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Molecular Histology》:Exploring neuro-glial interaction mechanisms in myelin plasticity for learning and memory enhancement
編輯推薦:
學習記憶的機制長期以神經可塑性為主,本研究聚焦髓鞘可塑性相關機制。研究人員通過對 24 只大鼠分組實驗,采用 qRT-PCR 等技術分析基因表達。發現訓練組空間記憶提升、髓鞘化增加,相關基因及星形膠質細胞標記物表達高,揭示髓鞘可塑性及星形膠質細胞的作用。
數十年前,神經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被認為是學習與記憶的主要機制。本研究旨在探究與學習記憶相關的髓鞘可塑性(Myelin plasticity)潛在機制。長期以來,髓鞘(Myelin)被視為靜態、惰性的絕緣體,與學習無關,但近期研究表明,髓鞘形成(Myelination)可動態改變以增強神經元可塑性(Neuronal plasticity)。
研究以 24 只大鼠為對象,分為 3 組(每組 8 只):第 1 組為籠內對照組;第 2 組為未訓練對照組;第 3 組大鼠通過巴恩斯迷宮行為測試(Barnez maze behavior test)進行訓練。通過 qRT-PCR 技術對海馬組織中 Sox10、Myrf、Nrg1、Bdnf、Serpine2 和 Mbp 的基因表達進行分析,并開展相關性評估、組織病理學及免疫組織化學評估。
結果顯示,訓練組空間記憶改善,髓鞘化程度增加,且與其他組相比,訓練組中 Sox10、Myrf、Nrg1 和 Bdnf 的表達水平顯著升高(P?0.001)。作為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標記物的 Serpine2 和 GFAP 在訓練組中的表達高于其他組(P?0.001),且 Serpine2 與 Mbp 之間存在強正相關(r?=?0.76,?P?=?0.02)。
研究表明,髓鞘可塑性作為關鍵學習機制之一,受不同神經和環境信號影響,同時星形膠質細胞在促進髓鞘形成效應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