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日本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靶向基因突變檢測的回顧性數據庫研究:揭示延遲診斷與精準治療缺口
《Scientific Reports》:Retrospective database study of druggable mutation detec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Japan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2日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編輯推薦:
本研究基于日本癌癥基因組數據庫(C-CAT),首次系統分析了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完成標準治療后通過癌癥基因面板(CGP)檢測發現可靶向突變的比例(44.6%),揭示EGFR/NTRK(各15.4%)為最常見漏檢突變,中位延遲診斷時間達701天。結果凸顯了前期多基因檢測的臨床必要性,為優化NSCLC精準治療路徑提供重要循證依據。
肺癌是全球癌癥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日本肺癌病例的90%。盡管靶向治療顯著改善了特定基因突變患者的預后,但現實臨床中仍存在令人擔憂的現象:許多患者直到接受標準治療失敗后,才通過癌癥基因面板(Cancer Gene Panel, CGP)檢測發現本可早被靶向的驅動基因突變。這種診斷延遲直接導致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造成不可逆的生存損失。
為量化這一臨床困境,Novartis Pharma K.K.的Yuya Yokochi與Social Survey Research Information Co., Ltd團隊利用日本國家癌癥基因組數據庫(C-CAT),開展了一項突破性研究。通過分析1,425例既往未檢出可靶向突變的NSCLC患者數據,發現44.6%(635例)患者實際上攜帶EGFR、NTRK等可靶向突變,這些結果發表于《Scientific Reports》,為推動前期多基因檢測提供了鐵證。
研究采用三項關鍵技術:1)基于C-CAT數據庫的全國性隊列構建,篩選2019-2023年完成標準治療但未檢出突變的NSCLC患者;2)多維度變量分析(包括突變類型、治療時間線、醫療機構特征);3)描述性統計與亞組分析(按醫院規模和類型分層)。
研究結果揭示四大關鍵發現:
突變譜特征:EGFR與NTRK并列最常見漏檢突變(各占15.4%),其次為ROS1(11.2%)和ALK(7.5%)。值得注意的是,34.5%的突變攜帶者存在NTRK融合——這種通常認為罕見的突變在延遲檢測群體中異常高發。
人口學特征:突變攜帶者平均年齡63.9歲,男性占69.1%,72.9%有吸煙史。肺腺癌(74.0%)和鱗癌(11.7%)為主要病理類型,挑戰了"鱗癌無需基因檢測"的傳統認知。
時間延遲代價:從初始治療到突變確診的中位時間長達701天(約23個月),遠超常規多基因檢測的2周轉錄周期。在此期間,患者主要接受化療(一線治療占27.7%),僅23.0%在CGP檢測后獲得靶向藥物。
醫療資源差異:200-399床醫院突變檢出率最高(58.2%),國立/公立醫院(49.2%)優于大學醫院(39.6%),提示檢測可及性存在機構級差。
討論部分指出,這項研究首次通過國家級數據庫量化了日本NSCLC精準醫療的實施缺口。近半數患者存在可靶向突變的延遲診斷,尤其值得關注的是NTRK融合的高檢出率——這種可用拉羅替尼/恩曲替尼靶向的突變,在常規單基因檢測中極易漏診。研究結果強力支持日本肺癌學會指南建議:所有晚期NSCLC患者應在初治前同步完成PD-L1檢測和多基因測序(NGS)。
該研究的臨床意義有三重:首先,為醫保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擴大前期NGS報銷范圍的實證依據;其次,警示臨床醫生避免因組織學類型(如鱗癌)或成本考量放棄基因檢測;最后,揭示當前檢測體系下,罕見突變患者成為最大受益群體。隨著更多靶向藥物獲批,建立高效的多基因檢測流程將成為改善NSCLC生存預后的關鍵突破口。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