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MEG 腦機接口的神經反饋調節島葉活動:一項雙盲隨機對照交叉試驗

《Communications Biology》:Neurofeedback modulation of insula activity via MEG-based brain-machine interface: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字體: 時間:2025年05月22日 來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5.2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為探究島葉活動是否受認知控制及其與疼痛的因果關系,研究人員開展雙盲隨機對照交叉試驗,利用 MEG 腦機接口對 19 名健康受試者進行島葉活動上調 / 下調的神經反饋訓練,發現下調訓練可降低島葉靜息活動并提高痛閾,為疼痛治療提供新方向。

  
疼痛感知作為人類最復雜的主觀體驗之一,既受外界刺激觸發,又與大腦內部的神經調控網絡緊密相關。在眾多參與疼痛處理的腦區中,島葉皮層(insular cortex)因其在傷害性信號處理和認知調節中的核心作用,成為神經調控領域的研究熱點。過往研究發現,島葉活動與慢性疼痛(如纖維肌痛、復雜區域疼痛綜合征)密切相關,直接電刺激人類前島葉甚至能提高痛閾,但核心問題仍未解決:島葉活動能否被主動調控?這種調控是否直接影響疼痛感知?

為破解這些科學謎題,日本大阪大學(The University of Osaka)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具有突破性的研究。其成果發表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通過雙盲隨機對照交叉試驗,首次在人類中證實了磁 encephalography(MEG)為基礎的神經反饋技術對島葉活動的主動調控能力,并揭示了其與疼痛閾值變化的潛在關聯。

關鍵技術方法


研究采用自主開發的 MEG 腦機接口系統,以島葉皮層電流均方根值(RMS,反映皮層興奮性)為反饋信號,突破了傳統基于腦電(EEG)或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神經反饋局限 ——MEG 兼具高時間分辨率(毫秒級)和較高空間分辨率(毫米級),可實時追蹤島葉神經活動動態。實驗設計為雙階段交叉模式:19 名健康受試者(11 男 8 女,平均 28.8 歲)隨機接受島葉活動上調(upmodulation)和下調(downmodulation)訓練,每次訓練包含 5 分鐘靜息態 MEG 記錄、疼痛閾值測量及 10 分鐘神經反饋任務,間隔兩周洗脫期以避免殘留效應。疼痛閾值通過接觸式熱刺激(Medoc 系統)測定,以左手第一指蹼掌側觸發疼痛的溫度平均值為指標。

研究結果


1. 神經反饋對島葉活動的實時調控


通過對比兩種訓練模式下的島葉 RMS 值,發現下調訓練期間島葉活動顯著低于上調訓練(t=2.168, p=0.044),且靜息態 MEG 顯示,下調訓練后島葉活動較上調訓練后降低更顯著(t=2.191, p=0.042)。全腦分析進一步證實,島葉是調控最顯著區域,雖經多重比較校正后未達顯著,但效應量集中于目標區域,表明 MEG 神經反饋具有較高特異性。

2. 島葉下調訓練與痛閾提升的關聯


痛閾分析顯示,上調訓練前后痛閾無顯著變化(p=0.086),而下調訓練后痛閾顯著升高(t=-3.103, p=0.006)。盡管兩種訓練的痛閾變化差異未達統計學意義(p=0.641),但單因素分析提示島葉活動下調可能通過降低皮層興奮性,增強痛覺抑制機制。

3. 頻譜分析與調控機制探索


對靜息態島葉活動進行頻譜分析(delta/theta/alpha/beta/gamma 波段),未發現任何頻率成分的功率變化與神經反饋調控相關,提示 MEG-RMS 反饋調節的是島葉整體活動水平,而非特定振蕩模式,這為神經反饋靶點選擇提供了新視角。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首次在人類中實現了 MEG 引導的島葉活動主動調控,證實了認知控制對島葉皮層興奮性的調節潛力,并初步建立了島葉下調與痛閾升高的關聯。盡管未直接證明因果關系(缺乏訓練類型與痛閾變化的交互效應),但為開發慢性疼痛的神經反饋療法提供了關鍵證據 ——MEG 技術的高時空分辨率使其在精準調控深部腦區(如島葉)方面優于傳統 EEG/fMRI,避免了空間模糊或時間滯后的局限。

研究同時指出,單次訓練的效應量較。ㄍ撮撟兓 d=0.109),未來需擴大樣本量并探索重復訓練的累積效應。此外,結合閉環刺激(如超聲)或多模態整合(EEG-fMRI-MEG)可能進一步提升調控精度。值得關注的是,島葉不僅參與疼痛處理,還涉及內感受、情緒調節等多重功能,其神經反饋調控的長期影響或為治療纖維肌痛、腸易激綜合征等心身疾病開辟新路徑。

這項工作標志著神經反饋技術從實驗室向臨床轉化的重要一步,MEG 腦機接口系統的成功驗證,為靶向深部腦區的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提供了可復用的技術范式,其核心價值在于將神經科學基礎研究與疼痛醫學臨床需求緊密結合,有望推動 “腦機接口鎮痛” 從概念走向實踐。

相關新聞
生物通微信公眾號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職位
  • 高薪職位

知名企業招聘

熱點排行

    今日動態 | 人才市場 | 新技術專欄 | 中國科學人 | 云展臺 | BioHot | 云講堂直播 | 會展中心 | 特價專欄 | 技術快訊 | 免費試用

    版權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信箱:

    粵ICP備09063491號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亚洲人成77777,亚洲男女自偷自拍,亚洲成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