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動的脈搏
電針通過激活島葉皮層μ阿片受體抑制GABA能神經元緩解疼痛感覺記憶與厭惡記憶相關行為復發
《Brain Research Bulletin》:Electroacupuncture alleviates the relapse of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pain sensory memory and pain-related aversive memory by activating MORs and inhibiting GABAergic neurons in the insular cortex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5年05月20日 來源:Brain Research Bulletin 3.5
編輯推薦:
慢性疼痛患者常伴隨疼痛記憶復發,但島葉皮層(IC)中μ阿片受體(MORs)與GABA能神經元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浙江中醫藥大學團隊通過電針(EA)干預疼痛記憶模型小鼠,發現EA通過激活IC區MORs抑制GABA能神經元活動,從而緩解疼痛感覺記憶與相關厭惡記憶行為復發。該研究為慢性疼痛的多維度治療提供了新靶點,發表于《Brain Research Bulletin》。
慢性疼痛如同揮之不去的陰影,其核心難題在于疼痛記憶的頑固性——即便組織損傷已愈合,大腦仍會"記住"疼痛,導致感覺異常和情緒障礙反復發作。這種疼痛記憶包含感覺記憶(對痛覺本身的記憶)和情感記憶(對疼痛伴隨負面情緒的記憶),兩者相互交織形成惡性循環,F有研究雖發現島葉皮層(Insular Cortex, IC)是整合疼痛與情感信息的關鍵腦區,但其中GABA能神經元如何調控疼痛記憶復發,以及μ阿片受體(μ-opioid receptors, MORs)是否參與這一過程,仍是未解之謎。更棘手的是,臨床上缺乏能同時干預疼痛感覺和情感維度的有效療法。
浙江中醫藥大學的研究團隊獨辟蹊徑,將傳統電針療法與現代神經科學相結合。他們建立了一種創新的疼痛記憶小鼠模型:通過兩次交叉注射角叉菜膠(Carr),首次在左后爪誘發炎癥痛并形成疼痛記憶,待癥狀消退后,再在右后爪注射Carr觸發記憶復發。這種巧妙的"交叉激發"設計,成功模擬了臨床慢性疼痛患者癥狀反復的特征。
研究采用多模態技術體系:通過條件位置厭惡(CPA)測試量化疼痛相關厭惡行為;利用纖維光度術實時記錄IC區GABA能神經元鈣信號;結合RNAscope雙標技術精確定位激活的神經元亞群;采用顱內微量注射調控MORs活性;最后通過電針干預驗證治療潛力。
疼痛記憶模型伴隨IC區GABA能神經元激活
研究發現,當小鼠疼痛記憶復發時,左側后爪機械痛閾(PWT)顯著降低,CPA評分顯示厭惡行為重現。免疫熒光顯示IC區c-Fos+神經元數量激增,RNAscope證實其中GABA能神經元(GAD1+)激活比例顯著升高。這提示IC區GABA能神經元是疼痛記憶復發的關鍵介質。
GABA能神經元動態編碼疼痛記憶
通過光纖記錄技術捕捉到驚人細節:在疼痛記憶形成期(第3天),小鼠進入疼痛關聯箱時IC區出現持續鈣信號;而在記憶復發期(第12天),相同情境僅誘發短暫信號爆發。這種時程差異暗示大腦對新鮮疼痛與記憶性疼痛存在差異化編碼機制。
MORs調控GABA能神經元緩解癥狀
向IC區微量注射MORs激動劑Endomorphin-1后,疼痛記憶復發顯著減輕,c-Fos+/GAD1+神經元比例下降;而拮抗劑CTOP TFA則阻斷這種保護效應。值得注意的是,MORs激動僅緩解記憶性疼痛,對急性炎癥痛無效,揭示IC區MORs特異性調控疼痛的情感維度。
電針通過MORs-GABA通路發揮作用
電針刺激"足三里"(ST36)和"三陰交"(SP6)穴位,能顯著改善模型小鼠的記憶復發癥狀。當用CTOP TFA阻斷IC區MORs時,電針的療效被完全抵消。這證實電針通過"IC區MORs→GABA能神經元"通路發揮作用,且該通路獨立于其鎮痛機制。
這項研究首次闡明疼痛記憶復發的神經環路新機制:IC區GABA能神經元如同"疼痛記憶開關",其活動強度直接調控癥狀復發;而MORs則扮演"調節旋鈕",通過抑制GABA能神經元活動緩解癥狀。電針通過精準調控這一通路,實現"一箭雙雕"——既改善疼痛感覺異常,又減輕伴隨的負面情緒。
該研究的臨床意義深遠:為開發針對疼痛記憶的特異性療法提供分子靶點;證實傳統電針可通過現代神經機制發揮作用;提示慢性疼痛治療需兼顧感覺與情感維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疼痛記憶形成期與復發期的干預可能存在不同時間窗,這為個性化治療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IC區GABA能神經元與其他腦區的連接模式,以及不同頻率電針的調控差異,為攻克慢性疼痛這一醫學難題開辟新路徑。
知名企業招聘