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音樂和弦與色彩的跨模態對應關系受音調類別感知的調節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Categorical tonality perception modulates crossmodal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musical chords and colors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0日 來源: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1
編輯推薦:
本研究通過考察個體對音樂和弦的類別感知程度(而非物理屬性)如何影響其與色彩的跨模態映射(crossmodal correspondence),發現僅具有音調類別感知能力的“分類者”會在同一類別內選擇相似色彩、不同類別間選擇差異色彩,揭示了跨模態對應中感官特征關系的同構性(isomorphism)投射機制,為理解多感官整合的認知基礎提供了新視角。
論文解讀
你是否曾覺得歡快的音樂像明亮的黃色,而憂郁的旋律透著深藍?這種聲音與色彩的奇妙關聯被稱為跨模態對應(crossmodal correspondence),但其形成機制始終是認知科學的未解之謎。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獨辟蹊徑,從“類別感知”這一認知特性切入,首次揭示了音樂訓練如何通過重塑大腦對音調的分類方式,進而系統性改變人們心中音色對應的“心理調色盤”。
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刺激的物理屬性(如聲音頻率與亮度關聯),但Spence等學者提出跨模態對應可能存在結構對應(structural correspondence)、統計學習(statistical correspondence)等多重機制。值得注意的是,Cuskley等人2019年發現語音類別能預測元音-色彩映射,暗示類別可能通過組織感官特征關系影響跨模態對應。然而,音樂這類非語言刺激中類別的作用仍屬空白。更關鍵的是,由于和弦的類別感知(如區分大調與小調)存在顯著個體差異——音樂訓練者表現為“分類者”(categorizers),而普通人多為“非分類者”(non-categorizers),這為驗證跨模態對應是否具有同構性(即感官特征關系的拓撲保持)提供了天然實驗模型。
研究人員招募37名音樂經驗各異的參與者,采用三階段實驗設計。首先通過色彩選擇任務,讓受試者為7組平行調式(如C小調至C大調連續體)的28個變形和弦配對色彩;隨后采用心理物理學經典范式,用音調識別任務(判斷和弦屬于大調/小調)和辨別任務(區分相似和弦)將參與者劃分為分類者(18人)與非分類者(19人)。關鍵技術包括:(1)16步音調連續體合成技術,通過調整中間純音成分(以100/15音分為單位)實現小調到大調的漸變;(2)CIE Lab*色彩空間分析,確保感知均勻性;(3)信號檢測理論計算辨別敏感度d′,結合陡峭的識別函數斜率(>0.39)和邊界區d′category boundary>d′all的雙重標準定義分類者。
3.1 分組結果
分類者表現出陡峭的識別函數(斜率M=2.80)和典型的“邊界峰”辨別模式(d′邊界=1.98>d′整體=1.43),而非分類者斜率僅0.41且無邊界增強效應。分類者平均11.3年的音樂訓練遠高于非分類者(2.8年),印證類別感知的習得性。
3.2 類別對映射的調控
關鍵發現出現在色彩選擇任務:分類者對跨類別和弦對(如刺激編號5-10)的色彩差異顯著大于同類別對(0-5或10-15)(F=21.16, p<0.001, ηp2=0.55),而非分類者無此差異。這證實音調的心理類別邊界會“投射”為色彩空間的突變邊界,完美詮釋了跨模態對應的同構性假說。
3.3 附加分析
4.3 類別的核心作用
研究首次證實:當大腦將連續音調劃分為離散類別時,這種心理結構會“傳染”至色彩空間——就像給模糊的色塊連線描上了清晰的類別邊界。這解釋了為何音樂家會有更強烈且穩定的音色對應:他們的音調“心理地圖”已被類別標注,而跨模態對應自動保持了這種拓撲關系。
該發現為理解個體/文化差異提供了統一框架:正如日語母語者特有的元音類別導致獨特音色映射,任何通過學習獲得的感官類別(如品酒師的味覺分類)都可能重塑跨模態對應。團隊建議未來采用Mantel檢驗等量化同構程度,并追蹤類別學習過程中映射的演化規律。
這項發表于《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的研究,不僅為音樂治療、跨模態設計提供理論依據,更開創性地將“類別”確立為溝通神經編碼(如聽覺皮層拓撲圖)與意識體驗(如色彩情緒)的橋梁,標志著多感官研究從現象描述邁向機制解碼的新階段。
知名企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