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視覺感知與心理意象引發的美學體驗:行為無差異而神經機制迥異
《iScience》:Aesthetic experiences across visual perception and mental imagery: Behaviorally indistinguishable, neurally distinct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2日 來源:iScience 4.6
編輯推薦:
本研究探討了美學體驗是否必須依賴外部感官輸入這一核心問題。研究人員通過fMRI技術比較視覺感知與心理意象兩種模態下對藝術品和人臉刺激的美學評價(pleasure/beauty/moving維度),發現高生動性心理意象可引發與視覺感知行為無差異的美學體驗,但神經表征相似性分析(RSA)顯示全腦及獎賞系統仍主要編碼模態差異。該研究為理解內部生成與外部輸入如何塑造主觀體驗提供了新視角,發表于《iScience》。
人類對藝術品的審美體驗往往被視為需要直接感官接觸的專屬特權,但這項研究顛覆了這一傳統認知。維也納大學認知科學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僅憑大腦內部生成的心理意象,竟能創造出與真實視覺體驗幾乎無差的美學震撼——只要你的"腦補"足夠生動。
長期以來,哲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爭論不休:那些讓我們戰栗落淚的審美瞬間,究竟是外界藝術品本身的魔力,還是大腦內部加工的結果?更根本的問題是,如果沒有真實世界的感官輸入,僅靠大腦"憑空想象"能否觸發同等強度的美學體驗?這個問題直指人類意識體驗的本質——我們感受到的世界,究竟有多少是外部現實的映射,又有多少是內部構建的幻覺?
為解答這個橫跨哲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難題,Maximilian Kathofer團隊設計了一項精巧的fMRI實驗。34名經過嚴格篩選(確保具備中等以上心理意象能力)的參與者先后通過真實觀看和閉眼想象兩種方式體驗40組人臉與藝術品,并從愉悅度(pleasure)、美感(beauty)和感動度(moving)三個維度評分。研究人員采用分層貝葉斯序數回歸分析行為數據,并通過神經表征相似性分析(RSA)在三個空間尺度(全腦、獎賞網絡、核殼/尾狀核)比較了神經活動模式。
關鍵技術包括:1)基于VVIQ(視覺意象生動性問卷)和AES(美學體驗量表)的參與者篩選;2)交替呈現視覺感知(15秒)與心理意象(15秒)的雙模態實驗設計;3)7點Likert量表的多維度美學評估;4)采用FSL和ANTs工具的fMRI數據處理流程;5)9種理論驅動模型的RSA比較(含噪聲天花板檢驗)。
高度生動的心理意象引發與視覺感知無差異的美學體驗
數據分析顯示,雖然心理意象整體引發的審美體驗略弱(βstand=-0.22至-0.29),但當參與者報告意象高度生動(評分6-7分)時,兩種模態在行為層面的差異完全消失(貝葉斯因子BF01=4.6-22.7)。這意味著只要心理意象足夠清晰,大腦就能自主生成與真實體驗無二的審美震撼。
藝術品的審美效力顯著超越人臉
無論通過視覺還是想象呈現,代表文化符號的藝術品在三個美學維度上均顯著優于生物性刺激人臉(βstand=-0.43至-0.82)。這表明文化背景與復雜語義可能通過認知評估系統(如內側前額葉皮層)增強審美體驗。
神經模式主要編碼刺激模態而非體驗內容
RSA分析揭示出令人意外的結果:即便在專門處理審美體驗的獎賞網絡(特別是核殼與尾狀核)中,神經活動差異仍主要由刺激模態(真實vs想象)驅動(模型準確度0.794-0.801),體驗強度僅貢獻約20%的變異。全腦水平更是幾乎完全由模態差異主導(準確度0.965),驗證了初級視覺皮層與腹側流對刺激來源的高度敏感性。
這項研究首次實證證明:美學體驗的本質更接近一種"大腦狀態"而非"刺激屬性"。雖然神經系統會忠實記錄信息源頭(防止我們把想象誤認為現實),但真正決定主觀體驗質量的卻是內部表征的精確度——當心理意象足夠生動時,大腦完全可以在脫離現實輸入的情況下,自主構建出同等深度的審美體驗。這一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神經美學(neuroaesthetics)的理論框架,更為臨床意象重塑療法(如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意象重寫技術)提供了神經機制支持。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其他感官模態(如聽覺音樂想象)是否遵循相同規律,以及個體差異(如想象障礙者aphantasia)如何影響這種內部美學世界的構建能力。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