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j Parkinson's Disease》:Choroid plexus enlargement contributes to motor severity via regional glymphatic dys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編輯推薦:
為探究脈絡叢(CP)與血管周圍間隙(PVS)在帕金森。≒D)中的作用,研究人員對 123 例 PD 患者行 MRI,量化 CP 體積及 PVS。發現早期 PD 中 CP 與 PVS 關聯更強,基底神經節 dPVS 介導 CP 體積與運動癥狀關聯,解釋 30.52% 效應,為 PD 治療提供新方向。
帕金森。≒arkinson’s disease, PD)作為全球第二大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是多巴胺能神經元漸進性退化和錯誤折疊的 α- 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聚集,這二者共同推動了運動癥狀的發作與進展。目前,盡管已有研究表明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循環系統在病理蛋白的積累和清除中扮演關鍵角色,但該系統中的脈絡叢(choroid plexus, CP)與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在 PD 中的具體作用及相互關系仍不明確。尤其是 CP 體積增大與血管周圍間隙(perivascular spaces, PVS)擴張作為淋巴系統功能障礙的標志,它們如何隨疾病階段在不同腦區動態變化,以及對 PD 運動癥狀嚴重程度的聯合影響,亟待深入研究。
為解決上述科學問題,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回顧性橫斷面研究。該研究以 123 例 PD 患者為對象,基于疾病階段進行分層,通過 MRI 技術量化 CP 體積以及包括擴張的血管周圍間隙(dilated perivascular spaces, dPVS)在內的多腦區 PVS 參數,旨在揭示 CP 體積、PVS 與運動癥狀嚴重程度之間的關聯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npj Parkinson's Disease》,為 PD 的病理機制解析和治療靶點開發提供了重要依據。
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關鍵技術方法:首先,通過系統回顧電子病歷,篩選出 2017 年 7 月至 2024 年 1 月期間就診的 140 例 PD 患者,經嚴格排除標準后最終納入 123 例。其次,運用 3-T 西門子 Skyra 掃描儀獲取高分辨率 MRI 圖像,包括 3D T1-weighted 和 T2 FLAIR 序列,由兩名訓練有素的神經放射科醫生手動分割側腦室 CP 并計算體積,同時在 T2-weighted 圖像上量化各腦區 PVS 及 dPVS 數量。臨床評估方面,采用 Hoehn & Yahr(H&Y)分期劃分疾病階段,以運動障礙協會統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MDS-UPDRS III)評估運動癥狀嚴重程度。統計分析則運用偏相關、多元線性回歸及中介效應模型,探討變量間的關聯及中介機制。
結果
1. 疾病階段特異性關聯
偏相關分析顯示,CP 體積與總 PVS/dPVS 計數呈顯著正相關。在早期和晚期 PD 組中,CP 體積均與總 PVS 及 dPVS 計數正相關,但早期組的相關系數更高(早期 dPVS:r=0.514, p<0.0001;晚期 dPVS:r=0.271, p=0.047)。多元線性回歸調整混雜因素后結果一致,提示 CP 與淋巴系統功能障礙的關聯在疾病早期更為強烈。
2. 腦區特異性關聯
偏相關分析表明,CP 體積與中腦(midbrain)和基底神經節(basal ganglia)的 PVS 計數顯著正相關,與中腦、基底神經節及半卵圓中心(centrum semiovale)的 dPVS 計數顯著正相關。其中,基底神經節 dPVS 與 CP 體積的相關性最強(r=0.348, p<0.0001),而半卵圓中心的 PVS 計數與 CP 體積無顯著關聯,顯示 CP 影響存在腦區特異性。
3. 臨床嚴重程度與 MRI 特征關聯
MDS-UPDRS III 評分與 CP 體積(r=0.288, p=0.002)、基底神經節 dPVS 計數(r=0.290, p=0.001)顯著相關,而與中腦 PVS/dPVS 無顯著關聯。中介效應分析顯示,基底神經節 dPVS 是 CP 體積影響運動癥狀的顯著中介變量,解釋 30.52% 的總效應,而中腦和半卵圓中心的 PVS/dPVS 無中介效應。癥狀特異性分析進一步發現,基底神經節 dPVS 與運動遲緩(bradykinesia)和 rigidity(r=0.272, p=0.003;r=0.287, p=0.002)顯著相關,但與震顫(tremor)和軸向癥狀無關聯。
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首次在 PD 患者中明確了 CP 增大通過基底神經節局部淋巴系統功能障礙加劇運動癥狀嚴重程度的機制。分層分析顯示,早期 PD 中 CP 與 PVS/dPVS 的強關聯可能與 α- 突觸核蛋白早期在中腦和基底神經節的聚集及淋巴系統清除功能尚活躍但逐漸被蛋白負荷壓倒有關。而晚期關聯減弱可能因淋巴系統功能障礙和蛋白聚集達到飽和,且病理擴散至皮質區域。腦區特異性結果與 Braak 分期假說一致,基底神經節作為錐體外系核心結構,其 dPVS 通過影響多巴胺能信號整合直接參與運動調控,而中腦和半卵圓中心的作用相對次要。
研究結果不僅深化了對 PD 病理生理機制的理解,揭示了 CP - 淋巴系統相互作用的時空動態,還首次確定基底神經節 dPVS 是 CP 影響運動癥狀的關鍵中介,為 PD 的早期干預提供了潛在靶點。未來需通過多中心研究驗證結論,并結合更先進的成像技術(如對比增強 MRI)全面評估淋巴系統功能,進一步推動機制轉化為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