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Role of heavy sweating for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alysis of the Ch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
編輯推薦:
推薦
為探究疑似心源性胸痛患者出汗與 STEMI 臨床結局的關系,研究人員分析中國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冊研究中 19112 例 STEMI 患者數據。發現大量出汗患者院內及 24 個月全因死亡率更低,且該關聯獨立于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為早期風險分層提供依據。
論文解讀
在心臟疾病的診療領域,急性心肌梗死(AMI)因其高發病率和死亡率,始終是臨床關注的焦點。對于疑似心源性胸痛的患者,如何快速準確地進行風險評估和預后判斷,一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雖然出汗被認為是 AMI 尤其是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重要癥狀之一,但關于出汗與 STEMI 患者臨床結局之間的關系,以及其在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后的預后價值,尚缺乏充分的研究數據。此外,不同患者的臨床風險特征和心肌再灌注治療效果對出汗預后價值的影響也不明確。在此背景下,開展相關研究對于優化 STEMI 患者的早期風險分層和臨床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了填補這一研究空白,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基于中國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冊研究數據,開展了一項關于 STEMI 患者中大量出汗與臨床結局關系的研究。該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上,為 STEMI 的臨床評估和治療提供了新的視角和依據。
研究方法
研究納入了 2013 年至 2016 年期間,CAMI 注冊研究中 19112 例確診為 STEMI 的患者。大量出汗的評估基于入院時的臨床表現,以衣物潮濕為判斷標準。研究采用血栓溶解心肌梗死(TIMI)血流和 ST 段分辨率(STR)來評估急診 PCI 后的心肌再灌注情況。主要研究終點為院內及 24 個月的全因死亡率,并通過多變量邏輯回歸和 Cox 回歸模型分析大量出汗與死亡率之間的獨立關聯。同時,研究還對患者的基線特征、合并癥、治療情況等進行了詳細的統計和分析。
研究結果
- 基線特征:在 19112 例患者中,70.2%(13422 例)存在大量出汗。與無汗組相比,出汗組患者年齡較輕(中位年齡 61 歲 vs 64 歲),女性比例較低(22.1% vs 26.9%),嚴重胸痛發生率更高(77.9% vs 51.9%),院前延遲時間<3 小時和<12 小時的比例更高,貧血(血紅蛋白<110g/L)和腎功能不全(eGFR<60mL/min/1.73m2)的發生率更低,急診 PCI 使用率更高(44.7% vs 32.9%),但 PCI 后 TIMI 3 級血流率(95.5% vs 94.1%)和 STR≥50% 的比例(79.8% vs 78.2%)相似。
- 臨床結局:在全人群中,出汗組院內全因死亡率(5.9% vs 8.6%)和 24 個月全因死亡率(11.0% vs 17.2%)均顯著低于無汗組。多變量分析顯示,大量出汗是院內(OR=0.81,95% CI:0.72-0.92)和 24 個月(HR=0.75,95% CI:0.69-0.82)全因死亡率降低的獨立預測因子。在接受急診 PCI 的患者亞組中,出汗組院內死亡率(2.5% vs 4.2%,OR=0.60,95% CI:0.45-0.80)和 24 個月死亡率(5.9% vs 8.7%,HR=0.68,95% CI:0.56-0.83)同樣顯著更低,且該關聯在調整了手術相關變量后仍然穩健。
- 出汗的預測因素:多變量邏輯回歸分析顯示,年齡<65 歲(OR=1.21,95% CI:1.12-1.29)、嚴重胸痛(OR=2.15,95% CI:2.00-2.30)、當前吸煙(OR=1.18,95% CI:1.10-1.26)和入院時心率<100bpm(OR=1.38,95% CI:1.25-1.52)是大量出汗的獨立預測因素;而既往心肌梗死(OR=0.84,95% CI:0.73-0.95)、貧血(血紅蛋白<110g/L,OR=0.69,95% CI:0.62-0.78)、白細胞計數<10×10?/L(OR=0.92,95% CI:0.86-0.98)和腎功能不全(eGFR<60mL/min/1.73m2,OR=0.75,95% CI:0.68-0.82)則與無汗相關。
研究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大規模的多中心觀察性研究發現,無論急診 PCI 是否成功,STEMI 患者中大量出汗的存在與較低的死亡率顯著相關,提示出汗可能作為一種簡便的臨床指標,用于早期識別低風險患者或提示患者整體健康狀態較好。從生理機制上看,出汗與疼痛相關的自主神經系統(尤其是交感神經系統)激活有關,可能反映了患者的應激反應能力和整體健康狀況。此外,研究還發現出汗與嚴重胸痛、年輕、較好的腎功能等因素相關,進一步支持出汗可能與患者較好的基線健康狀態相關。
該研究的重要意義在于,為 STEMI 患者的早期風險分層提供了新的依據。臨床醫生可通過評估患者入院時是否存在大量出汗,結合其他臨床指標,更精準地判斷患者的預后,制定個性化的治療和監測方案。盡管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癥狀為自我報告、數據為回顧性收集等,但研究結果仍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有助于提高 STEMI 的診療水平,改善患者的臨床結局。未來,需要進一步開展前瞻性研究,深入探討出汗與 STEMI 預后關系的潛在機制,并驗證出汗在不同人群中的風險分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