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下橄欖體在言語工作記憶中的動態激活模式:基于fMRI的認知任務研究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Dynamic inferior olive activation in a cognitive task: an fMRI study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2日 來源: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2.7
編輯推薦:
本研究通過fMRI技術探索下橄欖體(inferior olive)在Sternberg言語工作記憶任務中的動態激活特征,發現其編碼階段激活顯著強于維持階段,且對新穎序列的匹配探針和重復序列的非匹配探針響應差異顯著,揭示了該結構在信息編碼和錯誤反饋中的動態教學信號(teaching signals)作用,為小腦-橄欖體環路在認知學習中的機制提供了新證據。
認知神經科學領域長期關注小腦在學習與錯誤處理中的作用,而下橄欖體(inferior olive)作為向小腦提供攀緣纖維(climbing fibers)的關鍵結構,其認知功能機制仍不明確。傳統觀點認為該結構主要參與運動協調和經典條件反射,但近年理論模型如前向模型(forward model)提出其可能通過比較預期與實際事件生成誤差信號。言語工作記憶(verbal working memory)任務涉及序列學習與誤差檢測,但下橄欖體在此過程中的動態響應模式尚未闡明。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Annakarina Mundorf團隊在《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發表研究,采用事件相關fMRI技術,讓19名健康受試者完成改良版Sternberg任務——通過聽覺呈現新穎(novel)與重復(repeating)的5字母序列,分析左側下橄欖體在編碼(encoding)、維持(maintenance)和檢索(retrieval)階段的激活差異。研究創新性地將檢索階段細分為匹配(match)與非匹配(non-match)探針條件,并利用Brainstem Nuclei Atlas的ROI進行精準信號提取。
關鍵技術包括:1)3.0-T Philips fMRI采集傾斜軸向切片(25°旋轉)覆蓋腦干與小腦;2)基于SPM12的廣義線性模型(GLM)分析,提取編碼/維持/檢索(分match/non-match)的beta值;3)重復測量ANOVA檢驗相位×新穎性交互效應;4)G*Power進行事后檢驗力分析(統計效力>99%)。
主要結果:
行為表現
非匹配探針反應時(928.7±59.8 ms)顯著長于匹配探針(852.3±52.7 ms,p=0.004),準確率更高(95.4% vs 87.9%),但未發現與新穎性的交互作用。
相位依賴性激活
編碼階段激活最強(新穎序列β=1.30 vs 重復序列β=0.69),維持階段降至基線以下(新穎序列β=-0.71,p=0.042)。關鍵發現是檢索階段出現新穎性×探針類型交互效應(p=0.043):新穎序列在匹配探針時激活最高(β=2.37, p<0.001),而重復序列在非匹配探針時激活顯著(β=2.62, p<0.001)。
理論突破
該研究首次揭示下橄欖體在高級認知任務中的雙階段動態作用:早期促進刺激關聯(編碼),后期轉為誤差檢測(熟悉序列檢索)。這一發現為小腦-橄欖體環路參與認知學習提供了直接證據,對理解神經可塑性機制及開發相關認知障礙干預策略具有重要啟示。未來研究需進一步分離時序處理與序列學習成分,并探索不同感覺模態的影響。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