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任務不變性先驗解釋跨得失任務的試次主動回避行為:貝葉斯框架下的無助感量化
《Communications Psychology》:A task-invariant prior explains trial-by-trial active avoidance behaviour across gain and loss task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3日 來源:Communications Psychology
編輯推薦:
為解決抑郁相關無助感行為機制不明的問題,Tobias Granwald團隊通過設計得失雙任務范式,結合貝葉斯建模(Bayesian model)量化了跨任務穩定的先驗信念(μ0/σ02)。研究發現主動回避行為受任務不變性先驗驅動,其樂觀程度(μ0)與正性情調(PANAS-P)正相關,為抑郁的貝葉斯理論(如learned helplessness)提供了首個跨任務實證支持。
早晨掙扎著起床的決定,對于抑郁癥患者而言可能是一場與"無助感"的博弈。這種"是否采取行動以避免負面后果"的抉擇,正是臨床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核心表現。傳統理論認為,人們對行動結果的悲觀預期會泛化到不同情境,但這類"先驗信念(prior belief)"始終缺乏量化證據。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Communications Psychology》發表的研究,首次通過計算精神病學方法,揭示了跨任務穩定的行為先驗如何塑造人類的主動回避決策。
研究團隊采用兩項決策任務:強盜任務(robber task,得失框架)和工廠任務(factory task,純損失框架)。279名受試者需反復選擇被動接受確定損失或支付成本嘗試規避風險。通過貝葉斯分層推理(HBI)算法比較四類計算模型(SoftMax-only/Win-stay lose-shift/Static probability/Bayesian learner),結合PANAS和STAI-T量表評估情緒特質。關鍵發現包括:1)跨任務行為最優擬合模型為共享先驗參數的貝葉斯學習者(PXP>0.995);2)先驗均值μ0與正性情調(PANAS-P)呈弱相關(rs=0.120);3)先驗參數具有跨時段可靠性(ICC(2,1)>0.645)。
模型無關結果
回歸分析顯示,高價值差(offer-cost)促進主動選擇(BF10>1.2e+14),且強盜任務中學習效應顯著(成功經歷增強后續行動傾向,b=0.023-0.031)。
選擇行為的貝葉斯模型表征
強盜任務雙區塊均支持貝葉斯學習者模型(PXP≥0.996),工廠任務僅在第二區塊顯現(PXP=0.998)。先驗參數μ0在任務間顯著相關(rs=0.563)。
任務不變性先驗的驗證
單先驗模型(1-prior)顯著優于雙先驗模型(M.Freq=0.577-0.690),證實先驗的跨情境泛化特性。
先驗的可靠性
先驗參數在兩周后仍保持穩定(μ0的ICC=0.746),其程度媲美PANAS量表(ICC=0.733)。
問卷分析
盡管μ0與PANAS-P相關性較弱,但支持"樂觀先驗關聯積極情緒"的理論假設(p=0.046)。
這項研究開創性地證明:個體對行動結果的初始信念(prior)具有任務不變性,且能可靠測量。這為Bayesian helplessness理論提供了關鍵實證——抑郁患者的跨情境無助可能源于泛化的悲觀先驗。方法學上,雙任務范式通過差異框架(得失/純損)和效價分離,有效排除了任務特異性策略的干擾。未來研究可探索該先驗與快感缺失(anhedonia)的深層聯系,或作為抑郁治療的生物標志物。
局限在于靜態概率模型與貝葉斯模型在工廠任務首區塊的競爭性(PXP=0.906),可能反映該任務主動選擇率較低(61.4% vs 強盜任務66.1%)。此外,PANAS-P相關性需在臨床樣本(如MDD患者)中進一步驗證。研究團隊建議后續結合Ligneul提出的"行動者-旁觀者(actor-spectator)"模型,以區分控制感與不確定性的神經表征差異。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