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Molecular subtyping dictates therapeutic response to anti-PD-L1 immunotherapy in ES-SCLC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為解決 ES-SCLC 患者抗 PD-L1 免疫治療缺乏可靠生物標志物、生存獲益有限的問題,研究人員對 61 例 ES-SCLC 患者開展分子分型(ASCL1、NEUROD1、POU2F3)與 TME(CD8?T 細胞、GZMB、PD-L1)關聯研究。發現 SCLC-P/I 亞型為 “熱腫瘤”,響應更佳,為精準治療提供新方向。
小細胞肺癌(SCLC)因其惡性程度高、治療選擇有限,一直是腫瘤領域的難題。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患者即便采用依托泊苷 - 鉑類(EP)化療聯合抗 PD-L1 免疫治療,整體生存獲益仍十分有限,且缺乏可靠生物標志物篩選優勢人群。如何精準識別對免疫治療響應的患者,成為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金陵醫院的研究團隊開展了相關研究,旨在探索分子分型與抗 PD-L1 免疫治療療效的關聯,該研究成果發表在《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研究人員回顧性分析了 61 例接受抗 PD-L1 免疫治療的 ES-SCLC 患者樣本,通過免疫組化(IHC)技術檢測 ASCL1、NEUROD1、POU2F3 轉錄因子表達進行分子分型,同時評估腫瘤微環境(TME)中 CD8?T 細胞浸潤、顆粒酶 B(GZMB)表達及 PD-L1 狀態,并結合臨床數據進行生存分析。
分子分型與腫瘤微環境特征
研究將 SCLC 分為 SCLC-A(ASCL1 主導)、SCLC-N(NEUROD1 主導)、SCLC-P(POU2F3 主導)和 SCLC-I(三陰性)四種亞型。其中,SCLC-A 和 SCLC-N 亞型占比達 78.7%(48/61),其腫瘤微環境表現為 CD8?T 細胞缺失、GZMB 陰性,屬于 “冷腫瘤”;而 SCLC-P(6.5%)和 SCLC-I(14.8%)亞型則呈現 CD8?T 細胞浸潤、GZMB 陽性及 PD-L1 高表達的 “熱腫瘤” 特征。
神經內分泌分化與分子分型的關聯
通過神經內分泌(NE)標志物(突觸素 Syn、嗜鉻粒蛋白 CgA、CD56)檢測發現,SCLC-A/N 亞型中 75% 為 NE 陽性,而 SCLC-P/I 亞型僅 38% 為 NE 陽性,提示 SCLC-P/I 與非 NE 表型重疊。NE 陰性腫瘤微環境更傾向 “熱腫瘤”,PD-L1 表達顯著高于 NE 陽性腫瘤。
分子分型與免疫治療療效的關系
生存分析顯示,SCLC-P/I 亞型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為 12.8 個月,中位總生存期(mOS)達 29.4 個月,顯著優于 SCLC-A/N 亞型的 6.0 個月和 15.65 個月。非 NE 表型患者 mOS(29.4 個月)亦顯著長于 NE 表型(16.0 個月)。此外,SCLC-P/I 亞型客觀緩解率(ORR)達 61.5%,疾病控制率(DCR)為 92.3%,均顯著高于 SCLC-A/N 亞型的 31.3% 和 68.8%。
研究結論與意義
本研究證實,基于 ASCL1/NEUROD1/POU2F3 的分子分型及 NE / 非 NE 分化狀態可有效預測 ES-SCLC 患者對抗 PD-L1 免疫治療的響應。SCLC-P/I 亞型及非 NE 表型患者具有 “熱腫瘤” 微環境特征,更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這一發現為 ES-SCLC 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新的生物標志物組合,有望指導臨床篩選優勢人群,優化治療策略。未來需進一步開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驗證,并開發標準化的分子檢測手段,推動該分型體系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