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Identification of needs for an assistive robotic arm in individuals with tetraplegia: a mixed-methods approach
編輯推薦:
為探討四肢癱患者及照護者對輔助機械臂的需求,研究人員采用混合方法(焦點小組訪談 + 在線調查)開展研究。發現患者期待機械臂輔助抓握、物體操作等活動,擔憂成本、重量等問題。研究為輔助技術開發提供用戶視角依據。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SCI)患者常面臨嚴重運動功能障礙,尤其是四肢癱(tetraplegia)患者,其自主生活能力顯著下降,需依賴他人協助完成日;顒。當前輔助技術(assistive technology, AT)如機械臂雖有潛力改善其獨立性,但存在成本高、實用性不足、功能與用戶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導致設備棄用率高。如何設計真正貼合患者需求的輔助機械臂,成為神經工程與康復領域的關鍵挑戰。
瑞士伯爾尼應用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這一現狀,開展了一項關于四肢癱患者及照護者對輔助機械臂需求的研究。研究通過混合方法設計,旨在從用戶視角明確機械臂的功能需求、控制偏好及潛在障礙,為開發以用戶為中心的輔助技術提供科學依據。該研究成果發表于《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為脊髓損傷康復領域的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參考。
研究主要采用焦點小組訪談和在線調查兩種方法。首先通過半結構化焦點小組訪談,邀請 2 名四肢癱患者、2 名照護者、2 名物理治療師及 1 名工程師參與,圍繞輔助技術使用經驗、機械臂功能期待等展開討論,采用焦點小組圖示映射(Focus Group Illustration Mapping, FIM)進行定性分析。隨后設計針對四肢癱患者(n=49)和照護者(n=9)的在線調查,包含定量量表與開放式問題,運用描述性統計和內容分析法解析數據。
研究結果
焦點小組訪談結果
參與者均未使用過輔助機械臂,但對其應用持開放態度。核心需求集中于單側活動輔助,如抓握物體、身體操控(如撓頭、調整眼鏡)、日常物品取放(如拿咖啡杯、翻報紙)等。功能優先級排序為:物體操作>身體接觸類任務?刂品绞狡谜Z音指令或操縱桿,擔憂點集中于設備成本、重量及空間占用。此外,參與者強調機械臂應具備自主性,可接管其他輔助設備故障時的任務,如自動門開啟失靈時的手動操作替代。
患者在線調查結果
- 樣本特征:49 名患者中,男性占 59.2%,平均年齡 45 歲,53.1% 為完全性損傷,主要癥狀包括肌力下降(81.6%)、感覺異常(57.1%)等。
- 功能需求:最常見日;顒酉拗茷槲矬w操控(如進食、穿衣)和移動能力,對機械臂的需求集中于抓握與夠。34%)、物體處理(49%),如超市購物、飲料取用等。亞組分析顯示,C5 以上損傷患者更關注身體操控功能,而 C5 及以下患者側重抓握與物體處理。
- 控制與設計偏好:57.6% 偏好語音控制,48.5% 選擇操縱桿;期望機械臂安裝于輪椅前部或背部,93.8% 要求可快速拆卸;愿意接受輪椅電池容量的 21.5% 用于機械臂供電。
- 障礙因素: acquisition 成本(中位數 8)、維護成本(中位數 8)、設備重量(中位數 6.5)為主要擔憂。
照護者在線調查結果
9 名照護者中,88.9% 為女性,主要照護對象為配偶或父母。其核心需求為營養輔助(中位數 10)、個人衛生(中位數 10),期望機械臂減輕照護負擔,提升患者獨立性?刂品绞狡孟掳筒倏v桿(75%)、眼動控制(75%)及語音指令(75%),擔憂點集中于成本、控制復雜性及電力依賴。
研究結論與討論
研究首次通過用戶中心設計框架,系統解析了四肢癱患者及照護者對輔助機械臂的多維需求。結果表明,機械臂的核心功能應聚焦于重復性單側任務(如物體取放、身體輕微調整),而非復雜雙手協作活動(如精細進食)?刂平缑嫘韬喕,優先適配語音及現有輪椅操控方式(如操縱桿),以降低學習成本。設備輕量化、可移動性及成本控制是提升臨床接受度的關鍵。
盡管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小、照護者參與率低等局限,但其通過混合方法整合多利益相關者視角,為輔助機械臂的技術參數設定(如自由度配置、交互界面)提供了直接依據。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擴大樣本,細化不同損傷平面的功能需求差異,并推進原型設備的臨床驗證。該研究為脊髓損傷康復領域的技術創新奠定了用戶需求基礎,有望推動更具實用性的輔助技術落地,改善全球約 2000 萬脊髓損傷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