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腦癱患兒平衡控制的結構性腦關聯:基線特征與訓練誘導的神經可塑性變化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Structural brain correlates of balance control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baseline correlations and effects of training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1日 來源: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2.7
編輯推薦:
本研究針對腦癱(CP)患兒平衡障礙的神經機制,通過常規MRI和擴散張量成像(DTI)技術,首次系統揭示了深部灰質(DGM)及右側頂下皮層等區域的體積減小與白質(WM)各向異性分數(FA)降低是CP患兒平衡異常的關鍵結構基礎。6周X-Box Kinect平衡訓練后,患兒挑戰評分顯著提升,DTI驅動的張量形態學分析(DTBM)顯示右側頂下皮層體積增加、皮質脊髓束FA升高等神經可塑性改變,為CP個體化康復提供了新靶點。
研究背景與意義
腦性癱瘓(CP)是兒童期最常見的運動障礙疾病,其中平衡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兒獨立活動能力。盡管已知CP患者存在廣泛腦結構異常,但平衡控制與特定腦區結構的關聯尚未明確。傳統康復手段效果有限,而基于虛擬現實(VR)的干預雖展現潛力,其誘導神經可塑性的證據鏈仍不完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聯合哈塞爾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首次采用多模態影像技術揭示CP患兒平衡障礙的神經解剖基礎,并驗證非沉浸式VR訓練對腦結構的重塑作用,成果發表于《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關鍵技術方法
研究納入12例雙側痙攣型CP患兒(GMFCS II級)和9例健康對照(TD),通過挑戰評分(Challenge score)和步態中內外側穩定裕度(MoS)評估平衡功能。采用3T MRI獲取T1/T2-FLAIR結構像和30方向擴散加權成像(DWI),利用DTI-TK構建群體模板進行基于體素的張量形態學分析(DTBM),量化腦區體積(ln-Jac)和各向異性分數(FA)。CP組接受6周X-Box Kinect訓練(30分鐘/天×5天/周),縱向分析訓練前后影像與行為學變化。
研究結果
1. CP與TD的腦結構差異
常規MRI顯示CP組全腦白質(WM)、丘腦、基底節體積顯著減小(p<0.05)。DTBM進一步定位到右側頂下皮層、緣上回及左側中央后回皮層體積減小,深部灰質(DGM)中丘腦體積縮減最顯著(圖1)。FA分析顯示CP組內囊后肢(PLIC)、內囊豆狀核后部(RLIC)及胼胝體峽部FA降低,提示感覺運動通路微結構損傷(圖2)。
2. 平衡功能與腦結構關聯
全組分析顯示挑戰評分與FA/體積呈正相關,但CP組內未發現顯著關聯。MoS與丘腦體積、胼胝體峽部FA負相關,提示這些區域可能參與動態平衡調控(圖3)。
3. 訓練誘導的神經可塑性
6周訓練后CP組挑戰評分提升3.5分(p=0.01)。探索性DTBM分析發現:右側頂下皮層體積趨向TD值(圖4A),右側RLIC體積減小(圖4B),右側皮質脊髓束FA顯著增加(圖4C)。個體數據可視化顯示所有患兒均呈現一致性改變趨勢(圖5)。
結論與展望
該研究首次明確CP患兒平衡障礙與特定腦區(頂下皮層、感覺運動通路)的結構異常相關,突破性地證實非沉浸式VR訓練可誘導皮層-白質網絡的重塑。右側頂下皮層體積增加可能反映感覺整合功能改善,而皮質脊髓束FA升高提示下行運動控制增強。盡管樣本量限制需謹慎解讀,但研究為CP個體化康復靶點選擇提供了影像學生物標志物,并確立商用游戲系統作為經濟有效的神經康復工具。未來需擴大樣本驗證RLIC體積減小的機制,并探索不同腦損傷模式患兒的差異化訓練響應。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