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療法恢復DFNB9患者聽力后的聽覺通路特征演變:ABR波V潛伏期與振幅的時序性改善揭示神經可塑性機制
《Med》:Au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ollowing gen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utosomal recessive deafness 9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3日
來源:Med 12.8
編輯推薦:
這篇開創性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AAV介導的基因療法治療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耳聾9型(DFNB9)后,患者聽覺腦干反應(ABR)波V潛伏期顯著縮短(從9.220 ms降至8.190 ms,p=0.004)的動態變化規律。研究發現ABR和聽覺穩態反應(ASSR)與純音測聽(PTA)閾值呈顯著正相關(r=0.630-0.810),證實二者可作為評估基因治療療效的可靠客觀指標,為優化遺傳性耳聾的臨床監測體系提供了重要依據。
背景與意義
全球約4.3億人患有聽力障礙,其中60%與遺傳因素相關。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耳聾9型(DFNB9)由OTOF基因突變引起,占遺傳性耳聾的2%-8%。該研究聚焦AAV1-hOTOF基因療法對DFNB9患者的治療效果,通過多模態聽覺評估揭示聽覺通路功能重塑規律。
研究方法
10例接受基因治療的DFNB9患兒(5例單側治療隨訪52周,5例雙側治療隨訪26周)納入研究。采用聽覺腦干反應(ABR)、聽覺穩態反應(ASSR)、純音測聽(PTA)和畸變產物耳聲發射(DPOAE)進行系統評估,重點分析1 kHz ABR波V參數變化。
主要發現
ABR波形動態演變
治療后13周所有患者均出現可識別的ABR波V,52周時波V潛伏期從9.220(9.015-9.810)ms顯著縮短至8.190(7.780-8.530)ms(p=0.004)。波V振幅呈現上升趨勢(0.200→0.310 μV,p=0.055),60%患者在26周時可檢測到波III。
客觀檢測指標相關性
PTA與ABR閾值在0.5-4 kHz呈顯著正相關(r=0.630-0.702),與ASSR閾值相關性更高(r=0.760-0.810)。ABR與ASSR閾值間相關系數達0.693-0.702,證實二者均可作為兒童聽力評估的可靠替代指標。
耳蝸外毛細胞功能
治療前后DPOAE信噪比(SNR)無顯著差異,且術前SNR值與術后ABR閾值無相關性,提示基因治療未影響外毛細胞功能,OTOF蛋白主要在內毛細胞表達的特性。
臨床影響因素
既往接受人工耳蝸(CI)植入且具有較好言語能力(CAP>0,SIR>1)的患者,基因治療后表現出更高的ABR波V振幅(p=0.027),提示早期聽覺干預可能增強對側通路可塑性。
機制探討
ABR波V潛伏期的進行性縮短反映了聽覺通路的神經重塑過程,包括:
1. 內毛細胞-聽神經突觸功能修復
2. 突觸傳遞效率提升
3. 聽神經髓鞘化程度增加
這種可塑性變化在兒童患者中尤為顯著,與中樞聽覺系統發育關鍵期相吻合。
臨床意義與展望
該研究首次建立基因治療后聽覺功能評估的標準體系:
? ABR適用于監測神經通路發育
? ASSR提供精確的頻率特異性閾值
? 組合應用可全面評估治療效果
未來需擴大樣本量驗證突變類型與療效關系,并開發遠程監測技術。研究為遺傳性耳聾的精準治療提供了重要范式,將推動基因療法在GJB2、TMC1等其他耳聾基因治療中的應用。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生物通新浪微博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