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垂直頜骨畸形與顱底及上頸椎骨化改變的相關性研究:基于300例正畸患者的影像學分析
《Scientific Repor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tical malocclusions and ossification changes in the cranial base and upper cervical spine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1日 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編輯推薦:
本研究針對垂直頜骨畸形與顱底及上頸椎骨化異常的關聯問題,通過分析300例正畸患者側位頭影測量片(LCR),發現高下頜平面角(HA)患者更易出現寰椎后弓缺損(APAD),而鞍橋(STB)在青春期后更常見。成果為頜面發育異常早期診斷提供新依據,對預防遠期并發癥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頜面發育與顱底、頸椎在胚胎學上同源,其異?赡芟嗷リP聯,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立陶宛健康科學大學的研究團隊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論文,首次系統評估了鞍橋(STB)、后橋(PP)和寰椎后弓缺損(APAD)與垂直頜骨畸形及頸椎成熟階段(CVM)的關系。
研究采用回顧性設計,納入300例7-40歲正畸患者側位頭影測量片(LCR),通過WebCeph軟件進行頭影測量分析,按SN-MP角分為低角(LA≤28°)、正常角(28°<NA<36°)和高角(HA≥36°)三組。由兩名研究者雙盲評估STB、PP和APAD形態特征,采用SPSS 29.0進行卡方檢驗和邏輯回歸分析。
鞍橋與發育階段顯著相關
STB在青春期后(CS5-CS6階段)發生率顯著增高(58.2%, p<0.05),完全骨化型占比達61.7%。低角患者中完全STB比例較高(51.1%),但無統計學差異。
高角患者更易出現寰椎缺陷
APAD在高角組發生率顯著高于其他組(24.2% vs 12.6%, p=0.048),邏輯回歸顯示低角患者APAD風險降低66%(OR=0.34)。
后橋與年齡梯度相關
PP在CS5階段出現開放溝的風險是CS6階段的2.5倍(OR=2.5),但未發現與頜骨角度的顯著關聯。
結論揭示:APAD可作為高角畸形的潛在影像學標志,STB的進展性鈣化特性提示需長期監測。研究創新性在于通過常規LCR發現顱頸交界區骨化異常與頜面發育的關聯,為多學科協作診療提供依據。討論指出,神經嵴細胞遷移異?赡苁枪餐咛W基礎,未來需結合三維影像進一步驗證。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