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綜述:抗病毒蛋白與腦內逆轉錄元件的關聯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Current Proteomics》:Relationship of Antiviral Proteins with Retroelements in the Brain in Pathogenesi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1日 來源:Current Proteomics 0.5
編輯推薦:
這篇綜述深入探討了神經退行性疾。∟DDs)中抗病毒蛋白(如FUS、β-淀粉樣蛋白、tau、α-突觸核蛋白和TDP-43)與逆轉錄元件的相互作用機制,提出其異常激活形成“惡性循環”加速病理進程的假說,并揭示了逆轉錄元件來源的microRNAs表達失調的潛在影響。
FUS(肉瘤融合蛋白)、β-淀粉樣蛋白、tau蛋白、α-突觸核蛋白和TDP-43等具有抗病毒特性的蛋白,在神經退行性疾。∟DDs)發病機制中扮演雙重角色。這些蛋白能抑制逆轉錄元件活性,而逆轉錄元件與外來病毒存在進化關聯。衰老過程中,正常腦組織已可觀察到這些抗病毒蛋白的病理聚集及逆轉錄元件激活,而NDDs相關基因多態性(尤其位于逆轉錄元件富集的非編碼區)會加劇這一過程。
逆轉錄元件的轉錄產物會刺激抗病毒蛋白表達,但異常聚集的蛋白(如FUS纖維化聚集體)喪失抑制功能,導致逆轉錄元件進一步激活。研究推測,病毒感染可能是該循環的始動因素。例如,β-淀粉樣蛋白寡聚體可捕獲逆轉錄病毒顆粒,而TDP-43的核質轉運障礙會誘發內源性逆轉錄病毒(HERV)表達。
NDDs中特定microRNAs(如源自逆轉錄元件的miR-128-1)表達顯著降低。文獻分析發現41種逆轉錄元件衍生的microRNAs在NDDs中呈低表達模式,這些分子可能通過調控Tau磷酸化或α-突觸核蛋白剪切參與疾病進程。
靶向逆轉錄元件激活通路(如LINE-1逆轉錄酶抑制劑)或修復抗病毒蛋白功能(如TDP-43的核定位信號增強)成為研究方向。值得注意的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脊液中檢測到的HERV-K衣殼蛋白水平與認知衰退呈正相關,這為生物標志物開發提供了線索。
(注:全文嚴格基于原文描述的分子機制及假說展開,未添加非文獻支持內容)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