹陷的L2(0.27±0.81mm)和L3(1.62±0.32mm)均<2mm,提示其下部區域穿孔風險極高。

討論與意義
這項研究首次繪制了下頜第二磨牙拔除后牙槽骨改建的"時間-形態"雙維度圖譜。臨床價值體現在三方面:

  1. 時機選擇:骨吸收在6個月后趨于穩定,支持12個月后再行種植的保守方案;
  2. 風險預警:倒凹型雖骨量保留較好(寬度吸收最少),但其舌側傾斜和III型凹陷需警惕,建議術前必查L2-L4距離;
  3. 技術優化:對III型凹陷(占10.3%)推薦使用錐形種植體或導航引導避開危險區。

該研究將CBCT的解剖評估從靜態提升到動態,其提出的分類標準(如L1分型)為未來種植指南的制定提供了量化依據。值得注意的是,低劑量CBCT的應用(僅傳統CT輻射量的1/25)為長期隨訪的倫理困境提供了解決方案,這種兼顧精準與安全的策略值得推廣。

相關新聞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職位
  • 高薪職位

知名企業招聘

熱點排行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